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理論與案例,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影響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了提高有效性的策略。
關鍵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8.080
語文,即語言、文學及文化,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是其他一切學科的基礎,代表了學生最基本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以閱讀作為教學的主導,閱讀教學能力為提升小學的閱讀能力做出重要貢獻,因此,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的意義
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學生的語文學習是從閱讀開始的。
1.有利于提高語文課堂效率
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一般來說教師只進行分析、講授,學生通常是被動地接受,容易造成了課堂氣氛沉悶、學習質量較低。這樣的整體教學效果低效,與教師在備課階段付出的精力是嚴重不成正比的。閱讀內容能夠讓課堂生動起來,新奇的場景描寫,感動人心的故事,都在閱讀中有所體現,仿佛帶領學生走進了一部部電影中。例如,記敘文《金色的魚鉤》一文,通過感人肺腑,引人入勝的故事,表現了長征時期紅軍官兵的奉獻精神,既充滿趣味性,又給學生進行了一場精神的洗禮,通過有效的閱讀教學,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課堂效率。
2.有利培養學生高級審美趣味
閱讀的過程也是學生感受美、領悟美、體驗美的過程。在閱讀內容的過程中,有許多唯美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意境,流連忘返的景色,優美流暢的詞句。教師在教學中,不斷讓學生感受這種審美內容,能夠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例如,太白居士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名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寄情于景,情景結合,展現了深邃的藝術意境。
二、影響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因素
1.教師因素
教師一直被比喻為園丁,由于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重要的領路人。教學目標以傳道授業解惑為主,要教師配合才能完成教學活動。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通過自身的良好素質,采取科學的方法,帶動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推動教學活動向著良性方向發展。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第一,責任心,教師的責任心是閱讀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基礎,由于教師的責任心是關系到學生是否能夠積極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如果教師能夠在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上有所突破,進行詳實的知識儲備和收集,就會影響閱讀教學的效率。第二,文化底蘊。教師自身必須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清楚教學的內容,并在閱讀中傳授給學生,在此教師必須對所授的閱讀內容十分了解,能夠從多個角度抒發見解,在融會貫通中帶動學生的閱讀能力,從淺到深,從易到難,將最精華的思想傳達給學生,讓學生具有良好的閱讀文化基礎,學生在理解閱讀內容時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學生因素
眾所周知,教學主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習過程不是被動介紹,是主動的參與。所以,學生對教學的有效性產生重要影響,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對教學有著積極的推動意義。學生的智力因素我們在此不做深究,著重強調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它主要是指學生的性格及心理因素,如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具有良好的閱讀動機就能主動進行閱讀,探尋閱讀中的問題,如果閱讀教學僅僅是依靠教師引導學習,這個過程會十分被動,若學生主動探尋,相信閱讀教學效率會大大提升。
3.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包括制定教學目標、教學進度、備課、寫作教案、授課、檢測等多種因素,這些因素都會影響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注意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深刻把握教材內容,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巧妙地安排課程。同時注意教學檢測和教學評價,才能更好地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三、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合理制定教學目標
將課標要求與學生本身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制定符合校情、班情的合理目標。目標太高,則難以達到。目標太低,則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動力。目標制定可以參考以下標準:第一,應引導學生增強語文學習能力,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增加閱讀量,掌握更多語文知識及文學修養能力。第二,根據不同的閱讀材料,進行精細的目標設計與制定。保證每一篇文章,每一個段落,甚至每一個句子都達到教學目標。第三,不設定“空話”“口號式”的教學目標,根據閱讀內容進行深刻地思考與總結,將教學目標層次化,具體化,清晰化。
2.精準解讀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有效性教學的基礎,只有精準地解讀教學內容,才能保障教學過程的順暢,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小學語文的閱讀內容是多種多樣的,包含敘述文、議論文、說明文等各類內容,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視野。面對眾多的閱讀,學生要深刻地理解閱讀的內容,掌握中心思想,提煉閱讀重點。
3.選擇恰當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選擇,既要考慮知識能力的培養,又要考慮學生的個性與學習規律,教師需要進行個性化的引導。
例如,在進行《桂林山水》的教學時,僅靠語言描述顯然表現力不夠,教師可以結合視頻、圖片、音樂等多媒體形式,使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文字傳達的內容。
4.加強師生互動
師生互動可以讓學生積極地融入閱讀教學的交流中來,讓師生之間形成有效的互動,教師要對小組協作的進度以及合作情況開展初步的了解,并且全盤掌握合作學習的優勢。比如在討論《地震中的父子》的時候,有的學生對于里面的情感掌握不好,自己心理明白但是不能清晰的表達出來,導致學生在討論的時候出現停滯狀態,無法繼續推進下去,教師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可以讓學生把自己想要表達的語言先用關鍵詞代替,說出幾個能表達這份情景的關鍵詞,教師幫助學生把關鍵詞連接成一個句子,鼓勵學生大膽的說出完整的句子,訓練過程中要避免對學生的過渡批判和打壓。
5.問題意識培養學生語文閱讀能力
(1)轉變傳統觀念,提倡個性發展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是教學的服務對象,教師要重視每個學生的個性、興趣,學生要配合與尊敬教師。如果想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必須先打破傳統的固有思想,教師的話語不再是永恒的權威,教材也不再是永遠的正確,教師要一改主體的角色,將課堂的重心與中心讓位于學生的發現與思考。教師要提倡學生的個性發展,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黃果樹瀑布》時,不同性格的學生會提出不同的質疑,感性浪漫的學生會提出紫藤蘿到底有多美,以至于作者可以通過紫藤蘿看到生命的美好。理性務實的同學會想到文化大革命的幾年對于我國經濟、科技、文化的影響。不同類型的學生想法會不同,雖然與傳統意義上文章表達的中心思想有所出入,但不能因固有的思維限制住學生的思維,要鼓勵學生去發現問題,鼓勵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
(2)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中,有些學生并非沒有問題,而是有問題但礙于緊張的課堂氛圍無法提出問題,所以,教師要打造輕松歡快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課堂中沒有過大的心理負擔,使學生敢想敢說。當學生提出無關問題時,教師也要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培養學生提出有意義問題的能力。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學習興趣會有很大的不同。
(3)提升教師的自我修養
在培養學生問題意思的過程中,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需要教師本身具備開放性的思維模式,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倘若教師的思維已經被禁錮,那么當學生提出新的問題時,教師便會感到煩躁,倘若教師的思維是發散的,那么就會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表示理解。學生只有多提問題,才能提精問題。
(4)開展學習活動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現代的課堂上越來越多的教學活動涌現出來,在初中的語文閱讀課堂中,可以開展師生角色互換的活動。例如,在教學活動時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然后在課堂上由小組準備問題對教師發問,教師只負責回答。A、B、C三組學生負責發問,教師可以輪番回答問題?……通過一輪提問與回答后,教師與學生共同評選出最佳問題,商定出最佳答案,通過這樣的活動方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縱觀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評定教學效果的重要標準,教師們只有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逐步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才能讓學生領略語文之美,達到自我的不斷完善與提高。
參考文獻:
[1]陳藝瑜.解析“先學后教”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廣東科技.2013(08):242-243
[2]盧國平.自主學習模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6(06):104-105
[3]凌芝瑜.關于提高小學語文閱讀第一課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3(33):137-138
[4]羅先慧,李云文,孫建龍. 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熱點與重點——基于2012年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小學語文教與學》的統計與分析[J].課程·教材·教法.2013(07):75-83
作者簡介:
周虎(1979—)男,大專,達州市達川區龍會鄉中心學校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