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圭武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 甘肅 蘭州 730070)
?
習近平經濟發展思想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貢獻
宋圭武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甘肅蘭州730070)
【內容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系列重要講話,以極大的政治智慧和理論勇氣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和新要求,集中反映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執政理念、工作思路和信念意志,深刻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國家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集中體現。在經濟發展思想方面,習近平總書記的貢獻主要有:一是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本質;二是發展了西方經濟學經濟發展理論;三是創新了發展經濟學經濟發展戰略理論。
【關鍵詞】習近平經濟發展思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系列重要講話,以極大的政治智慧和理論勇氣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和新要求,集中反映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執政理念、工作思路和信念意志,深刻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國家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集中體現。下面,筆者就習近平總書記經濟發展思想做一粗淺探討,供大家參考。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具體來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結合起來;就是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上升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就是同中國的優秀歷史傳統和優秀文化結合起來。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又發展馬克思主義。
黨的一大、二大、三大、四大分別明確了黨的最終的奮斗目標(最高綱領)、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綱領(最低綱領)、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和農民同盟軍等思想,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運用于中國實際形成的初步成果。在黨的七大上,劉少奇在報告中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理論上作了進一步的闡述,并指出: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七大正式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毛澤東思想是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間是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關系。毛澤東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思想淵源。它所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是馬克思主義根本立場、觀點、方法的集中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它著重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
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1941年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中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經過延安整風和黨的七大,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全黨得到了確立。1978年12月,鄧小平在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準備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發表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隨后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江澤民強調要弘揚與時俱進的精神;黨的十六大以來,胡錦濤強調要大興求真務實之風;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明確指出:實事求是作為黨的思想路線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是黨帶領人民推動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
(二)習近平經濟發展思想有關研究觀點
關于習近平經濟發展思想,有許多學者進行了總結和提煉,這里列出部分主要觀點。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主任程恩富概括了“習近平十大經濟戰略思想”,分別從中國夢、穩中求進、民生導向、公有制主體、雙重調節作用、自主開放、城鄉一體化、科技創新驅動、文化產業事業、總體局部結合十個方面展開論述。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武漢大學教授顧海良指出,習近平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和實踐問題思考的凝結,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集中體現,也寫就了鄧小平當年所評價的政治經濟學“初稿”的新篇章;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從“問題意識”到“問題倒逼”,既是解決中國現實經濟問題的科學方法,也是中國經濟改革的路徑,同時也彰顯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特色。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教授張占斌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縣、地、省、中央的工作經歷,使他對縣域經濟、市域經濟、省域經濟及國家經濟有充分的了解,對微觀經濟、中觀經濟、宏觀經濟也有著深刻的理解,他的經濟戰略思想根植于中國的實際,是多年積累形成的,并一以貫之不斷豐富發展,體現深刻的戰略新意。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趙振華提出,習近平經濟戰略思想可以從戰略部署、方針政策和理念突破三個層次理解。改革、轉型、創新、民生和開放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五個支點,缺一不可,相互聯系而非彼此孤立,并行不悖而非有先后次序??倳浽谡劷洕ぷ鲿r,背后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戰略上是堅定大膽,戰術上是做細做實。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局副局長王蘭軍在《習近平關于經濟金融工作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一文中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經濟思想的“新亮點”主要集中在十個方面:包括“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切實加強黨對經濟工作領導”;“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經略海洋,使海洋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科學推進改革的“五要”新思維;推進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等方面。
(一)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本質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經濟學的最高級。同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本質也是政治經濟學。在2014年7月中央召開的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自覺認識和更好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不斷提高推進改革開放、領導經濟社會發展、提高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倍鴪猿竹R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核心是堅持勞動價值論。如何堅持勞動價值論,在具體實踐中,新一屆中央通過開展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和持續大力反腐敗,以及積極推進分配制度改革,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中國的經濟改革實踐有效結合了起來,并最終讓勞動價值論通過政治對經濟的反作用而得到有效體現。
(二)發展了西方經濟學經濟發展理論
習近平總書記所堅持的經濟發展思想,既超越了經濟自由主義,也超越了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如何有效克服經濟自由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局限性,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所堅持的主要思路是在經濟層面上放權,在社會管理層面上收權,同時堅持節儉經濟學和注重微調控等,這是對西方經濟學經濟理論的重大創新和發展。具體思想和精神主要有四個方面體現。第一,積極推進經濟市場化建設。新一屆中央提出,不僅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更提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要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等問題。如何積極推進經濟市場化,一是新一屆中央政府對政府的職責和作用進行了界定,提出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二是提出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要推進水、石油、天然氣、電力、交通、電信等領域價格改革,放開競爭性環節價格。三是提出要進一步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在加強監管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推進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四是提出要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健全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國債收益率曲線。第二,積極推進社會公平化建設。新一屆中央明確提出,要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第三,進一步提升國家安全化水平。一是新一屆中央明確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二是在社會治理方面,新一屆中央提出要進一步創新社會治理,要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三是在化解社會矛盾方面,新一屆中央提出要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建立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心理干預、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使群眾問題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權益有保障。四是在公共安全方面,新一屆中央提出要進一步健全公共安全體系。要完善統一權威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機構,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監管制度,建立食品原產地可追溯制度和質量標識制度,保障食品藥品安全。要進一步深化安全生產管理體制改革,建立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要進一步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嚴密防范和懲治各類違法犯罪活動。五是在網絡安全方面,新一屆中央提出,要堅持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加大依法管理網絡力度,加快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確保國家網絡和信息安全。六是新一屆中央提出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第四,堅持節儉經濟學并注重微調控。針對中國經濟發展現狀,習近平總書記和中央大力提倡節儉經濟發展模式,這是對經濟理論的重大貢獻和創新。從長期看,凱恩斯所謂“節儉的悖論”本質是不存在的,注重節儉才是真正的經濟學。在經濟調控方式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和新一屆中央領導,注重微調控,這也是對經濟調控理論的重要貢獻。所謂微調控,是和面調控相對的一個范疇。比如,擴大需求,通過增發貨幣,其影響就是一種面的影響,這種調控就是一種面調控。而微調控,主要手段是微刺激,同時,調控的對象也具有微觀特定性,另外,以經濟運行在一定區間為主要調控目標。微調控的好處有:一是微調控有利于經濟平穩發展,可有效克服原來調控模式的不足;二是微調控也使調控更具針對性和方向性,減少了調控的盲目性。從我國發展實踐看,面對這幾年經濟下滑形勢,國家通過微刺激方式,總體對經濟起到了良好促進效果,也使經濟發展更平穩,防止了大起大落。
(三)創新了發展經濟學經濟發展戰略理論
發展經濟學主要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發展中國家如何推進經濟發展,在發展經濟學中主要有兩種經濟發展戰略理論:一是平衡經濟發展戰略,二是非平衡經濟發展戰略。針對中國經濟發展現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經濟帶”帶動發展戰略,比如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戰略。這種以“經濟帶”帶動國家經濟發展的思路,是對發展經濟學發展戰略理論的重要創新。綜合看,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其戰略意義是多方面的。首先,將使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更加均衡。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對外開放總體實際重點在沿海,而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將有利于我國對外開放形成全國更加均衡的開放格局,這對區域均衡發展十分有利。其次,經濟意義巨大。我國30多年經濟高增長,推動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勞動力成本優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如今,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正面臨人口紅利減少的壓力,同時,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能源約束也越來越大。而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總體狀況是地域遼闊,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能源資源、土地資源和寶貴的旅游資源,被稱為21世紀的戰略能源和資源基地。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將為我國今后新一輪經濟持續增長提供能源和資源方面的新動力。同時,也有利于形成沿海與內地更加緊密和互為依托的經濟分工新格局。最后,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政治文化意義也重大。將進一步拓展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渠道,同時,也有利于更好解決民族宗教問題,對維護國家安全意義重大。另外,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進一步深化中國對外開放,也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最終有助于形成以中國為核心的區域增長極,對推動亞洲經濟和世界經濟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3]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Z].中國環境年鑒,2014.
[4]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J].新長征,2015(12).
[5]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Z].中國改革年鑒,2014.
[6]宋圭武.新常態新路徑中國改革再思考[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106(2016)05-0006-04
*作者簡介:宋圭武(1964—),男,中共甘肅省委黨校學術委員會委員、經濟學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三農問題、經濟理論和中國問題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