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吉珍
(福建師范大學 福建 福州 350001)
論高校開展馬克思主義科學無神論教育的重要性
周吉珍
(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福州350001)
近年來,高校頻頻出現相信封建迷信、篤信宗教和歪理邪說等各種有神論的現象。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高校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無神論教育認識不清、重視不足。因此,大力提倡高校馬克思主義科學無神論教育,必須首先明確其重要性。
高校馬克思主義科學無神論緊迫性重要性
我國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國家,進行馬克思主義科學無神論的宣傳和教育,事關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因此,《關于進一步加強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研究和宣傳教育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各級各類學校是進行馬克思主義無神論宣傳教育的重要陣地,要圍繞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標,堅持國民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原則,把馬克思主義無神論宣傳教育列入政治理論課、思想品德課和有關專業課程的教學大綱,切實保證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落到實處。
但是,近年來高校卻頻頻出現大學生相信封建迷信、篤信宗教和歪理邪說等各種有神論的現象。這危及到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因此,高校應高度重視和加強對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無神論教育。
馬克思主義無神論隸屬無神論的范疇,是無神論諸多理論形態之一。世人之所以冠之以科學,統稱為馬克思主義科學無神論,主要源于以下幾點考慮:
一是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科學世界觀的基礎之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是強調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這從根本上否定了有神論所推崇的超自然的力量的存在。此外,它還涉及世界的發展規律、認識與實踐的關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等基本問題,為人們正確認識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的發展及其規律提供了最科學、最完備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為馬克思主義無神論駁斥有神論的各種觀點提供了最有力的思想武器。
二是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是建立在近現代科學和社會實踐的基礎之上,以豐富的科學成果為理論依據。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之所以能夠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的發展及其規律進行科學的闡釋,主要得益于近現代科學的發展和社會實踐的深入,是以豐富的科學成果為理論依據的。同理,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科學世界觀的基礎之上,所依據的同樣是近現代科學的發展和社會實踐的深入,是以豐富的科學成果為理論依據的。馬克思主義無神論只有建立在近現代科學和社會實踐的基礎之上,以豐富的科學成果為理論依據,才能得出科學的論斷,才能有效批駁有神論的各種觀點。
三是馬克思主義無神論跳出以往對有神論的教義和信條的批判,而是側重于從有神論產生的根源著手。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這個國家、這個社會產生了宗教,一種顛倒的世界意識,因為它們就是顛倒的世界。”[1](P1)要推翻神,應“對于這個世俗基礎本身應當在自身中、從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社會中使之革命化。”[1](P134)這也就是說要鏟除有神論滋生的土壤,要立足現實社會,通過廣大群眾的實踐活動對世俗社會進行革命。這使得馬克思主義無神論對有神論的批判更具徹底性,也因而更具科學性。
簡言之,馬克思主義科學無神論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科學世界觀基礎之上的,以豐富的科學成果為理論依據,從有神論產生的根源入手,科學闡釋有神論的本質、演變規律和社會作用等方面內容的理論。
作為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直接關系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全局。大學時期,是他們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然而,近年來高校卻頻頻出現大學生相信封建迷信、篤信宗教和歪理邪說等各種有神論的現象。
大學生的迷信觀念和行為從未斷絕。受到來自考試、求職和戀愛等多方面的壓力,許多大學生自發去寺廟燒香拜佛,祈求所謂的“菩薩”保佑;還有不少大學生相信街頭擺地攤的算命先生,不惜花錢請“高人”指點迷津,根據自己的生辰八字來占卜吉兇、預測前途。尤其是隨著網絡的蓬勃發展,傳統的迷信活動都披上了高科技的外衣,在大學生中大肆傳播。
大學生信仰宗教的比例呈增長趨勢。大學生信教或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或平衡自己的心態,或實現某種精神寄托。同時,在大學校園里,有些外籍教師和外國留學生或以授課為名,或以交朋友為幌子,有目的地對大學生進行宗教滲透。
大學生受到來自邪教組織的滲透。高校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需人才的主陣地,而大學生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新形勢下,為了實現對這一主陣地的滲透,邪教組織往往披著宗教的外衣,打著宗教的名義,向大學生們宣傳他們的歪理邪說,妄圖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控制。
大學生中頻頻出現各種有神論的現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從社會環境上看,當今時代日益呈現出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價值觀念和社會信仰也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而大學生又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容易出現信仰缺失,加之受到西方宗教勢力的影響,極易走上宗教信仰之路,因為“他們有強大的政治背景,雄厚的資金,長遠的戰略,以及為扶持和培訓宣教骨干的教育體系”[2];從家庭環境上看,父母較少重視子女科學精神的培養而是一味地強調學業成績,再加之,一部分大學生成長于有宗教信仰的家庭,長期受到家人的影響,對宗教有著某種先在的親近感;從學校層面看,高校對開展馬克思主義科學無神論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清,重視不足;從自身層面看,大學生的思想狀態和心理素質并不成熟,可塑性強,極易受各種有神論的影響等等。
以上種種,足見當前高校開展馬克思主義科學無神論教育的緊迫性。
第一,高校開展馬克思主義科學無神論教育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的必然要求。高校不僅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還是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是確保高校辦學方向正確的重要前提,是高校教育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保障。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石——科學無神論,也就成為了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根基。如此一來,高校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勢必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無神論,要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科學無神論教育,因為這是鞏固馬克思主義思想基礎的需要。
第二,高校開展馬克思主義科學無神論教育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的重要保障。當代大學生肩負著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樹立什么樣的世界觀不僅關系到個人的成長成才,也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命運和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大學階段是教育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的關鍵時期,也是最后的時期。因此,高校應教育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包括用歷史唯物主義去分析宗教和有神論,揭露批判封建迷信、邪教和偽科學,引導他們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
第三,高校開展馬克思主義科學無神論教育是幫助大學生擺脫愚昧落后的思想,構建文明校園的重要舉措。馬克思主義科學無神論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基礎之上的,以豐富的科學成果為理論依據,從有神論產生的根源入手,科學闡釋有神論的本質、演變規律和社會作用等方面內容的理論。通過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科學無神論教育,高校“向他們提供各種無神論的宣傳材料,告訴他們實際生活各個方面的事實,用各種辦法接近他們,以引起他們的興趣,喚醒他們的宗教迷夢,用種種辦法從各方面使他們振作起來”[3](P648-649),幫助大學生擺脫愚昧落后的思想,有利于文明校園的構建。
第一,不能將馬克思主義科學無神論教育簡單地等同于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馬克思主義科學無神論教育與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4]只有弄清楚二者之間的關系,高校才能根據受教育對象的不同而有針對性地開展馬克思主義科學無神論教育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一方面,高校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無神論教育只適用于無宗教信仰的學生,并不適用于有宗教信仰的學生。這主要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科學無神論旨在揭露宗教有神論的虛妄,是與有神論針鋒相對的。對于那些有宗教信仰的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科學無神論教育,不僅起不到預期的效果反而還會傷害他們的宗教情感。因此,對于這些信教的學生,我們應奉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尊重他們的宗教信仰,對他們進行科學文化教育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另一方面,高校的哲學教學還應適當增加科學無神論的內容,而不能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內容簡單代之。
第二,馬克思主義科學無神論教育應常態化。有神論是長期存在的,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呈現出新的形式。無神論與有神論的斗爭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持久戰、攻堅戰。再加上,人的觀念、信仰的形成往往取決于其成長環境、生活經歷和文化背景,具有相對的穩固性。因此,高校開展馬克思主義科學無神論教育,就不能單靠一兩次的教育,而要靠長期的、持之以恒的教育,惟有如此,才能提高大學生對科學無神論的認知度,增強識別和抵制迷信觀念、邪教思想和宗教有神論的能力,進而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習五一.警惕國際基督教右翼勢力的文化滲透[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3).
[3]列寧.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袁益娟.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與科學無神論教育的關系[D].新疆師范大學,2005.
G641
A
1007-9106(2016)10-0167-03
周吉珍(1983—),女,福建師范大學講師,在讀博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