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比較和分析了從非人體域投射于人體詞“眼(eye)”和“眼(eye)”與其他人體器官之間的投射的隱喻表達詞匯,試圖揭示英漢人體詞“眼(eye)”的隱喻表達的異同和造成差異的原因。
關鍵詞:“眼”;隱喻;認知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8.093
一、“眼”與隱喻
隱喻的本質是指借他類事物來理解該類事物,“他類事物”即始源域,是認知的基礎,通常是人們所熟悉的東西,“該類事物”指目標域,一般是抽象的陌生的東西。英漢語中存在大量含“眼(eye)”的復合詞和成語,可以看出“眼”作為視覺器官和認知器官的重要性。
人體詞隱喻化包括三種類型,即人體域到非人體域的結構投射,非人體域反過來到人體域的投射以及人體域內部兩個器官之間的投射。參照此分類法,結合“眼(eye)”的隱喻詞匯意義,本文從非人體域投射于人體詞“眼(eye)”和“眼(eye)”與其他人體器官之間的投射這兩個方面來分析英漢“眼(eye)”的隱喻表達認知方式。
二、非人體域投射于“眼”
1.顏色域投射于“眼”
“眼”的顏色詞一般是借助人體器官“眼”的生理特征或變化來構成的,喻指某一表情或態度。例如,漢語中用“白眼”指瞧不起人的神情,認知理據是人們在看不起他人時眼睛往往向上或旁邊看而出現白眼珠。“白眼狼”指沒有良心忘恩負義之人。“紅眼”一是喻指人羨慕嫉妒的心理;二是指人發怒。“青眼”指重視某個人或某事物。英語中也有“red eye”,但跟漢語中的“紅眼”意思相差甚遠,是一種廉價威士忌酒。
2.動物域投射于“眼”
語言中“眼”的動物詞根據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并借助動物本身的自然屬性,描述了人類的面部神情特征、某種病癥或個人情感態度能力等。漢語中,“眼”動物詞來形容人的眼睛大小有“牛眼”,“蛤蟆眼”,“老鼠眼”等。喻指面部神情特征的有“狐媚眼”,“丹鳳眼”,“賊眉鼠眼”等。喻指某種病癥的有“雞眼”,“蟲眼”,“蛙眼病”等。喻指人的情感態度能力的有“鳥瞰”,“打馬虎眼”,“狗眼看人低”,“鼠目寸光”,“目無全牛”,“畫龍點睛”,“牛眼識草,龍眼識寶”等。英語中也有大量類似動物域投射于“眼”的詞匯,如“ox-eyed”(牛眼,指眼大),“frogeye”(蛙眼病), “cats eye”(貓眼石)。
3.動作域投射于“眼”
人類認知世界時總是以聽、看、行、觸摸等動作與周圍環境發生作用開始的,人體動作的隱喻化使得人們對周圍事物的表達更加的具體生動。動作域投射于“眼”, 形象地刻畫了眼部的各種動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人的內心活動和精神狀態。漢語中此類表達較多,如“刺目”,“晃眼”,“瞇眼”,“瞑目”,“眨眼”,“睜眼”,“凝目”,“急眼”,“側目”,“回眸”,“張目”,“怒眼”,“極目遠眺”,“望眼欲穿”,“瞠目而視”等。英語中動作域投射于“eye”常見的表達有“keep an eye on”(留意,照看),“turn a blind eye to”(視而不見),“catch sb.s eye”(吸引某人的注意)等。
三、“眼”與其他人體器官之間的投射
“眼”和人體的其他器官也可以產生結構隱喻。作為雙域的兩個器官之間具有這樣的關系:一個為中心詞,充當目標域;另一個為修飾成分,充當始源域。例如,在“心眼”一詞中,中心詞“心”為目標域,修飾語“眼”為始源域。 “眼”是視覺器官,是心靈的窗戶,取這一特點投射于“心”,借以表示人的內心,而且“心眼”可以進一步投射到更加抽象的領域。如“心眼好”指人品好,心地善良;“心眼高明”指人見識廣;“小心眼”指人心胸狹窄。從中醫的角度講,眼睛是貫通五臟六腑,所以漢語中有“眉眼”, “腰眼”,“鼻子眼”,“耳朵眼”,“嗓子眼”,“肚臍眼”等。四字成語和習語也有很多,如“眼疾手快”,“心明眼亮”,“擠眉弄眼”,“眼高手低”,“眼高心傲”,“頭昏眼花”,“耳目一新”,“耳聞目睹”,“目瞪口呆”等。這些表達形象生動,是人類一種基本的認知方式。英語中“eye”向其他器官的投射則相對較少,常見的有“eyetooth”,“eyebrow”,“eyes and ears”等。
四、英漢“眼”的隱喻對比分析
1.不同的民族文化,英漢語言中“眼”隱喻詞匯有其獨特的個性
例如,英美人看見“bulls eye”很容易就想起箭靶上的靶心,故有“hit the bulls eye”喻指正中要害,一語破的或大獲成功之意。“cast sheeps eyes at”,“not bat an eye/eyelid”,前者借用羊的眼睛斜視這一特點,喻指對意中人以目傳情,暗送秋波;后者則借用蝙蝠的眼睛視力極差的特點來喻指人連眼都不眨,延伸之意指人泰然不動,面不改色。
2.“眼”的隱喻表達中,英漢兩種語言源域和目標域的不對等性
例如,兩種語言的源域相同但目標域卻不同。漢語中可以用“急紅了眼”來表示某人的憤怒,而英文中雖有“red eye”,指的卻是一種威士忌廉價酒,因為在飲用之后會導致眼睛發紅,故而有其名。前者表示抽象概念,后者指的卻是具體實物。
綜上,英語和漢語關于“眼”的隱喻意義構建大多來自于我們身邊熟悉的事物,其原因正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人類最初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就是從身邊普遍存在的事物開始的。但由于受地域、氣候和文化等的影響,英漢語言中“眼”的隱喻認知意義又有細微的不同。
參考文獻:
[1]藍純.從認知角度看漢語的空間隱喻[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4):7-15
[2]盧衛中.人體隱喻化的認知特點[J].外語教學,2003(6): 27
[3]彭雪梅.英語人體動詞隱喻化人之特征分析[J].教學與管理,2000(3): 102
[4]張敏.認知語言學與漢語名詞短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
劉學(1986--)女,山東章丘人,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英語教學研究和英語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