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中升
摘 要:真理的標準只能是通過研究真理本身的特征要素來規范確定,檢驗一種理論是不是真理,只能用真理本身的標準要素規范來衡量,而不可能用其他事物所固有的特征要素來衡量,實踐是檢驗理論是否真理性的第一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檢驗理論真理性的手段還包括以真理為基礎的科學推斷。
關鍵詞:理論;真理性;實踐;檢驗手段;標準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8.050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以下簡稱《實踐》文)于1978年5月11日發表于《光明日報》,次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同時予以轉載。現以理論研究和學術價值考察的視角對該文進行解析和評述,在此基礎上再闡明筆者關于應當怎樣正確認識真理標準問題以及怎樣檢驗的基本觀點。
一、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的解析和評述
《實踐》文共計由四個命題部分組成,筆者現擇重點問題逐一研究解析。
1.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之命題本身含義似是而非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存在概念和邏輯方面錯誤的。《現代漢語大辭典》將“標準”一詞解釋為“衡量事物的依據或準則;榜樣;規范”。任何事物的標準只能是來源于該事務本身的固有特征,不可能是脫離該事物而在他事物中得到該事物的標準。比如,研究人的標準顯然是從人區別于其他事物的特征切入,比如會用大腦思考、會制造勞動工具等,檢驗一個事物是否是人,要看該事物是否符合會用大腦思考、會制造勞動工具這些人本來固有的特性作為標準來檢驗,同樣,真理的標準也只能是真理本身的特征,如正確性、統一性、一元性等真理性理論的特征。檢驗一種理論是否符合真理的標準只能采用正確的手段、方法,所以,實踐只能是檢驗理論是否符合真理標準的手段而已,而不可以將這種檢驗手段視為真理標準。從語法分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的主語是“實踐”,謂語是“是”,賓語是“標準”,即“實踐是標準”,但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而標準是根據事物本身固有的各種特性要素總結確定的科學規范,在形式上是主觀范疇,所以,“實踐”與“標準”是兩個范疇的概念,絕不可以混淆。因此,題目本身就屬似是而非。
2.《實踐》文之第一部分即檢驗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存在概念與邏輯問題
《實踐》文在第一部分即檢驗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之開篇寫道:“怎樣區別真理與謬誤呢?一八四五年,馬克思就提出了檢驗真理的標準問題:‘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具有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這就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一個理論,是否正確反映了客觀實際,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會實踐來檢驗。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一個基本原理。”
這個論證過程顯然偷換了概念,馬克思這句話明確地表述“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是一個實踐問題,”所謂“真理性”與“真理”的含義是不同的,真理性是指人的思維與真理的接近程度,越接近真理性越強,越不接近真理性越弱,由此馬克思的意思是說,人的思維與真理的接近程度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在此基礎上,馬克思又說,思維的真理性應當在實踐中來檢驗和證明。這句話何處提到真理的標準問題?怎么作者就能據此得出一八四五年馬克思就提到了檢驗真理的標準問題的結論呢?馬克思說的是實踐是檢驗人的思維的手段而絕非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文在這段話的末句又說,“一個理論(注意,不是真理),是否正確反映了客觀實際,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會實踐來檢驗”。這句話對所引用的馬克思語的理解與筆者本人的觀點是相同的,我認為無疑是對的,但正由于此,不正是說明馬克思要檢驗的是“人的思維”的“真理性”,而并不是要檢驗“真理”本身嗎?正如檢驗一個理論的“科學性”是檢驗“理論”而非檢驗“科學”本身一樣。可見,作者在“真理”、“真理性”、“人的思維”概念的理解和邏輯運用上是混亂的,所得出的結論也是不當的。應當說,這是個嚴肅的學術問題。
馬克思的這句話在本質上,即沒涉及檢驗真理,也未涉及檢驗真理的標準問題,而是意在說明實踐是檢驗理論的真理性問題。可見《實踐》文的基本觀點沒有得到其所引用的馬克思的經典論斷的支持。
3.《實踐》文沒有能夠在毛澤東思想體系下科學理解《實踐論》,而是片面地教條地理解毛澤東關于實踐的科學理論
《實踐》文所依賴的經典論據除馬恩經典之外,主要是毛澤東在1937年7月為反對中共黨內看輕實踐的教條主義等主觀主義錯誤而著的《實踐論》。而《實踐》文恰恰犯了毛澤東在《實踐論》中主要糾正的教條主義錯誤。《實踐論》中關于實踐與真理關系的重要論述概括為以下四點[1]:1、“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毫無疑問,此話說的意思是人們對外界的認識是否合于真理性,以及合于真理性的程度,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才能得以檢驗,而非其他手段,檢驗對象是“人們對外界認識”,檢驗的目的是看“人們對外界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而不是檢驗“真理”;2、“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觀外界的規律性”。毫無疑問,此話意在強調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規律性(即真理)”,而不是強調真理與規律性之間的關系;3、“判斷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在文中,毛澤東同志再明確不過地說,“判斷認識或理論”是否是真理,不能依主觀,而是依客觀實踐,通過上下文就會自然覺得“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的前面是為避免語義表達不重復煩瑣而省略了“理論或認識之是否”的字樣,完整的意思是“理論或認識之是否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這樣才會與本段落關于這個問題的論述在邏輯和中心思想上是一致的,這是不能斷章取義的。毛澤東此語的核心思想是斷然不會在一段之上部和中部要用實踐檢驗認識和理論是否真理,而在最后卻歸納成不檢驗認識和理論,改變成孤零零地去檢驗真理的。4、“……許多理論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經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了它們的不完全性。許多理論是錯誤的,經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其錯誤。所謂實踐是真理的標準……”,可見,毛澤東同志要檢驗的是理論的真理性,而絕非真理本身。“實踐是真理的標準”在這個思想體系下應當理解為“實踐是檢驗理論真理性的手段”再無他義。同時也說明理論或認識的真理性是需要不斷地糾正和完善的,是一個無限接近真理的過程。那么,《實踐》文把本段的中心思想理解為純粹的字面意義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顯然是教條的、片面的、因而是錯誤的,而把本段的中心思想理解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更是無從談起。
4.《實踐》文關于毛澤東之《新民主主義論》中關于實踐問題的理解是錯誤的
《實踐》文第一命題部分第二段首部:“實踐不僅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而且是唯一的標準。毛主席說:‘真理只有一個,而究竟誰發現了真理,不依靠主觀的夸張,而依靠客觀的實踐。只有千百萬人民的革命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義論》)”。《新民主主義論》這篇文章由十五部分組成,《實踐》文引用這一段是第一部分即《中國向何處去》。毛澤東的這句話說的是發現真理(注意,不是檢驗真理)不依靠主觀,而依靠客觀的實踐,言外的意思是發現我們的理論是否是真理要通過客觀實踐,全句主要是突出對真理的發現的意義,以及怎么才能發現真理的問題,簡而言之,就是要發現某個理論是否真理,離不開實踐的檢驗。核心的意思是要用實踐這個武器去檢驗某個理論是否真理,而不是要用實踐去檢驗真理。
5.《實踐》文第二命題部分即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列主義的基本原則的論點與論據及論證過程邏輯不當,概念理解有誤
本部分第二段首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之所以有力量,正是由于它是經過實踐檢驗了的客觀真理”。從本句的意思可以看出,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要想成為客觀真理也是要用實踐檢驗的,在檢驗之前只能是一種主義、思想,這種主義、思想經過檢驗才能知道是否是真理,可見,我們檢驗的是成為真理之前的思想和主義,絕不是檢驗真理。所以,此段論述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不起支持作用的。
6.《實踐》文第三命題部分即革命導師是堅持用實踐檢驗真理的榜樣,論證邏輯不當
本部分第一句話:“革命導師們不僅提出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且親自作出了用實踐去檢驗一切理論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論的光輝榜樣” [2]。本句的前半句是說革命導師們提出了實踐是檢驗真理(注意,是真理而不是理論)的唯一標準,下半句卻說革命導師親自作出了用實踐去檢驗一切理論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論(注意,是理論而不是真理)的光輝榜樣。足可見邏輯、概念使用極其不當。
之后又舉出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待他們所共同著述的《共產黨宣言》和毛澤東編輯《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時寫按語的例子。那么,馬克思、恩格斯、毛澤東三位革命導師到底是修改理論呢?還是修改真理呢?很顯然,真理是不允許修改的,真理若被修改馬上就成為錯誤。列寧說,真理如果再前行一小步,即使是保持原來的方向,就會立即變成謬誤。也就是說,革命導師為了追求真理,不斷地修正自已的理論錯誤,在實踐中不斷地檢驗自已理論的真理性,最終實現使得自己的理論不斷地接近客觀真理的目的,在這方面,革命導師們確實是做出了光輝榜樣,但革命導師是絕對不會去修改真理和檢驗真理的。就本部分論證邏輯來看,如果僅就修改理論而言,那么和本部分的命題即革命導師是堅持用實踐檢驗真理的榜樣沒有發生任何邏輯關系,因為一個理論需要經歷無數實踐檢驗之后才能成為顛覆不破的正確理論,即真理,由此,如果一個理論確定為真理之后,沒有在新的條件下出現新的疑問之前,一般是無需再檢驗的。足見本部分認證邏輯失當。
7.《實踐》文第四命題部分即任何理論都要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此部分與文章題目及該文中心思想相矛盾
如果說,在前三個命題部分還要進行一些分析才能搞清楚其中一些邏輯及論證關系存在問題的話,那么,第四命題部分連分析都不必要了,該命題直接表述為“任何理論都要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此句意是必然性地是要檢驗理論,而不是檢驗真理,這與該文中心思想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直接構成矛盾,令人讀后不可置否。
綜合上述,《實踐》文對催生真理標準大討論的開展是起到了足夠的政治作用的,但文章本身的學術水平存在嚴肅的關鍵性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一是對經典著作的引證和理解不夠系統、全面,這樣就不能系統而科學地理解體會革命導師理論體系的精髓;二是對“認識”、“理論”、“真理”、“真理性”、“手段”、“標準”等關于真理問題的這些基本概念模糊不清;三是通篇結構體系松散,邏輯體系不夠嚴謹,偷換概念時而顯現;四是整體文章風格和文章的初衷立意不很協調,文章的題目、論點、論據、論證與文章的立意是存在基本矛盾的。該文不能稱之為嚴肅的具備學術價值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文獻。
二、關于真理的內涵及真理的標準問題
1.真理的內涵
在不同的哲學范疇,對真理的理解會有所差異,因而其概念和內涵也不盡相同,我們在本文將真理的概念定位于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范疇。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真理是客觀世界及其規律性在人的思維意識中的正確反映,其內容是客觀的,即客觀世界及其規律性,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其形式是主觀的,是人類對客觀世界及其規律性的認識,屬于認識范疇。正是主觀形式與客觀內容的有機統一而形成正確的理論,即形成真理。
2.關于真理的標準問題
任何事物的標準只能是來源于該事務本身的固有特征,不可能是脫離該事物而在他事物中得到該事物的標準。真理的標準也只能是通過研究真理本身的特征要素來規范確定的,檢驗一種理論是不是真理,只能用真理本身的標準要素規范來衡量,而不可能用其他事物所固有的特征要素來衡量,符合真理標準要素規范的就是真理,否則,就不是。那么,真理本身所固有哪些特征呢?
真理的特征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第一,真理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的,是客觀存在的,因而是一元性的,伽利略說,你越想攻擊真理,你就越加充實和證明了它的真理性;第二,真理是主觀思維對主觀世界的正確反映,是二者的有機統一,因而具有正確性和統一性;第三,真理具備兩方面的絕對性,其一是真理是絕對地以反映客觀世界為全部內容的主觀認識,其二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都是在特定條件下進行的,即受特定條件的支持,也受特定條件的制約,因而都是對客觀物質世界及其規律性認識的無限接近,而非全部地徹底地認識;第四,真理具備兩方面的相對性,任何真理性認識都局限于客觀世界的局部而非全部,任何真理性的認識都局限于客觀世界的特定階段而非全部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