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云信
(黃島區黃山經濟區中心中學,山東青島 266424)
自新課改以來,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得到了張揚,學生主體性地位受到了尊重,教法也變得更加科學、先進。但毋庸諱言,教改中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形式上的求新求異,滋生著不同程度的形式主義。教學《香菱學詩》一課時,從黛玉教香菱學詩的過程中,我們領悟到了原色、原汁、原味的本色語文的美。黛玉教詩或許對目前的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一定的借鑒意義。
《香菱學詩》是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中的一篇課文,是小說《紅樓夢》第四十八回節選。文章講述了一個叫香菱的女子在林黛玉的指導下成功學詩的故事。香菱的成功,固然有個人素質與環境因素,更與飽讀詩書、深諳教法的黛玉有關。未受過教師專業訓練的黛玉,在教授香菱作詩的過程中,本原、本真、本位,真真切切地讓我們感受到了本色語文的魅力:返璞歸真、鉛華洗盡、清水芙蓉。其成功之處主要在以下幾點:
清代顏無先生留下一句名言,“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多給學生一些自信,一些激勵,我們就能得到更豐厚的回報!香菱學詩要拜黛玉為師,黛玉說:“什么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香菱悲為苦女,賤為人妾,沒有接受多少教育,想學習屬于陽春白雪的詩歌,黛玉沒有嘲諷她,也沒有故弄玄虛將詩歌搞得神神秘秘,而是根據自己對詩歌的感悟,將復雜的理論簡易明了地傳授給香菱。這對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事情,方法很重要。用科學的方法,事半功倍;否則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學習也是如此,學生如果掌握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就能取得好的成績。因此,教師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黛玉結合香菱的學習情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了引導:
黛玉讓香菱誦讀王維的五言律詩一二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詩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絕句一二百首。因為隨著誦讀數量的增加,學生對詩歌的語言感知能力就會越來越強,詩歌的閱讀水平也就會越來越高。其次,黛玉認為,要學詩就要學一流的。學不到一流還可以成為二流,要是一開始就學二流的,那只能學成三四流了。她讓香菱學習名家作品,汲取名家精華,既能很快拓寬視野,豐富詩歌知識,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于初學詩歌的香菱來說,這是一條既正確又快捷的路子。
情感既指學習興趣、熱情和動機,更指內心體驗和心靈世界的豐富。黛玉善于把握情感契合點,激活香菱的情感體驗。如指導香菱讀了王維的《塞上》一詩后,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聯云:‘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還有‘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這‘白’‘青’兩個字,也似無理。想來,必得這兩個字才形容得盡,念在嘴里倒像是有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還有‘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這‘余’字和‘上’字,難為他怎么想來!我們那年上京來,那日下晚便灣住船,岸上又沒有人,只有幾棵樹,遠遠的幾家人家做晚飯,那個煙竟是碧青,連云之上。誰知我昨日晚上讀了這兩句,倒像我又到了那個地方去了。”
香菱讀詩,細心地體會了詩的好處是“有口里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她舉了三個例子進行分析,深得其中奧妙。寶玉夸她“會心處不在多,聽你說了這兩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在這里,香菱就是讀了詩句,聯系自己的生活加以理解,她將自己的生活和詩中詞句背后的真實情景進行了聯系與契合,喚起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經驗去理解作品。
“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2]教人射術,張滿弓而不發箭,只是做出要放的樣子,啟發他們理解,激發他們躍躍欲試的愿望;善于引導的老師總是善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恰到好處的中道上站立指導別人,這樣,學習的人就能緊緊追隨。
黛玉深諳此道。如她首先開出書目,待香菱讀完五言律詩后,又跟她“探究討論”。當香菱作出第一首詩時,黛玉給出的評價是“意思卻有”,接著卻又丟下誘餌,“這話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從何處見得。”激發香菱繼續探究的欲望。
又如,黛玉給香菱作詩命題后,又指定了韻部,這看起來是嚴了一點,但“十四寒”的字相當多,不限“字”,這就有很大的自由度,給她的創作提供了很大空間;對香菱所作詩的前兩稿,她的批評是較嚴厲的,卻又鼓勵香菱“另作”,而如何“另作”又一句不說。這種指導方式對“苦志作詩”的香菱來說是很合適的,對她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也是極為有用的。
評價對學生學習具有激勵作用。通過多種方式和手段關照不同水平的學生在不同方面的發展需要,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其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更高層次的發展。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微小進步、對學生的特殊表現應予以及時、恰當的評價,教師給學生一個喝彩,學生會給教師一個驚喜。一個成功的評價往往可以改善教師的教學,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
香菱交上的第一篇“作業”僅寫景物缺乏抒情,在技巧上著實稚拙。詩中首聯以“皎皎”寫月色,“團團”摹月形,顯得俗套。頷聯形象單薄,意思顯豁,毫無余韻。頸聯、尾聯也無新意和韻味,只是堆砌“翡翠樓邊”“珍珠簾外”等華麗詞藻來吸引眼球,中看不中用。黛玉看后只是笑道:“意思卻有,只是措詞不雅。皆因你看的詩少,被他縛住了。把這首丟開,再作一首,只管放開膽子去作。”“意思卻有”大概指此詩詠月不離題,能用比喻、形象語言等技法來描述月亮形象,這是對香菱作詩的肯定。但黛玉并不一味附和說好,而是委婉地指出缺點,“只是措詞不雅”而已。讓香菱既知道此詩的不足之處,也愉快地接受了“指正”。接著,黛玉又向香菱指出:“皆因你看的詩少了,被他縛住了”,這樣用平和的語氣分析缺點的原因,追根溯源,讓初學者知道錯失在哪里,才能更好更快地糾正毛病。最后,黛玉說:“把這首丟開,再作一首。放開膽子,只管去作。”黛玉沒有批評香菱這個不對,那個也不對,而是點撥后,讓香菱重作,自己領悟。好一句“放開膽子,只管去作”,讓香菱倍受鼓舞。香菱終于放開膽子,寫了第二首詠月詩。結果,放開倒是“放開”了,但又偏向另一端——“過于穿鑿”。首聯寫從月色到月盤還是較為形象生動的。頷聯、頸聯寫月色很有情韻,但卻離題了,寫的只是月色非月輪。尾聯收尾顯得貧乏無力。但黛玉只是說:“自然算難為他了”。這是黛玉在肯定香菱寫得不錯。同時,她也在肯定后指出了不足之處:“只是還不好。這一首過于穿鑿了,還得另作”。既指出了問題,又考慮到香菱的自尊心,保護了香菱學詩的積極性,體現了黛玉可貴的人格、高超的語言藝術和聰慧的頭腦。正是這樣,才使香菱在黛玉的指點下,經過一番艱苦的自我探索之后,終于踏入詩歌的門檻,從而寫出了“新巧有意趣”的第三首詠月詩。
“感人心者,莫過于情”。愛,是教育的靈魂,只有愛學生,才能耐心去雕塑、去幫助每一個學生。世界上有太多美好的事情,原本看似意想不到或不可能,卻最終變成了現實。有時原因很簡單,僅僅因為人們心中有愛。愛,也是一種智能。
黛玉與香菱,在實際身份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他們之間的關系卻是和諧融洽的。
課文開頭部分,兩人之間沒有繁文縟節,一切都顯得那么自然和諧。黛玉一見香菱進來,“自是歡喜”,很高興。香菱一進屋,就直截了當,要請黛玉教她作詩。黛玉也很爽快地答應了。而且,兩人都是“笑”著,而不是“板”著,“陰沉”著。氣氛和諧,關系融洽。在整篇文章中,兩人之間的對話,至少有15個“笑”字。雖說現實中的“笑”有多種,但黛玉和香菱的“笑”至少沒有虛偽的成分,兩人都是真摯的,真誠的。因為她們之間,并不存在根本的利害沖突,也不存在高低貴賤的心理。香菱學詩,黛玉教詩,都不涉及什么利益,都是出于相處的需要,出于豐富生活的需要。因此她們根本就沒有必要戴著虛假的面具交往。和諧融洽的關系,使她們之間的交流就既直接又有效。因為師生關系只有處在這樣一種關愛、平等的和諧氣氛之中,學生才能直言面對教師,大膽投入到學習之中,去體驗、去完成學習任務。
香菱學詩有成,離不開黛玉的指導有方,教學過程中體現的一些先進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她的本色教學,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教育是樸素的,也是樸實的。黃厚江老師在他《語文的原點——本色語文的主張與實踐》的扉頁上也寫過這樣一段話:“本色不是守舊,本色不是倒退,本色也不是無為。本色,不排斥其他風格;本色,不反對創新;本色,更不放棄更高的追求。本色是語文教學的原點。你可以走得很遠,但這里是出發地。”[3]正如清文藝批評家劉熙載所說:“出色而本色,極煉如不煉。”[4]本色語文的簡單,不是隨便的簡單,而是超越了繁復以少勝多的簡單;不是不追求教學形式的創新,而是追求語文學習活動的創新,追求真正屬于語文課堂的精彩。不是不注重課堂表現,而是更注重扎實的語文素養、語文功底和深厚的人文底蘊。
[參考文獻]
[1] 第斯多惠.德國教師培養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 孟軻.孟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3] 黃厚江.語文的原點:本色語文的主張與實踐[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4] 劉熙載.藝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