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鑫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國際化發展步伐的加速,我國社會對翻譯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個優秀的翻譯人才應當既懂得文化、雙語的相關專業知識,還具備一定的翻譯技巧,能夠熟練應用翻譯軟件。而目前我國在翻譯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往往較為注重相關專業知識的培養而忽視了在翻譯技巧以及翻譯軟件的使用方面的培養,使培養出來的翻譯人才與市場需求相脫節。本文基于市場導向的角度,探析我國目前翻譯人才在培養中的不足,并針對這些不足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以促進我國翻譯人才的培養與市場需求間的結合。
[關鍵詞]翻譯人才 市場導向 培養 建議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4-0196-02
一、國內翻譯市場現狀
(一)翻譯市場規模
翻譯作為一項有著較為悠久歷史傳承的產業,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對推動外開放有著重要意義。自從我國加入WTO之后,國際間的商貿往來越來越頻繁,對翻譯的需求也以驚人的速度快速增長著,翻譯市場也持續擴大。據中國翻譯協會的調查顯示,近十年間,我國內陸地區的在冊翻譯公司以超3000家,翻譯市場上也有著由國家部委退休翻譯人員、留學生、歸國華僑以及外語專業人才等所組成的將近50萬人的翻譯隊伍。據統計,全球外包的語言服務的市場規模近年來在持續擴大中,2009年整個市場的產值為23.5億美元,到2012年已經增長將近20億美元,高達33.05億美元,2014年為37.19億美元,2015年的市場規模也預計將達到38.16億美元。這個市場規模還將持續擴大,而與持續擴大的市場相矛盾的是人才的短缺,365翻譯網CEO劉禹表示:“目前我國的翻譯人才缺口高達90%,這就還有著90%的翻譯市場仍未得到滿足。”
(二)翻譯市場對翻譯人才需求多樣化
翻譯市場的不斷增長使得其對翻譯人才的需求也逐漸細分,就目前市場需求來看,對翻譯人才的需求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復合型人才。復合型的翻譯人才主要指的是具備外語能力和專業能力這兩種能力人才,這種類型的人才在未來的幾年內將快速在翻譯市場走紅;第二類,小語種人才。小語種指的是法語、德語等的聯合國通語,這些語言的使用者和學習者都較英語或者漢語較少,所以被稱為小語種。目前我國在政府機關、駐外機構、國際性組織、大型央企等崗位上,對小語種人才的需求量都較大,且小語種人才的薪資待遇普遍較高;第三類,口譯人才。口譯指的就是翻譯人員需要在講著仍舊在講話時進行“同時”翻譯,這類型的翻譯人員包括著商務口譯、陪同口譯、會議口譯三種。
二、目前翻譯人才培養中的不足
(一)人才培養方向不符合與市場需求
市場目前目前對翻譯人才的需求除了基本的專業知識以外,同樣看重這些翻譯人才的相關能力和個人素質。例如在一些工科領域,翻譯人員如果詞不達意或者譯文拙劣,則很可能使得一樁交易難以繼續;再或者翻譯人員在工作中,可能會接觸到一些較為機密的商業文件,倘若翻譯人員將這些內容泄露給了第三方,必然會給客戶造成不小的損失。而目前在人才培養方面往往是只重視了專業知識的培養,而忽視了相關能力和個人素質的培養。
(二)教學內容欠缺實用性
目前的翻譯教學中,主要是將翻譯練習作為整堂課的重要內容,以文本為對象,向學生授課,過分依賴教材,照本宣科,不能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起來。翻譯人才在實際工作中可能需要涉獵商務、旅游、文化、農業、生物等眾多領域的知識,課堂上教師的講述卻鮮有這方面的內容,教師的授課重點放在語法與單詞上面,致使學生即便能夠充分掌握課堂的授課內容,在崗位工作時仍舊覺得困難重重。
(三)教學方法與理念落后
受行為主義思想的影響,目前本土的教師在實際授課時多多少少都以“示范—模仿—重復”教學思想為主導,先是由教師闡述理論重點或者相關的翻譯技巧,在學生對這些知識點進行了理解與記憶之后,教師會通過舉例的方法讓學生進行模仿和重復,以此來加深記憶。其實翻譯工作就是一項溝通工作,譯者除了需要具備基本的語言轉化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備人際交往的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想象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并對原文化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等知識都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說,目前的教學里面與市場相脫節,較為落后。
(四)教學評價方式單一
在目前的翻譯教學中,評價學生譯文質量的主要評價人就是教師,而且評價標準也多以“標準譯文”為參考,憑借教師的主觀印象來對學生的譯文做出相應的評價。而在實際的翻譯工作中,一份譯文質量高低的判定除了需要審議、客戶等的檢驗,還有著一些語言質量之外的衡量標準,諸如翻譯策略的有效性、對原文意識形態的變通、術語的統一、譯文文體的把握、文化信息的處理等,遠比單單由教師依據“標準譯文”來進行評價要復雜的多。
(五)對翻譯技術和軟件運用不足
在無紙化辦公時代,如果仍舊單純地用筆和紙來工作,則工作效率低下且人工成本高昂,而且目前很多公司都已經在使用Bgoport、Trados、Dejavux等翻譯軟件來協助翻譯工作了,特別是在一些大型的翻譯項目中,幾百萬字的翻譯文本里重復率甚至可能高達30%,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借助于翻譯軟件進行譯文句型和風格的統一。然而,我國目前對翻譯人才的培養仍舊是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大部分學生的計算機水平也相對薄弱,這樣一來,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也難以得到提升,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
三、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翻譯人才培養機制
(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人才培養機制
經濟全球化和網絡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翻譯工作已不再是單純的語言與語言間的簡單轉換,而是一種需要綜合考慮語言、文化、社會交往等因素在內的活動,翻譯者也不再是獨行俠了,其翻譯的活動空間和任務規模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擴展,因此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人才的培養就需要在注重對翻譯人才專業知識培養的同時,需要注重職業教育和素質教育兩個方面。
(二)加強教學內容的實用性
以市場為導向的翻譯人才的培養模式需要注重教學內容的實用性,教師除了需要采用一定量的文學類文本作為教學素材,以培養學生的語言美感之外,還需要盡可能從真實市場中獲取素材,盡可能將科技、旅游、財政等不同領域的真實的翻譯案例引入課堂,幫助學生掌握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另外,還需要注重翻譯工作環境的營造和模擬,規定翻譯項目、翻譯實效、翻譯量、翻譯搭檔等各項客觀條件,使得學生能夠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強化學生對語言互動活動的理解和對社會文化情境以及社會行為的認知。
(三)更新教學方法與理念
以市場為導向的翻譯人才的培養,需要更新現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除了前文所說的,教師應當注重翻譯情境的營造,引導學生遵循市場中的翻譯規則和流程完成翻譯練習以外,還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是認真領會教材,做好備課工作。備課作為教師實施授課的前提工作之一,對教師的授課質量起著關鍵性作用,教師應當認真領會教材的內容,設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與教學步驟,對課堂教授的重難點有著清晰的劃分與深刻的理解,盡量提高教學質量。
其次,教師應該增加與學生的互動。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在加強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掌握的同時還能活躍課堂氣氛。
再次,重視課堂板書,方便學生學習。教師在進行板書時,應當加強對板書的重視,盡量方便學生參看。
最后,適量布置課后作業。課后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能夠幫助學生對教學內容加以復習和鞏固,但是如果作業任務過多的,就會給學生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在布置課后作業時,要注重“質”而不是“量”。
(四)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方式
誠如前文所說,目前衡量學生譯文質量的評價方式過于單一,與市場實際相脫離,而以市場為導向的翻譯人才的培養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除了需要教師評價之外,還應當引入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客戶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在具體操作中,學生可以參照教師所提供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標準對譯文進行優缺點的點評,在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完成之后,教師在從宏觀的角度對學生譯文中的語言質量、篇章結構以及翻譯風格等方面進行評價并提出修改建議,促使學生能夠在評價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思考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加強對翻譯技術和軟件的運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翻譯技術和翻譯軟件就是翻譯從業人員能夠快速準確完成翻譯任務的重要工具。早在歐美一些較為發達的國家,trados之類的翻譯工具已經被引入了課堂,成為了翻譯人才在培養中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國未來的翻譯市場將持續擴大,翻譯人才在短時間內又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為了進一步降低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翻譯技術和翻譯軟件必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大受重視,由此說來,我國在對翻譯人才進行培養時,也應當加強對翻譯技術和軟件的應用,進一步打造市場所需要的人才。
四、結語
隨著經濟的發展,培養翻譯人才已經不僅僅只是為了滿足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更是為了保障我國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然而我國目前對翻譯人才的培養仍有許多不足之處,難以滿足市場所需,本文就從市場導向的角度出發,分析了我國目前翻譯人才在培養方向、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理念、教學評價方式以及對翻譯技術、翻譯軟件的應用等方面的不足,并針對這些不足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以幫助盡快培育出一批市場所需的翻譯人才,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穆雷,楊冬敏.從翻譯企事業員工的現狀和市場需求看專業翻譯人才的培養[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03):57-60.
[2]程林華,劉芹,禹一奇.翻譯市場導向的翻譯人才培養研究——以理工科MTI為例[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2(11):59-62.
[3]王銀泉.以市場為導向的翻譯人才培養模式探微[J].外語界,2013(02):20-26.
[4]仲偉合,穆雷.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外語,2013(06):4-8+14.
[5]白瑩.市場需求視域下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模式要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12):170-172.
[6]吳赟.翻譯能力建構與中譯外人才培養[J].外語學刊,2015(01):148-153.
[7]連彩云,荊素蓉,于婕.創新翻譯教學模式研究——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應用型專業翻譯人才[J].中國翻譯,2013(04):37-41.
[8]穆雷,仲偉合,王巍巍.從職業化角度看專業翻譯人才培養機制的完善[J].中國外語,2013(01):89-95.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