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養卉 龔大鑫
(甘肅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大學生國家認同差異性分析
——基于甘肅Z高校的調查
劉養卉龔大鑫
(甘肅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大學生國家認同,是指大學生對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道德價值觀、理想信念、國家主權等的認同。筆者利用甘肅Z高校998個大學生國家認同的調查數據,采用交叉分析的方法,對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差異性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不同性別、年級、民族背景、政治面貌、干部經歷和家庭經濟狀況等對大學生國家認同存在差異性,而生源地、所學專業對國家認同的差異不顯著。為此應大力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增強大學生國家認同的物質基礎;大力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增強大學生國家認同的文化基礎;充分發揮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陣地作用,夯實大學生國家認同的思想基礎;大力加強執政黨的能力建設,提升大學生對執政黨的認同。
大學生國家認同差異性
國家認同問題既是一個重大的政治理論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政治現實問題。作為一種重要的國民意識,國家認同是維系國家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可以凝聚起不同民族共同努力和奮斗的精神[1]。因此,對于多民族國家來說,能否贏得國內各民族,尤其是當代大學生對國家的認同,關系著多民族國家政治秩序的穩定和未來的發展。因此,對大學生國家認同的研究就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問卷設計及樣本選取
為了準確把握大學生國家認同狀況,調查問卷第一部分是個人及家庭信息,包括大學生的民族、性別、年齡、年級、專業、政治面貌、生源地;家庭人口、家庭人均年收入等方面。第二部分是大學生國家認同的狀況,主要從大學生對祖國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兩個方面,調查大學生對國家認同的整體狀況。本調查所有題項采用隨機排列方式,問卷采用五點量表自評,從“完全同意”、“基本同意”、“有些同意”、“不怎么同意”、“完全不同意”,依次記為5分、4分、3分、2分、1分。
本研究所用數據由筆者和課題組成員于2015年6月至10月,采取隨機發放問卷和訪談的形式,以Z高校一到四年級的本科生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1100份,實際回收問卷1080份,回收率98.18%,有效問卷998份,有效問卷率92.41%。
(二)調查樣本基本情況
從性別上看,男生占調查總數的43.89%;女生占調查總數的56.11%,分布基本均衡;調查學生的年齡主要是17-23歲之間;從調查人數來看,學生干部占調查總數的27.66%,非學生干部占調查總數的72.34%;從民族成分來看,漢族學生占調查人數的93.09%,少數民族學生占調查人數的6.91%;從年級分布來看,大一、大二、大三、大四調查的人數依次占調查總數的27.66%、26.85%、28.16%、17.33%,分布較為均衡;從專業上來看,共涉及4個專業,人文社科(公共事業管理、法學、漢語言、文秘、經濟學、外語專業等)占調查總數的44.79%;農科(農學、園藝、草業、畜牧獸醫、食科、林學等專業)占調查總數的26.05%;工科(土木、機械設計及制造、水利水電等專業)占調查人數的20.34%;理科(主要涉及應用化學專業)占調查人數的8.82%。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過描述性統計,樣本整體分布較為科學。
筆者在借鑒專家、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假設不同性別、年級、專業、民族背景、政治面貌、學生干部經歷和家庭經濟狀況、生源地、家庭人口、家庭所在地等因素會對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意識產生影響。為驗證上述因素與大學生國家認同的相關性,筆者采用SPSS17.0軟件,以國家認同問卷里的相關問題與其進行交叉分析。
(一)性別
性別對于祖國認同、道路認同、制度認同都有極度顯著差異,并且男生的國家認同感明顯高于女生。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進一步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這一選項,選擇“完全同意”的男女生的比例依次是66.7%、64.1%;對“孔孟之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這一選項,選擇“完全同意”的男女生的比例依次是62.1%、57.1%;對“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一選項,選擇“完全同意”的男女生的比例依次是54.6%、53.4%;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一選項,選擇“完全同意”的男女生的比例依次是67.6%、65%;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根本保障”這一選項,選擇“完全同意”的男女生的比例依次是63.7%、56.81%,男生的認同度明顯高于女生。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社會賦予男性更多的社會責任,因此男性大學生對時事政治、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關注度要比女性大學生高得多,因此對于黨的政策的理解程度比女大學生要高。二是網絡成為大學生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東西方文化也出現了交流、交融與交鋒的新變化,期間不乏出現西方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詆毀中國的政黨政治的負面信息。面對這些信息,男性大學生由于閱讀廣泛,加之其善于獨立思考,一般會作出理性的選擇,不會輕易聽信這些負面信息;而女性大學生比較感性,因此受網絡上的負面信息的影響較大,這直接影響了她們對國家的認同。
(二)年級
不同年級的大學生與國家認同之間也存在著明顯的相關性。大學生對四個選項持“完全同意”比例大都是隨著年級的增高而遞增。尤其是對“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一選項的選擇,從大一到大四依次是47.3%、54.3、56.2%、60.1%;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實現途徑”這一選項的選擇,從大一到大四依次是53.8%、68.5、65.8%和64.7%;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根本保障”這一選項的選擇,從大一到大四依次為58.5%、56.6%、61.6%和64.2%。也就是說,大學生的國家認同度與受教育程度,以及年齡增長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正相關性。在大學生社會化的過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升高),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渠道變得多樣化,視野會更加開闊,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和水平也會隨之提高,因此對國家歷史文化、大政方針的了解和認知也會更全面和深刻,對國家的認同度就越高。
(三)民族背景
民族背景差異對大學生國家認同存在著明顯的相關性,漢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明顯要高于少數民族大學生。對“孔孟之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這一選項,選擇“完全同意”的漢族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比例依次是60.7%、41.4%;對“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一選項,選擇“完全同意”的漢族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比例依次是54.9%、41.4%;對“我信仰馬克思主義,因為馬克思主義是正確的理論,指導中國取得了重大成就”這一選項,選擇“完全同意”的漢族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比例依次是53.4%、44.3%;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核心內容,它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這一選項,選擇“完全同意”的漢族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比例依次是68.5%、55.7%;對“我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一選項,選擇“完全同意”的漢族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比例依次是66.4%、48.6%;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我國國情和經濟發展規律,富民強國的必由之路”這一選項,選擇“完全同意”的漢族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比例依次是66.9%、48.6%,漢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度明顯要高于少數民族大學生。筆者認為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由于少數民族大學生成長環境、文化背景、宗教、風俗習慣等因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具有強烈的民族認同意識,從而淡化了對國家的認同。二是由于我國目前經濟發展所造成的不同區域發展的差距,特別是民族地區與其他發達地區的實際差距,再加之境內外敵對勢力利用宗教、民族問題,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思想滲透和政治分化,導致一些少數民族大學生不能正確地認識和看待本民族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容易對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產生錯誤的認識,因而降低了對國家的認同。在調查“民族發展差距的原因是什么”這一選項,少數民族大學生選擇“歷史因素”的占38.78%,選擇“地理因素”的占32.65%,選擇“民族政策因素”的高達60.2%,說明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我國的民族政策不是很了解,對民族政策在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中的作用認同度較低。
(四)政治面貌
政治面貌對大學生的國家認同具有顯著的影響。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一選項時,中共黨員、共青團員、一般群眾,選擇“完全同意”的依次是75.6%、65.5%、57.7%;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實現途徑”這一選項,選擇“完全同意”的依次為77.9%、61.6%、61.5%;對“我信仰馬克思主義,因為馬克思主義是正確的理論,指導中國取得了重大成就”這一選項,選擇“完全同意”的依次為62.8%、52.1%、42.3%;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核心內容,它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這一選項,選擇“完全同意”的依次為73.3%、67.1%、65.4%;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根本保障”這一選項,選擇依次為76.7%、58.5%、46.2%;對“我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一選項,選擇依次為70.9%、65%、50%。可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理論的認同和制度的認同,共產黨員的認同高于共青團員,共青團員高于一般群眾。大學生黨員是大學生中的優秀分子,他們的先進性和模范性在此次調查中也得以彰顯。一方面除了他們的素質高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們在黨組織的培養教育下,有了更高的政治素養和政治追求,與黨的宗旨目標、理想追求高度地保持一致。
(五)學生干部經歷
學生干部經歷對大學生在祖國認同和制度認同中具有顯著的影響。對“孔孟之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這一選項,學生干部和非學生干部選擇“完全同意”的比例依次為61.8%和58.3%;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根本保障”這一選項,選擇“完全同意”的比例依次為62.4%和58.5%。可見,學生干部在這兩個方面的認同明顯高于非干部的學生。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干部和老師接觸的比較多,得到教育、鍛煉的機會也較多,因此對國家的大政方針的認同要高于一般的普通學生。
(六)家庭經濟狀況
家庭經濟狀況對大學生的祖國認同、制度認同及道路認同具有顯著的影響,家庭收入較低的大學生國家認同度高于家庭收入較高的大學生。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這一選項,選擇“完全同意”的大學生,從家庭收入較低到家庭收入較高的比例依次為91.3%、88.8%、96.2%、86.7%、87.2%、73%、87.5%;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制度”這一選項,選擇“完全同意”的大學生,比例依次為68.5%、68.8%、76.7%、65.3%、63.8%、64.9%、63.8%;對“我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一選項,選擇“完全同意”的比例依次為66.3%、61.4%、73.6%、61.3%、61.7%、70.3%、62.5%;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實現途徑”這一選項,選擇“完全同意”的比例依次為67.4%、60.7%、61.6%、69.3%、55.3%、62.2%、60%;對“大學生要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這一選項,選擇“完全同意”的比例依次為75.7%、70.7%、76.7%、74.7%、68.1%、62.2%、68.8%。從這五個選項的數據分析來看,都是由高到低的,也就是說,家庭收入較低的大學生對國家的認同度反而要比家庭收入較高的大學生要高。為什么會出現和我們預想的結果正好相反這個結果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有意識地和家庭條件較好與較差的學生進行了較為深入地訪談,解開了這其中的原因,現歸納如下:
一是對于貧困家庭來說,好的國家政策(扶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農合、大病保險、聯村聯戶等)會較快地改變其家庭貧困狀況,改善他們的經濟狀況,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因此,在情感上他們是認同國家政策,感謝國家和政府的幫助,對國家的認同自然就較高。
二是相對于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人來說,好的國家政策對他們不會有太大的影響,而且會有部分富人認為他們的富裕是靠他們的聰明才智、自己的勞動所得,并非是因為國家政策,因此對國家的認同度相對不高。
三是作為大學生,就拿獎學金來說,5000元或8000元的獎學金,對于貧困家庭的學生來說,相當免去了一年的學費,甚至包括部分生活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輕家庭的負擔,因此他們對國家會猶然產生感激之情,自然對國家的認同度就高;而對于來自家庭收入較高家庭的大學生來說,這區區幾千塊錢其實并不算什么,有沒有作用都不大,因此他們對國家的感激之情相對較低,對國家的認同度自然就不會太高。
(一)結論
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性別、年級、民族背景、政治面貌、學生干部經歷和家庭經濟狀況等對大學生國家認同存在差異,民族背景與家庭經濟狀況所引起的差異主要涉及到國家、地區與個人經濟的發展狀況,學生所在地區和其家庭收入增長率越快,對國家認同度越高;年級、政治面貌與學生干部經歷所引起的差異主要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思想教育水平越高,對國家認同的程度就越高;而生源地、家庭人口、所學專業對國家認同的差異不顯著。生源地主要涉及國家經濟的發展與國家相應的政策,隨著國家大力發展新農村建設的多項政策的實施,城鄉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方面確實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這種差距正在逐漸縮小,尤其是農村在各方面發展、變化是較大的,所以不同生源地的學生對國家認同的差異不顯著;學校各專業都開設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學生對黨的大政方針的認識程度大致相同,所以對國家認同的差異性不顯著。
(二)建議
目前,在校大學生國家認同的整體現狀是比較令人滿意的,但國家認同本質上來說是屬于思想意識范疇,而思想意識是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和制約,特別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社會正處在轉型、各種社會矛盾凸顯時期,大學生的思想會受到這樣那樣因素的影響,因此要強化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應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國家應大力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增強大學生國家認同的物質基礎。家庭經濟收入、民族背景對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影響是顯著的,Z高校是一所以農科為主的大學,在校學生絕大部分來自農村,盡管在國家大力建設新農村政策和城鎮化的推動下,甘肅農村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但和城市相比,和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貧困人口的比例相對較高。為此要加快實現地區之間、民族之間的經濟適度平衡,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進而推動我國多民族國家的政治整合,從而增強大學生對國家和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認同感[2];高校要更加關懷家庭貧困的學生,多設一些勤工儉學的崗位,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讓他們感受到國家、社會和學校這個大家庭的溫暖,無疑可以大大提高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
其次,大力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增強大學生國家認同的文化基礎。一是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每個思想政治理論的產生與發展都與當時的歷史人文密不可分。二是進一步加大學校“人文之夜”的建設和宣傳活動,把“人文之夜”活動打造成學校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一個有力平臺,聘請國內知名的專家和學者,來學校作相關的報告,增強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三是鼓勵教師開設有關傳統文化的相關選修課程,增強學生了解和認知中國傳統文化。四是豐富校園文化建設,發揮校園文化在培育大學生國家認同中的作用。
再次,充分發揮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陣地作用,夯實大學生國家認同的思想基礎。課堂教學的系統性、理論性是強化認知的最佳途徑,在引導大學生熱愛祖國、忠于祖國、報效祖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力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專業能力建設,創新教學方式和組織方式,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作用;充分發揮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作用,強化大學生國家認同的親身體會和情感體驗;有效開展高校網絡輿情工作,構筑網絡教育陣地,為開展國家認同教育創造平臺。
最后,大力加強執政黨的能力建設,提升大學生對執政黨的認同。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3]。大學生更多地關心自身生存環境的改善、家庭及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社會和諧的程度,這些關注點是影響其認同黨的領導、接受主流價值文化,并對國家未來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和希望的關鍵因素[4]。如果執政的中國共產黨能理順和整合各種關系,能順利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能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快速發展,能促進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能改革社會分配制度,縮小城鄉差別,能讓全國各族人民能夠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就會使大學生從心底里感受到“社會主義好”,“中國共產黨好”,從而增強其對國家認同。
[1]任勇,許瓊華.全球化背景下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10):55.
[2]曲江濱,張薇.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與應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1):68.
[3]胡錦濤.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R].2009.9.15-18.
[4]耿亞軍,肖平.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的調查與思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3)3:19.
G641
A
1007-9106(2016)10-0174-05
*本文為甘肅省社科規劃項目(13YD123);甘肅農業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項目(201506)的階段性成果。
劉養卉(1963—),女,甘肅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碩士,主要從事思政與社會學問題研究;龔大鑫(1983—),男,甘肅農業大學經管學院講師,博士,主要從事農村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