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丹++李承興
摘 要:隨著我國農業與世界經濟的接軌,英語翻譯人才在其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農業領域的國際化發展也對涉農行業英語翻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該文從當今形勢對農業英語翻譯人才的要求出發,提出了涉農行業英語翻譯人才的培養原則,從專業知識習得、語言技能、理論與實踐以及跨文化人格培養幾個方面為著眼點,探討了涉農行業英語翻譯人才的培養模式改革,旨在為我國高層次農業英語翻譯人才的培養提供一定的啟示,也為我國各級各類院校構建科學合理的涉農行業英語翻譯課程體系提供借鑒與示范。
關鍵詞:翻譯人才 涉農行業 英語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8(a)-0004-02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問題是我國經濟飛速發展過程最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隨著世界各國經濟往來的繁榮,我國農業的發展已經與世界經濟融為一體。隨著農業領域國際化進程的加快,英語翻譯人才在其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培養高層次的農業英語翻譯人才成為了當今高等教育的熱門話題。作為高層次的農業英語翻譯人才,首先要具備的素質就是可以適應日趨頻繁的國際交流,因此其外語應用能力的培養是尤為重要的。但是,我國目前農業領域的英語翻譯服人才不論是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遠不能滿足我國農業國際化發展的需求。該文從當今形勢對農業人才英語翻譯能力的要求出發,關注農業人才英語翻譯能力的培養,探討涉農行業英語翻譯人才的培養模式改革。
1 涉農行業英語翻譯人才要求
農業的迅猛發展對農業英語翻譯人才的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首先,需要其具備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若想成為一名出色的英語翻譯人員,需要各方面語言能力的綜合運用,這就要求聽說讀寫譯的共同進步。其次,還需要具備良好的農業專業性。想要做好農業領域的翻譯,要求翻譯人員自身對農業知識有著深刻理解,具備良好的農業專業素質。再者,翻譯人才還需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不論是英語語言的發展還是農業的發展,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其內容是不斷更新的,因此,只有不斷的學習,自我充實,才能跟得上時代的進步。
2 涉農行業英語翻譯人才的培養原則
根據我國農業發展的特點,結合人才培養的目標,農業英語翻譯人才能力的培養應以以下三個原則為要點:
2.1 因地制宜的原則
因地制宜原則是指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結合所在地域的農業發展情況,采用最為合理的模式來進行教學。做到既能夠突出當地域農業的發展特色,又能夠培養出高層次、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
2.2 符合職業需求的原則
在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之前,需要對農業相關企業進行調研,對其職業需求進行分析。這樣,才能夠明確在工作過程中,需要什么樣的知識、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技能,才能構建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陪養出來的人才才能夠具備良好的就業能力,符合農業發展的職業需求。
2.3 學生的職業遷移和可持續發展原則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行各業的競爭是十分激烈的,涉農行業也是如此。人們所從事的職業與崗位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在涉農人才英語能力培養的同時,也一定要注重課程的設置與培養模式具有一定的拓展性,為學生在今后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奠定基礎。
3 涉農行業英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3.1 農業領域專業知識與英語語言技能相結合
目前,從事涉農行業英語翻譯的工作人員,其來源途徑主要有二個,一是來自于農業研究領域,一是來自于英語專業。對于從事農學專業的人來講,他們所熟知的是農業專業知識;英語專業的學生則更多注重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的培養。可以說,我國目前農業英語翻譯人才的培養還處于非專業化階段,學習的針對性不強,并不能適應我國農業發展的趨勢。因此,我們在構建課程體系的時候,要考慮到農業領域專業知識與英語語言能的結合。涉農專業可以開設專業英語、口譯等課程,在學習農業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加大外語學習的力度, 提高英語專業技能的應用能力,實現國際化交流。對于從事英語專業學習的人來講,可開設農業英語課程,使其在具備外語交際能力的基礎上,學習相關的農業領域知識,熟悉相關專業詞匯。這樣,才能夠確保翻譯的準確性,加快農業國家合作的進程,使得我國農業國際化發展順利進行。
除此之外,還要著重培養翻譯人員的筆譯與口譯能力,包括語言的理解、短時記憶能力、翻譯能力、筆記技巧、專有名詞及特殊詞匯的翻譯技巧以及場景翻譯處理等,全面提升語言應用能力。
3.2 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相結合
各行各業人才的培養都要注重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的結合,涉農行業英語翻譯人才的培養也是如此。想要做好農業領域的英語翻譯工作,首先要重視三個方面的理論學習。第一,要腳踏實地的學好相關翻譯理論,扎實的理論基本功才能用來指導實踐;第二,要對語用學與跨文化交際的理論知識有深入了解,這樣才能適應不同的翻譯環境;第三,還要了解不同文化環境下涉農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這樣才能保障翻譯的可靠與安全性,順利的進行國際交流與合作。當然,僅有理論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創造真實的語用環境讓學生學以致用,用理論去指導實踐,用實踐來檢驗理論,只有這樣,才能不斷進步,培養出高層次的農業領域翻譯人才。首先,可以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來加強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如開展英語角、英語沙龍、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同時也要給學生提供實習鍛煉的機會,讓學生能夠真正參加到農業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活動中來,從而得到全面的提高。比如可以通過校企聯合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實習基地,共同培養農業領域英語翻譯人才。以該校為例,與黑龍江墾區各企業友好合作,建立實習基地,將該校的學生定期選派實習,在一線工作,積累了工作經驗,也增強了語言實際運用能力。
3.3 跨文化人格的培養
跨文化人格是指在考慮問題與解決問題時能夠做到既堅持秉承本土文化傳統,同時又能夠尊重包容其他文化,實現思維的“全球化”。對于涉農領域英語翻譯人才來說,在工作中需要接觸到其他國家的文化。這就要求他們不但能夠熟練的用英語來進行表達,也要求他們能夠成功的實現跨文化交際。因此,跨文化人格的培養在培養農業英語翻譯人才的過程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跨文化人格的培養要注重中西文化的均衡導入。首先,要加強本土文化的導入。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也是農業大國,有著自己獨有的民俗文化,這些文化構成了我們生活與工作的前提條件。因此,在課程的設置上應注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遞。如在進行農業翻譯活動訓練或講解農業專業知識時,教師要有意識的講授所涉及到的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在進行口語訓練時將所學到的文化知識也融入進去,這樣可以避免以往口語訓練內容涵蓋面過窄以及文化深度不夠的弊端。既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弘揚了中華文化,增強了學生的人文底蘊,可謂一舉多得。西方文化的導入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課堂上,教師除了本土文化的講解,也應該選取一些貼合時政,具有時代性的西方文化材料,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同時應引導學生將中西文化進行比較,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全球化”。在課堂之外也應該多多開展西方文化講座等,使學生對西方國家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從而將語言與文化結合成為有機整體,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跨文化交際人格。只有具備了良好的跨文化交際人格,才能對翻譯文本理解得更透徹,翻譯的結果更能夠得到不同文化的認可,從而實現順暢交流的目的。
4 結語
綜上所述,無論是政治形勢,還是經濟形勢,都對我國農業國際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想要實現我國農業的國際化,培養高層次的涉農領域英語翻譯人才是順應時代發展的,也是勢在必行的。可以說,涉農行業英語翻譯人才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工程,但是其成果必然能夠促進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蔡永豐.高職涉農行業英語翻譯課程建設研究[J].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3):89-92.
[2] 蔡永豐.高職涉農專業英語翻譯課程體系開發的構建探索[J].綏化學院學報,2013,33(12):151-154.
[3] 賈振峰,李鳳英.農業科技英語翻譯人才培養教學改革實證研究[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4,23(3):82-84.
[4] 王天昊,王曦.農業國際化背景下黑龍江墾區實用翻譯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2(10):30-31.
[5] 蔣拓新.“卓越工程師班”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探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30(7):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