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區:以“四抓”為重點化解鞋企勞資矛盾
成都市武侯區制鞋業發達,轄區匯聚了470余家制鞋企業1.5萬名工人,產品響譽國內外。近年來,受制鞋成本增加、出口訂單減少等因素影響,部分鞋企陸續出現經營困難、停產待產等情況。為了改善鞋企經營現狀、和諧勞動關系,武侯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堅持從抓預防、抓扶持、抓調解、抓服務入手,積極做好經濟結構調整和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的勞動關系處理工作,取得較好成效。
注重從加強失業動態監控入手,統計、分析鞋企失業人員結構組成,為實施預防、調解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學參考依據。
持續完善失業動態監測預警體系。對企業每月的用工缺口、新增就業人數、合同簽訂率、離職人數等項目進行監測,定期發布失業預警分析報告,調整就業幫扶政策,切實形成“以失業調查為基礎,以調整完善就業政策為手段,以建立應急預案處理機制為補充”的失業動態監測體系。
認真落實失業動態監測責任機制。配備失業動態監測專職工作人員,開展失業預警預防工作和信息收集工作;建立分片包干、普遍走訪和重點聯系制度,對生產訂單大幅減少、拖欠員工工資的鞋企實施重點跟蹤。
充分加強失業動態監測結果運用。通過失業動態監測數據,分析鞋企就業失業動態形勢,形成鞋企用工監測分析報告,為科學研判就業形勢,制定、實施預防和調控失業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轄區鞋業出現經營困難以來,區委、區政府注重加大幫扶力度,進一步落實各類就業補貼政策,保持企業“造血”活力。
充分鼓勵轉型升級。充分發揮“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范基地”和“國家級出口工業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的示范引領作用,支持企業提升研發能力,走高端設計、高端定制路線;引導有條件、有規模的鞋企通過合并股權、資產收購等形式做大做強;支持有能力、有條件的企業,加快實現規模化,鼓勵合并或轉產小型手工生產企業,切實提升鞋業產業集群核心競爭力。
大力實施穩崗托底。建立“就業崗位儲備庫”,動態保持近4000個普工崗位,130余個公益性崗位以及就業援助基地籌集的100余個公益性崗位,隨時用于托底安置。
積極給予政策支持。大力舉辦“中國女鞋之都博覽會”“成都冬靴節”等專場推介會、交易會,幫助鞋企實現會展博覽、品牌推廣、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給予社保政策支持,對用工在20人以上的鞋企,經營特別困難的可申請緩繳社保費用6個月,緩繳期發生工傷、生育、醫療費用的,待補繳相關社保費用后可正常享受社保待遇;用工在20人以下且有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的,可按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繳費費率參保。
發生系列鞋企勞資矛盾后,注重建立勞動關系群體性事件預防和應急處置機制,第一時間消除不穩定因素。
科學研判分析形勢。召開勞動關系群體性事件處置專題會議,加強對鞋企涉穩情報信息的收集、研判。加大管控力度,加強警力部署,調動群防群治力量,確保情況及時知曉、工作提前介入。
迅速穩控矛盾現場。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抽調警力維持現場秩序,對聚集人員進行法律政策宣講和耐心勸離。協調相關企業主與聚集工人對話溝通、勸解回廠,確保實現“三個不”,即:不發生大規模長時間聚集、不發生嚴重過激行為、不擾亂社會公共秩序。
細致開展走訪排查。開展走訪調查,掌握企業經營運行狀況,排查停產、欠薪企業,并分門別類建立臺賬,確保底數清、情況明。
積極采取搭建平臺、部門聯動、屬地化解等多種手段,確保勞資矛盾得到妥善處理。
加強統籌形成整改合力。著力形成黨政部門協作抓整改的合力,及時約談鞋企負責人,講清政策、表明態度,共同商討解決方案;對鞋企勞資糾紛情況進行清理排查,督促鞋企建立三方(即鞋企經營管理者、工會和職工代表)懇談制度。
著力搭建聯動調解平臺。搭建協調聯動平臺,區級相關部門、鞋業協會、屬地街道辦事處每周交換意見、共享信息,研究勞資矛盾化解的階段性方案;搭建交流協商平臺,定期召集鞋企負責人,協商解決方案,提供政策支持;搭建溝通傾訴平臺,指導鞋企召開職工代表大會,講明企業形勢,穩定員工情緒。
定期開展法律援助活動。進一步暢通法律援助渠道,開展“四法兩條例”普法宣傳活動和“送法進企業”活動,現場接受企業員工咨詢,提供相應法律幫助,印發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宣傳折頁,從加強法制宣傳和社會公德教育入手,確保勞動關系和諧穩定。
成都市武侯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