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棟
【摘要】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環境與發展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嚴重,環境問題成為人類社會繼續發展的一個巨大障礙。在當代,我們必須以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為指導協調環境與發展的關系。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環境;發展
一 、環境問題是怎么產生的
所謂環境問題是由于人類活動引起的,環境質量惡化或生態系統失調,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不利影響或災害。它主要是由于人類社會的不當活動造成的,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實踐過程中無視人的受動性而對能動性濫加發揮釀成的苦果。當工業革命勝利發展的時候,恩格斯就提醒人們:“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恩格斯不僅肯定了大自然的勝利,又提醒人們要愛護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然而,現當代環境被破壞的嚴重程度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以往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是局部的、小范圍的、暫時的,而現當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是全球性的,在時間上帶有久遠性,因而影響范圍更廣。
二 、 環境與發展關系的辯證統一
馬克思主義自然觀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包含兩層含義。一方面,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是不可分離地聯系在一起的。人是依賴自然界而生存的,人不僅按照外在尺度進行生產勞動,并且人還懂得怎樣處處把內在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正是通過這種生產,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因此,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在生產整個世界。另一方面,馬克思指出,只有在社會的現實生活中,自然界對人來說才是人與人聯系的紐帶,也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說來才是他的人的存在。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說:“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由此來看,環境與發展是辯證統一的。但在實際工作中,一些人由于自身的局限和傳統習慣,有時甚至把環境與發展對立起來。具體表現為:第一,認為發展是硬任務,環境保護是軟指標,首先要解決發展問題,待人民生活富裕了,再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這實際上就是主張先污染、后治理。國外許多沉痛教訓已經告訴我們,此路是行不通的。第二,過分強調環境保護,而且就環境而論環境,為了保護環境,拒絕和排斥經濟發展,其典型代表就是西方國家流行的“經濟零增長理論”。這兩種觀點都是把環境與發展割裂開來、對立起來,忽視了它們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這實質上是兩種不同的自然觀:前者是人類中心主義的機械自然觀;后者是非人類中心主義的有機論自然觀。人類中心主義的機械自然觀,把自然看成是孤立、僵死的,而人被賦予無上的崇高性,人被謳歌,人性被贊揚、被張揚,而在人與自然關系中的所謂“人”或“人性”,無非是人的欲望、人的需求,人是自然的主宰。非人類中心主義的有機論自然觀,只看到自然的系統性、先在性、自組織性等,而忽視屬人自然的對象性、實踐性與社會性。顯然這兩種自然觀都有其局限性。環境與發展是一對矛盾,它們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一方面,發展必須以特定的環境因素作為物質依托,任何發展行為都不可能在真空中進行。另一方面,保護和改善環境也需要物質上、經濟上和技術上的支持,發展可以為環境保護提供足夠的資金和先進的技術,否則,環境保護也不會有所作為。
三 、環境與發展關系的協調性
在馬克思主義的視野中,人類社會與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一部分,人類社會的歷史活動不能離開自然,不能違背自然的客觀規律。所以,首先,我們要以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為指導正確地認識自然。使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協調發展,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其次,在社會文化中建構環境倫理。關愛環境本身就是關愛自己、關愛他人、關愛后代、關愛全人類,它體現了現代人的基本責任。對人類共有的生態環境造成危害,侵犯他人和后代的生存與發展權利,不論是過度地消費資源,還是隨意地污染環境,都是違背倫理的。為此,我們應該在社會文化體系中加強環境倫理的建設,盡快建立保護環境的責任體系。再次,塑造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調查表明,當前我國社會公眾的環境意識的總體水平還不夠高,與我國的環保要求存在相當差距。培養環保意識,就要樹立強烈的環境憂患意識,使人們認識到環境問題已成為干擾我國社會發展進程的最嚴重問題之一。
總之,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需要一個平衡穩定的自然界,然而,人類社會在不斷發展過程中,由于沒有協調好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對環境造成的破壞越來越嚴重,使發展遇到了瓶頸,甚至影響到了人類社會的生存。因此,我們要以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為指導,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環境與發展的關系。
【參考文獻】
[1]曹志清.馬克思恩格斯環境哲學思想新探[J]. 學術論壇,2007(8):1-4.
[2]韓立新.美國的環境倫理對中日兩國的影響及其轉型[J].中國哲學史,2006(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