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轉運
(中共渭南市委黨校 陜西 渭南 714000)
唯物史觀是依法治國的堅實思想基礎
雷轉運
(中共渭南市委黨校陜西渭南714000)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唯物史觀是依法治國的堅實思想基礎,依法治國是唯物史觀的偉大實踐。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的莊嚴選擇和戰略部署,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和思想革命。依法治國是唯物史觀關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具體體現,堅持黨的領導是唯物史觀生產力觀點的具體反映,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唯物史觀人民群眾觀點的基本要求,依法治國是唯物史觀階級觀點的具體應用和展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道路,為民族復興提供法治保障。
唯物史觀依法治國思想基礎黨的領導人民主體地位
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指導中國共產黨全部活動的理論體系。唯物史觀是中國共產黨認識和推動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強大武器和重大法寶,是依法治國的堅實思想基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后簡稱《決定》)非常明確地指出了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
依法治國是唯物史觀的偉大實踐。依法治國,即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治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制度化、法治化的引領、規范、促進和保障。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習近平同志講話)依法治國既是實踐檢驗,又是豐富發展,是形式意義法治走向實質意義法治的重要標志,體現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體現了唯物史觀的思想理論支撐,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現實力量。
堅持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系統、具體、歷史地分析中國社會運動及其發展規律,清楚認識法治的時間性、地域性、民族性、工具性、現實性、階級性和強制性等特點,深刻認識和正確把握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堅持中國特色法治道路。
(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歷史必然。我國憲法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展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中國目前仍然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需要不斷完善和發展,這同樣也是社會發展規律的清晰判斷。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展。
(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主要途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適應了推進國家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法治是文明的具體表現,文明是現代化國家必備的基本條件。建設現代化國家需要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依法治國正是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效舉措和戰略部署;依法協調社會生產關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巨大進步。
(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加快法治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發展人民民主的根本保障,是實現公平正義的基本途徑,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決定》繪制了法治中國路線圖,開辟了法治中國新天地。
(四)依法治國標志著執政黨執政方式的根本轉變。《決定》第一次以執政黨最高政治文件和最高政治決策的形式,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了戰略部署和宏偉規劃,適應經濟基礎發展,完善上層建筑;既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執政黨必須選擇的前進路徑。法治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標志著執政方式的根本轉變,標志著由傳統革命黨向現代執政黨的轉變。
(五)依法治國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需求。依法治國將會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有力斬斷利用公共權力干擾和破壞市場秩序的黑手,打造社會公眾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法治環境,有效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建設調整更為和諧穩定的社會生產關系,為社會生產力持續發展拓展更大空間。
依法治國順應了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的要求,體現了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的戰略部署。中國共產黨正是不斷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努力踐行自己的最高宗旨。
(六)依法治國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依法治國是超越個人的治國理政,是人民意志與政黨意志的有機結合,彰顯著現代文明的張力和現代政治的活力,展示了中國特色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靈魂,是法治體系和法治文化的靈魂,是良法善治的標準。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逐漸成為一種新的社會意識予以踐行發揚;依法治國需要道德基礎,既重視發揮法律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教化作用,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步形成國民共識和行動,這將是史無前例的文化革命,為民族復興凝魂聚氣。
(一)系統工程根本保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多種規律群的新價值集合,是多區域整合的新制度模式,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體現推進各領域改革發展對法治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如戰車之兩輪,共同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順利實現。全面從嚴治黨則是各項工作順利推進、各項目標順利實現的根本保證。其邏輯關系正是唯物史觀與唯物辯證法的實踐,每一個“全面”都是一整套獨具特色的系統思想。四個“全面”是治國理政方略與時俱進的新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新飛躍,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戰略抓手。
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黨的領導,是人民和歷史的選擇,依法治國也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戰略抉擇,順應了歷史發展。
(二)依法治國領導核心。毛澤東同志早就教導我們說,“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不論是全面深化改革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都對從嚴治黨提出了新要求,也都以黨的領導作為實現目標的根本保證。
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中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依憲執政、依法執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核心,也是國家安全的政治根本。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體現了黨性和人民性的有機統一、黨的意志和人民意志的高度一致。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的全過程和各個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統籌法治工作,貫徹黨的主張;改善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不斷提高黨領導依法治國的能力和水平,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同依法執政基本方式統一起來,把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憲法法律同黨堅持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統一起來,既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任何個人、政黨和社會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不必回避黨權和法權的矛盾,現實中領導干部個人干預司法活動的違紀違法行為是封建王權思想的反映,不能證明黨大于法,恰好說明了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是社會活動的主體。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這是唯物史觀人民群眾觀點的基本要求。習近平同志指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堅持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要保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這是唯物史觀在依法治國中的體現,是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法哲學。
(一)政體的決定性。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這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這一制度依法確定了人民主體地位、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也保證了人民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政治基礎,堅持當代中國民主政治制度是我們的制度優勢,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區別于資本主義法治的根本所在。
(二)宗旨的目的性。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唯一宗旨,是黨的最高價值取向。中國共產黨從她誕生之日起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實現人民利益,得到廣大人民群眾擁護,是衡量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是否正確的最高標準。90多年奮斗歷程的基本經驗之一,就是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緊緊地依靠人民群眾,誠心誠意地為人民謀利益,從人民群眾中汲取前進的不竭力量。習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是新時期黨的宗旨的最新詮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始終擺在心中最高位置。習近平同志強調,始終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諄諄囑托,殷切期望。
(三)政黨的區別性。《共產黨宣言》指明:“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在當代中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始終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的根本力量。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黨,除了忠實地代表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外,沒有其他任何特殊利益。這就決定了黨的根本立場和唯一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階級政黨的重要標志。
(四)國家安全的要素性。習近平同志總體國家安全觀是重大理論創新,第一次確立了以人民安全為宗旨的新型國家安全觀,這是中國國家安全觀區別與其他國家安全觀的重大標志,是關鍵特點和最大特色,是唯物史觀群眾觀點的具體反映。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人民(國民)安全是國家安全體系最重要的構成要素,是當代民主精神和中國民主政治的體現。
(五)有序參與立法司法的保障性。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的是為了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我國憲法的制定與修改、立法原則、立法目的以及司法活動等都必須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當家做主為目的。正如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指出的:“在民主制中,國家制度、法律、國家本身都只是人民的自我規定和特定內容,因為國家就是一種政治制度。”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依據憲法、實體法和程序法的有關規定保障人民有序參與立法司法,并使之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前提條件。堅持司法公正,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尊重和保護人權,在司法中堅持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并重。
(六)公共權力的約束性。習近平同志指出:“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反腐倡廉必須常抓不懈,拒腐防變必須警鐘長鳴,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下去,堅決做到有腐必反、有貪必肅。”依法行政的核心就是治官治吏,就是約束公共權力,使之在陽光下運行。必須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切實保證憲法法律有效實施,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責任追究制度和監督常態制度需要配套推進機制,以免流于形式。編篡民法典,厘清權力邊界,構建完整的公民權利體系,形成完整的民權保護鏈條,以保障人民權利制約公共權力,打破既得利益集團藩籬,消除法律沖突和重復,更好維護人民民主和自由,使社會發展更具理性。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反腐治權的治本之道,是歷史性的跨越。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不僅是制度上的革命,也是思想上的革命,在全社會范圍確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馬克思主義原理為依法治國的思想理論基礎,牢固構筑以“一切權利屬于人民大眾”為核心內容的“法治”理念基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階級對抗在大陸不再存在,并不等于階級消失,階級結構變化、階層分化出現了新的特征。西化分化的實質就是國際階級對抗在國內的表現,恐怖襲擊也是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重溫唯物史觀國家學說的主要內容和基本觀點,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國家是一個階級剝削、壓迫另一個階級的工具。國家的存在說明階級和階級斗爭的客觀存在,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
《中國國家安全研究報告(2014)》再次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性質,強調國家的意識形態安全,警惕西方國家對中國輸出民主、和平演變。曾經激烈的意識形態斗爭在新時期并不是煙消云散了,而是不斷變化形式逐漸隱蔽起來了,西化分化以不同的“顏色”悄無聲息地“洗禮”著不同階層的人們,國內外反動勢力對我西化、分化、私有化、資本主義化的圖謀從來就沒有停止。畢福劍事件不難看到爭論背后的硝煙。既有內憂,又有外患。2014年第18期《紅旗文稿》王偉光文章《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并不輸理》昭告世人:今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仍然處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判定的歷史時代,即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個前途、兩條道路、兩種命運、兩大力量生死博弈的時代。習近平同志告誡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在兩個前途和兩種命運大博弈的時代,國內外的階級斗爭是不可能熄滅的。依此言之,必須堅持和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建設強大的國防和公安政法力量,保衛和平、保衛人民、保衛社會主義。堅持依法治國,是為更好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必須堅持依法治國。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法律至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
[1]習近平.推動全黨學習和掌握歷史唯物主義[EB].新華網,2013-12-04.
[2]俞可平.國家底線:公平正義與依法治國[N].學習時報,2014-10-20.
[3]施芝鴻.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J].求是,2014(22).
[4]王偉光.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并不輸理[J].紅旗文稿,2014(18).
[5]梁柱.人民民主專政不可須臾離開[EB].求是理論網,2014-10-11.
[6]雙傳學.論“四個全面”的哲學基礎:體現唯物史觀的本質要求[N].光明日報,2015-03-26.
[7]汪文慶.法治是中國共產黨的必然選擇——訪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EB].中國共產黨歷史網,2014-12-04.
[8]溫紅彥,黃慶暢,徐雋.依法治國,一個偉大政黨的莊嚴選擇——寫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之際[N].人民日報,2014-10-21.
[9]卓澤淵.法治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石[N].學習時報,2014-10-20.
D920.0
A
1007-9106(2016)10-0015-04
雷轉運(1959—),中共渭南市委黨校管理心理學教授,研究方向為管理心理學個體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