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喜科
(中國鐵建大橋工程局集團有限公司蘭州地鐵項目部 甘肅 蘭州 730050)
?
新形勢下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思考
樊喜科
(中國鐵建大橋工程局集團有限公司蘭州地鐵項目部甘肅蘭州730050)
【內容摘要】習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提供了指引,是我們做好新聞輿論工作的“鐵律”。
【關 鍵 詞】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新聞輿論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2月19日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系統地回答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既是我們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指引,更是我們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鐵律”和“軍規”。筆者以為,貫徹落實好講話精神,有效提升新聞輿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各媒體要重點抓好以下幾個重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用48個字概括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其中,“高舉旗幟、引領導向”是對新聞媒體提出的首要政治要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為新聞媒體指出了工作重點;“澄清謬誤、明辨是非”對新聞媒體提出了思想方法和方法論;“聯接中外、溝通世界”則是新聞媒體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新形勢下的新任務。那么,新聞工作者如何才能履行好自身的職責和使命?首先,要落實好媒體姓黨的問題。一是要堅持媒體必須姓黨的原則,無論是報紙還是網站,微博還是微信,只要是黨委機關主辦的媒體形態,就必須堅持這一原則,不能在意識形態方面出現一絲的差池。二是要增強看齊意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時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三是要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黨的新聞輿論媒體的所有工作,都要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維護黨中央權威、維護黨的團結,做到愛黨、護黨、為黨。把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及時把人民群眾創造的經驗和面臨的實際情況反映出來,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其次,要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新聞觀是新聞輿論工作的靈魂,我們要堅持不懈地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把新聞戰線“三項學習教育”活動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48字有機地結合起來,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和主題實踐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斷提升自身的宗旨意識和大局意識,為更好地開展新聞采編工作奠定堅實的政治基礎。在學習方法上,除了媒體組織的學習教育活動外,個人也要進一步提高自學意識,力求入腦入心,學以致用。最后,要把“講導向”貫徹到工作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習近平指出,新聞輿論工作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具體到工作中,就是黨報黨刊要講導向,新媒體也要講導向;新聞報道要講導向,副刊、專題、廣告宣傳也要講導向;時政新聞要講導向,娛樂類、社會類新聞也要講導向;國內新聞報道要講導向,國際新聞報道也要講導向。作為媒體,在具體的工作中,要認真細致地研判、厘清到底哪些是正確的輿論導向,哪些是似是而非的輿論導向,哪些是我們極力要主張的輿論導向,哪些又是我們要避免的、堅決不能在媒體上出現的輿論導向。尤其是新媒體從業人員,面對海量的網絡信息,在轉載時更不能有絲毫的馬虎。
習近平強調,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黨媒要繼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充分發揮自身新聞宣傳職能,進一步突出對重點工作的宣傳報道,依靠強有力的輿論宣傳,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帶給群眾生產生活的巨大變化和各種工作成效向社會各界反映出去,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精準脫貧。一是要在如何增強正面宣傳報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公信力上下功夫。就是在對報道選題的策劃中、在新聞報道的采訪和寫作中,要始終擰緊“吸引力、感染力”這根弦,才能讓報道更具有創新性和感染力;就是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要始終鎖定“影響力、公信力”這條準則,確保新聞的真實、準確,讓報道在更大范圍內產生更廣泛的正面影響。這是我們媒體改革范疇中在報道改革方面的重中之重。二是要在反映社情民意、關注民生上下功夫,發揮好輿論監督的正能量。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是統一的,輿論監督也可以傳遞出正能量,發揮出正能量。新聞媒體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丑惡現象,激濁揚清、針砭時弊,同時發表批評性報道要事實準確、分析客觀。只要有利于檢驗、發現政府沒有發現的問題,有利于幫助政府來推進工作解決問題,有利于黨的政策的貫徹落實到位,有利于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的,我們就可以大膽地開展輿論監督。三是要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我們要結合好策劃、好標題、好新聞、好版面的評選,按期搞一些好新聞、好作品競賽活動,以此鼓勵新聞工作者寫好稿、出佳作的積極性,并將其作為年終評先選優的重要參照,以期多出一些能讓人記得住、甚至流傳后世的新聞佳作;在報紙、網站版面設計、內容編排、表達形式等方面要努力探索創新,創作出更多讓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作品,以此推動和促進新聞輿論工作水平的提升和轉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隨著形勢的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這九大創新,不能眼睛一晃、嘴一念就過了,要圍繞這9個方面的問題一一地去研究,特別是新聞采編人員,更要認真把握九大創新的要求,結合自身實際,深入地思考,從理念上開始創新,一一地拿出措施和辦法,實打實地推動新聞輿論工作的創新開展。
習近平強調,要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如何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這是當下各個媒體面臨的重大研究課題。筆者以為,重點要從兩個方面來抓:一是發展新媒體,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推動媒體的融合發展,讓新媒體真正成為與傳統媒體平行的主流媒體,使以往由報紙支撐的輿論引導格局,轉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輿論引導新格局。二是要進一步強化引導格局。要把工作的著力點從原來的內宣轉到內外宣并重的層面上來,集中講好中國故事,同時優化戰略布局,著力打造具有較強國際影響的媒體形態,進而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
習近平強調,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如何加快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第一,要抓領導層。要增強政治家辦報辦臺意識,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找準坐標定位,牢記社會責任,不斷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第二,要抓全媒型、專家型人才。要提高業務能力,勤學習、多鍛煉,努力培養既懂新媒體,也懂傳統媒體,既懂采編,又懂營銷的管理型、復合型人才。第三,要進一步深化“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要圍繞“做好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這“四者”的要求,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轉作風、改文風,深入基層,深入實踐,發掘更多生動感人的人和事,在基層一線找新聞,在群眾中間受教育。
中圖分類號:D2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106(2016)05-0042-02
*作者簡介:樊喜科(1974—),男,中國鐵建大橋工程局蘭州地鐵項目部辦公室主任,主要從事工程項目管理和政工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