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媛
勞動關系矛盾源頭預防和治理的現狀與思考
羅媛
以《勞動合同法》為主體的有關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制度、勞動標準體系、勞動爭議處理體制和勞動保障監察制度等相配套的法律、法規的頒布和實施,以及由工會、人社部門、企業家聯合會組成的勞動關系三方會議制度的建立,初步實現了勞動關系調整的法制化和規范化,為保持勞動關系的總體和諧,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必須看到,勞動關系仍存在不少問題亟待研究解決。從長期從事勞動爭議仲裁工作的實踐中,發現勞動關系矛盾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勞動關系確認困難。用人單位為了規避風險,勞動者的工資發放、社會保險繳納及其提供的勞動均不屬同一用人單位。發生勞動爭議時,勞動者取證困難,權益難以保障。
勞動者地位與利益訴求存在差別。目前企業的用工方式既有直接用工又有勞務派遣用工,既有全日制用工又有非全日制用工,既有長期用工又有短期用工,造成勞動者在企業實際地位及其利益訴求存在較大差別。
用人單位法律意識淡薄,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職工權益。很多用人單位不按法律規定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不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企業內部規章制度有的違法,有的過于苛刻;生產條件惡劣,勞動保護條件很差,致使一些職工患職業病后又被辭退等。
勞動關系的集體爭議數量增加,處理難度增大。2015年,金牛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共立案受理勞動爭議案件764件。2016年已開庭7件集體爭議案件涉及的7家用人單位中,未出席參加調解和庭審的占6家,仲裁處理難度加大。
據人社部統計,近年來我國的勞動關系集體爭議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勞動關系一旦產生矛盾,雙方以提出爭議或者集體行動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訴求和爭取自己的權益。究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勞動關系的矛盾是勞動者的生存權和資本的財產權之間的矛盾。勞動者的直接追求是工資最大化,資本的直接追求是利潤最大化,如果雙方的力量或利益對比失衡,便會出現矛盾。
勞動力的市場化增強了勞動力的流動性,削弱了勞動關系的穩定性。由于勞動者與企業的勞動關系是雙方自主選擇決定的,勞動力的流動性大幅度提高,難以形成長期穩定的勞動關系。
發展和諧勞動關系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改革開放、民主法制的原則,從政策完善、法律規范、體制變革和觀念變化上下功夫。
從認識上高度重視勞動關系,轉變政府職能。各級黨委、政府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和能力,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紐帶、企業為主體、項目為載體的互利互惠機制。
完善勞動法律,加強普法教育。
大力拓寬勞動保障普法宣傳教育渠道和覆蓋面,加大勞動保障政策法規,特別是《勞動合同法》的宣傳力度。
健全勞動爭議基層調解組織,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加強基層調解組織建設,可以依托社區網格化管理,建立社情民意收集反饋機制和勞動矛盾多元調解機制。深化勞動保障監察執法體制改革,要完善監察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機制,暢通勞動者信訪、投訴、舉報渠道,加強對勞動法律法規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
充分發揮三方協商機制的宏觀調處作用,強化協調聯動。建立和完善勞動關系三方協商機制,一要經常舉行三方聯系例會以討論現階段的勞動關系狀況、勞動爭議處理情況;二是針對勞動關系和勞動爭議處理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召集三方進行安全研討分析和會審;三是三方共同組織企業領導、工會干部、勞資干部進行勞動關系爭議預防研討和勞動爭議處理等方面的學習。
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高勞動者自身素質。企業需要強化依法用工意識,做好預防、調處、救濟等工作,通過各種激勵手段來調動和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給予其合理的薪酬和福利。而勞動者應當樹立利益共同體觀念,強化責任感,增強綜合素質,依法理性維權,保護自身利益。
總之,我們需遵循市場經濟社會處理勞動糾紛的一般規律,通過健全和加強勞動立法、勞動執法和勞動司法,來保護勞動者權利,穩定勞動關系,以減少勞動爭議;在勞動爭議發生的情況下,通過法律手段,使其能夠公正、有序的解決。要認真落實國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做好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工作,強化工資集體協商集體合同工作,促進勞動者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實現勞動關系和諧穩定、勞資互贏。
如何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從源頭預防勞動關系矛盾的發生值得各級人社部門深入思考。本文以成都市金牛區為例,從分析勞動關系現狀入手,對如何預防和治理勞動關系矛盾源頭提出對策思考。
(作者單位:成都市金牛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