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云燕 繆祥彥
[摘 要]科技的進步,互聯網等新媒體的不斷普及,拓展了新一代高校研究生獲取資訊的渠道。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知識傳遞,已悄然進入了“后喻時代”。這種現狀不僅給研究生培養模式帶來了新的挑戰,也逐漸打破了傳統的師生關系。本文主要探析了“后喻文化”背景下,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導師與研究生如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從而引導研究生更好地學習和成長。
[關鍵詞]“后喻文化”;研究生培養;師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3-0022-02
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關系決定著研究生教育模式的選擇與構建,關系著科研教育的質量。師生關系是建立在生產力基礎上的一種社會關系,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不同的經濟基礎之下,會呈現出不同的特性。當今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媒體日益普及,促使人類文化知識的傳遞逐漸步入“后喻文化時代”。在這樣的新形勢下,梳理和總結當代高校導師和研究生之間師生關系的實際現狀,積極探索構建更通暢、更和諧的師生關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后喻文化”的內涵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結合現代傳播學的相關理論內涵,從文化知識傳遞的方式入手,深入探究了人類文化知識傳遞模式,提出了舉世聞名的“三喻文化”理論。她在《文化與承諾》一書中指出,“文化的傳播分為‘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其中,‘前喻文化是指長輩向晚輩傳授知識經驗,晚輩主要向長輩學習的文化;‘同喻文化是指長輩和晚輩的學習都發生在同輩人之間;‘后喻文化是年輕人因為對新觀念、新科技良好的接受能力而在許多方面都要勝過他們的前輩,年長者反而要向他們的晚輩學習,形成所謂的文化反哺”。[1]
“后喻文化”在大眾層面上又被稱作“青年的文化”。在文化傳遞方面,它與“前喻文化”的傳遞方向相反,主張讓年青一代把文化知識傳遞給他們的長輩和老師,也就是所謂的長輩和師長要反過來向年青一代學習。這是一種非常地道的“反向化”發展模式,是對人類幾千年文化傳遞方式的一種顛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種情況下,前輩的經驗和知識并非完全失效。只是由于社會的激烈變化,使得前輩們的知識與經驗不再像農業文明時代一樣對后輩具有絕對的指導意義,而原先處于被教化地位的晚輩也能夠有機會和資本“反客為主”,充當教化者的角色而已。
二、“后喻文化”改變了傳統的師生關系
我國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特點是“科研訓練”,即注重對研究生學術素養的培養。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主要實行“導師負責制”。學術研究是在對前沿專業知識充分學習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研究手段去不斷進行創新。研究生如果想在學術領域有所突破,順利完成學業,必須遵從導師的教育與指導。導師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研究生培養的質量。導師的科研理念、思維模式、科研手段、科研態度、學術品德及學術深度對研究生在“做人”與“做學問”上都有著重要影響。以往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強調導師對研究生的言傳身教。知識技能傳授的話語權一直被導師緊緊控制,導師在教育中處于主導地位。所以,在傳統的師生關系中,導師成為研究生們知識儲備與科研進步的主要源泉。
但隨著科技的進步,互聯網已成為傳遞信息、促進交流的重要載體。新生代的高校研究生,其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均較以往有很大提升,且普遍具有較高的新媒體素養,對網絡有較強的駕馭能力,可以較好地利用網路獲取豐富的資訊與知識,其獲取知識資訊的渠道、數量及新穎度與有些導師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于是,導師已經不再是文化知識的專有壟斷者,也不再是研究生們獲取資訊的唯一對象。如今文化傳遞的“后喻時代”特征已在研究生教育方面顯現。在高校里,導師向研究生請教問題也不再是新鮮事。
“后喻文化”一旦萌芽,便會破繭成長,逐漸成為今后文化傳遞、時代發展的主流趨勢。作為一種文化反哺現象,它給高校導師與研究生關系帶來的直接影響是: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關系將由傳統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學術研究指導關系,逐漸轉變為平等、合作、共贏的關系。
三、順應時代要求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一)轉變傳統思想觀念
構建一種更好的關系,首先需要關系雙方在思想上做出改變。一是導師要轉變思想、與時俱進,摒棄以往的“師者為大”的觀念,杜絕專制獨裁。不能再要求研究生對自己一味地順從和接受,壓制研究生的個性發展。當然,也不能以此為由,對研究生采取“放任自由”的培養模式。導師應該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既要尊重研究生的個性發展,鼓勵他們敢言、敢想、敢于鉆研創新,又要適時地對他們進行大方向上的引導與扶持。另外,要樹立“學術研究不分年齡、資歷只看學問大小”的理念,在學術討論中,也要轉變思想,對于研究生有價值的新觀點、新理論和新方法也要虛心接受,不恥下問。二是研究生也要做好思想的轉變,在尊重導師的前提下,應該在學術問題上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敢于和導師爭論學術問題,敢于質疑導師觀點。總之,只有導師與研究生雙方都做出思想認識的轉變,雙方的覺悟都進一步提高,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才有實現的可能。
(二)實行師生平等對話
一方面,師生間的平等對話可以讓研究生不再被動接受,增加了研究生與導師交流溝通的主動性;另一方面,師生間的平等對話讓師生關系變得更加溫情化、人性化。另外,師生間的平等對話還有助于提高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有效溝通,更加有利于研究生培養。
以往導師在師生關系中處于主動地位,這使導師在與研究生溝通時直接或間接地展現出話語的霸權,師生雙方難以平等對話。在“后喻文化”時代,必須改變導師與研究生的這種溝通模式,建立新的對話模式,這需要導師與研究生的共同努力。一是導師應該進一步明確自己的存在意義。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導師在研究生教育中不僅僅只是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把知識傳授完畢就算功德圓滿,而是要突出其“指導”意義。當今,對研究生的培育更多的是在傳統授業的基礎上,引導研究生確立與自身條件相匹配的科研目標和科研方向,指導研究生養成嚴謹的學術思維方式,培育研究生優秀的思想品德及學術品德,不斷引導他們開闊思維,提高創新意識。因此,導師的主要工作是“導”,要給研究生充足的主動權,引導他們發揮自主能動性,鼓勵他們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二是研究生要明確自己求學的目的。“研究生之所以步入學術領域繼續深造,主要是為了確立科研或學習目標,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找準科學研究的方向,主動搜集學習中需要的資料,切實發展自身的能力,不斷讓自己獲得提升,力爭在學術上有自己的見解和突破。”[2]研究生不能抱著“混文憑”的想法得過且過,對導師唯唯諾諾極盡恭維,不敢和導師辯論,而是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明確自己求學的目的,積極主動地去鉆研、去辯論,去爭取與導師之間平等溝通的話語權,以求更順暢的達成自己的目標。三是營造民主、平等、信任的交流氛圍。研究生應該把導師看成普通人,用平常心與導師討論學習問題及生活問題。另外,導師要主動營造民主、平等、信任的交流氛圍,注重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即雙方在對話時都應該注重方式方法,抱著互相理解、互相關懷的態度,平等民主地討論問題、互通有無。
(三)建立合作共享模式
長久以來,受傳統倫理道德影響,在“前喻文化”時代,導師一直處于領導地位,研究生處于被動地位,極度缺乏自主創新意識。這嚴重影響了科研水平和教育質量。在“后喻文化”時代,必須平衡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關系,樹立雙方互動意識,搭建合作共享的新型師生關系。因此,導師與研究生雙方都應學會角色互變,合作共享。筆者認為,合作共享模式可分為兩種,一是知識成果共享。因新技術催生的資訊渠道多元化,人人都能迅速地獲得豐富的資訊。有時,研究生通過新媒體手段掌握的知識或許會比導師現有的知識更為新穎和豐富。因此,導師不再是知識獲取的唯一途徑和知識權威,也不再單純只是知識的傳授者,研究生也不再只是知識的被動地接受者。雙方可以在某一專業領域,共同研究、互相學習、共同求知,在學術研究及教學過程中相互分享各自的創新經驗及智慧成果,共同進步、共同提升。二是感受共享。當前,研究生已然成為各大高校科研工作不可或缺的主力軍。導師培育研究生的主要模式是帶領研究生參與自己主持的重要項目或者科研課題。在此過程中,一方面,導師與研究生要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思想碰撞,互相探討、共同分享知識及成果。另一方面,雙方共同承擔科研課題,有著共同的目標。“在聯手合作中,雙方可以通過共同承擔的科研任務,在精神上產生共鳴,彼此敞開心扉,多溝通分享感受,形成感受共享。”[3]
綜上所述,“后喻文化”時代的到來,顛覆了以往的文化傳遞方式,同時也改變了文化傳遞雙方之間的關系。具體到高校導師與研究生關系上,“后喻文化”時代把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關系由傳統的學術研究指導關系,逐漸轉變為平等、合作、共贏的關系。在新形勢下,導師與研究生雙方都應順應“后喻文化”的時代潮流,從轉變思想觀念,構建平等對話平臺,搭建合作共享模式三個方面入手,共同努力營造更為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
[ 參 考 文 獻 ]
[1] 瑪格麗特·米德.文化與承諾[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 龔麗,李志,刁黎.碩士研究生與導師溝通的現狀及對策[J].教育探索,2009(6):24-26.
[3] 張俊.導師組制在研究生培養中的推廣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7):78-80.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