郭冉
[摘要]自1997年“依法治國”基本方針提出,迄今為止“法治”的理念已經(jīng)由黨的意志上升到了國家意志,并在各個領域加以貫徹實施。尤其在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十八大以來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理念已經(jīng)逐漸深入人心并成為了現(xiàn)代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方向,而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也成為了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核心。當代高校輔導員應當不僅做到“講法律、講政治、講程序、講法理”,而且要引導學生知法守法,將法治思維以落實為行為模式貫穿于日常學生工作之中。本文將從高等教育管理法治化的重要意義入手,在“良法之治”“依法行政”“法律風險防范”等方面淺談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法治化的建議。
[關鍵詞]法治 依法行政 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4-0168-02
近年來,隨著我國公民法治意識的增強,高校大學生、教師與學校之間的矛盾也日益明顯,學生“狀告”學校的案例也屢見不鮮,而這些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歸根結底是由于部分高校的法治意識薄弱。一方面,對于學生的違紀處分“無章可循”或“有章但不合法、不合理”;另一方面,對于學生的管理監(jiān)督以及問題的解決做不到“依章辦事”或“程序不當”。對于這一問題的解決,高校應當充分貫徹落實法治的新16字方針,依據(jù)教育部31號令構建以大學章程為龍頭,高校聽證監(jiān)督制度為依托,法律風險防御機制為保障的高校法治體系,以實現(xiàn)“良法善治”“依法行政”“事前防范”的高校法治新局面。
一、“生告校”引發(fā)的思考
2008年6月,許昌某高校大學生A找到他的同學B,要求其頂替自己參加全國四級考試。考試中B同學的替考行為被發(fā)現(xiàn),為了嚴肅學校考紀,學校決定給予B同學開出學籍的處分。得知學校的處分決定后,B同學對自己違反考級的行為追悔莫及,但認為學校因一次替考就將他開除學籍處分明顯過重。在多次向學校請求撤銷處分、恢復學籍無望的情況下,B同學選擇了向法院起訴。
對此許昌人民法院認為,被告作為一所普通高校,有權對本校違法、違規(guī)、危機的學生做出處分,但應嚴格依照法定程序進行。根據(jù)有關條款,學校對學生的處分應當做到程序公正、證據(jù)充分、依據(jù)明確、定性準確、處分適當。學校對學生做出開除學籍處分決定,在程序上存在違法之處,B同學請求予以撤銷的理由正當,應予以支持。這是一個真實的“生告校“的案件,并且以校方敗訴而告終。通過這個案例,我們不禁思考高校應當如何正當?shù)匦惺箼嗔芾怼⒕S護師生的合法權益,如何規(guī)避“被訴”的法律風險?那就需要高校科學地制定大學章程,嚴格遵守法律程序行政,構建風險防范機制。
二、良法善治——形成以學校章程為龍頭的大學治理體系
(一)大學章程的概念與意義
大學章程是高等學校依法自主辦學、實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職能的基本準則。高等學校應當以章程為依據(jù),制定內(nèi)部管理制度及規(guī)范性文件、實施辦學和管理活動、開展社會合作。①與此同時,高等學校應當公開章程,接受舉辦者、教育主管部門、其他有關機關以及教師、學生、社會公眾依據(jù)章程實施的監(jiān)督、評估。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1號令,為完善中國特色現(xiàn)代大學制度,促進高等學校依法治校、科學發(fā)展,各高校應依據(j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及其他有關規(guī)定,制定大學章程。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章程是不同于學校內(nèi)部的,諸如學生手冊的校內(nèi)守則,而是依據(jù)憲法、法律、法規(guī)、相關政府部門規(guī)章來制定的,不與上位法相抵觸,明確大學與師生之間法律關系的辦學管理章程。大學章程的制定對于高校教育管理有著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對管理者的權力來源提供了依據(jù),又對管理者的行為進行制度上和程序上的約束,這有助于規(guī)范化高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順應高校與學生之間法律關系從過去的行政關系為主向現(xiàn)在的大量民事法律關系為主轉變的趨勢。
(二)大學章程制定的基本原則
首先,大學章程的制定要堅持“以生為本”。學生是高校管理的主體,但更多的是作為高校的平等主體發(fā)生關系。這就需要把依法管理和民主管理相統(tǒng)一。民主管理一是側重于立章民主——在制定大學章程時需要學生代表的廣泛參與,發(fā)表意見和提出建議,充分保障學生的參與權和知情權;二是側重于民主容忍——有章可循要嚴格依章辦事,但是制度的設立都不會事無巨細,對于沒有明確規(guī)定的事宜應當遵從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對民主的結果有一定的容忍性。同時,章程應當健全教師、學生權益的救濟機制,突出師生正當權益保護,明確利益相關人權利義務。
其次,大學章程的制定要堅持“有法可依”。根據(jù)國家教育部31號令的相關規(guī)定,“高等學校制定章程應當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以憲法、法律法規(guī)為依據(jù)”。②這就要求高校的章程制定要堅持科學立法的原則,即實現(xiàn)立章的科學性與現(xiàn)代性。章程要體現(xiàn)國家意志,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同時充分考慮本校的辦學特色并結合以往辦學經(jīng)驗,以確保章程行之有效;二是堅持憲法為本,上位法優(yōu)先,特殊法優(yōu)先的原則制訂章程,為章程的順利實施提供保證。
再次,大學章程的制定要堅持“立章有序”。章程的制定需要依照合法的程序,以民主、公開為原則設立專門組織開展章程起草工作,起草組織應包括利益相關人,比如學校黨政領導班子、工會代表、教師代表、學生代表、校友組織等并充分聽取專家、社會知名人士以及相關政府部門的意見,使章程凝聚各方共識、促進和諧,保證章程的有效性、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可實施性。
最后,大學章程的制定過程,制定內(nèi)容應當接受相關部門以及社會大眾的監(jiān)督,并依法修訂。
三、依法行政——形成健全的大學聽證制度助推依法治校
(一)高校與行政機關的關系
依法行政的前提是高校具有行政主體資格,即享有行政職權,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職權并獨立承擔責任的組織。③
從理論上來講高校不是單純的行政主體,它不是國家的一級行政機關,并且服從于相關國家機關的管理和監(jiān)督,但是在法律授權的范圍內(nèi)高校又具有行政主體資格,受行政法調整。根據(jù)《教育法》第二十一條、二十二條以及二十八條規(guī)定,經(jīng)國家批準設立或認可的學校以及其他教育機構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頒發(fā)學歷證書或其他學業(yè)證書,有權依法對達到一定學術水平或專業(yè)水平的人員授予相應的學位;同時,學校以及其他教育機構有按章程自主管理的權力、對受教育者進行學籍管理和實施獎勵或處分的權力等。因此可以看出在學歷認證、學位授予以及獎罰管理等方面高校依法享有行政權力,代表國家行使權力可以被視為行政主體,其權力義務關系受行政法調整。
(二)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首先,高校在行使行政權力對其師生進行管理要堅持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即合法性和合理性相結合。合法性要求行政權的來源以及行使需要有法可依,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不得與上位法相抵觸。合理性原則要求行政主體應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權,保證實體合法與程序合法相統(tǒng)一,堅持正當程序原則、公開原則、比例原則、誠實信用原則以及信賴利益保護原則。
第二,高校行政管理應順應現(xiàn)代行政管理的趨勢,從“重管理監(jiān)督”向“監(jiān)管與服務并重”轉變,即堅持行政平衡原則。
第三,高校行政行為要依照行政訴訟法的相關規(guī)定,制定相關程序法律制度,確保行政結果的合法、合理性。例如行政決策過程中的專家咨詢制度、信息公開制度、復議制度以及聽證會制度和公眾參與制度。根據(jù)某高校的相關數(shù)據(jù)表明,學生處罰的聽證會制度使80%的學生得到了權利的救濟免于處分,大大減少了侵權行為,切實保護了學生的合法利益。
四、法律風險防范——建立法律風險處理機制維護高校合法權益
高校在日常管理和教學中需要面對的法律風險主要有民事法律責任風險、行政法律責任風險和刑事法律責任風險,而這其中易產(chǎn)生法律風險的情況主要有“學生意外事件”“學生權益糾紛”“網(wǎng)絡輿情控制”“校園設施安全”以及“獎勵與處分處理”等。因此建立法律風險處理機制是維護高校合法權益的必然舉措。
(一)學生傷害等意外事件的風險防范
在高校內(nèi)發(fā)生的學生意外傷害事件并不少見,對于這一類事件的風險防范主要可從如下三個方面來加強。一是事前教育必不可少。高校可通過加強安全教育、完善學生生活、教學管理制度,以及日常監(jiān)督檢查來減少風險的發(fā)生;二是事中救濟。當高校中發(fā)生了學生傷害等意外事件應迅速趕赴現(xiàn)場,對受傷學生進行必要的救治并及時通知家長及相關部門,切實履行救治義務、告知義務,控制現(xiàn)場;三是事后救濟。高校應當咨詢相關領域專家,依法明確責任的分擔、賠償?shù)姆秶约百r償經(jīng)費來源,并做好安撫工作,盡快恢復正常的教學秩序。
(二)學生權益糾紛等事件的風險防范
這一類事件主要涉及到學生的受教育權、人格尊嚴權、與教育有關的財產(chǎn)權以及處罰不當所造成的其他侵權問題。這就要求高校首先不斷完善大學章程以及相關教學管理制度建設,明確自身的權力義務,做到不越權,不濫用職權。第二,加強對高校教師以及行政人員的法制教育,構建一支知法、懂法的教師隊伍,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人格,切實保護好學生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第三,嚴格依法辦事,按照法定程序進行管理教學活動,堅持民主與法治相結合,合法與合理相統(tǒng)一。提高公眾參與水平,保證當事人的知情權和申訴權。
五、總結
高校管理法治從本質上來講就是理解與人治相對的法治是什么的問題,以及何為良法的問題。依法治校的含義就是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學生、教師與作為民事主體和行政主體雙屬性的大學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在十八大之前,我國所強調的法治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16字方針,而這一方針在十八大之后則有了新的提法,即“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這在立法質量、法律實施效果、法律公信力和權威和全民法制意識方面對“法治”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高校法治首先要清楚治理依據(jù),即權利的來源,科學地制定大學章程,切實做到有章可循;其次,高校法治應注重依法行政,在實體和程序兩個方面規(guī)范行政行為切實做到嚴格執(zhí)法;第三,大學治理應強調學生為本的理念,把依法治理與民主管理相結合,切實做到行使權力既合章又合理。第四,高校應以法律為武器,正當防范法律風險,對風險易發(fā)領域有一定把握,維護自身以及師生的合法權益。
注釋:
①《高等教育法》第三條:高校章程是高等學校依法自主辦學、實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職能的基本準則。高等學校應當以章程為依據(jù),制定內(nèi)部管理制度及規(guī)范性文件、實施辦學和管理活動、開展社會合作.
②《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第四條.
③姜明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5-37.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