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為(鐵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遼寧 鐵嶺 112000)
?
論馬克思人的發展理論內涵及意義
王為
(鐵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遼寧鐵嶺112000)
【內容摘要】人的發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條件下實現人的發展的科學指南。因此,我們必須深入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人的發展理論的科學內涵,積極創造條件,促進人的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人的發展理論意義
關注人的生存境遇,致力于人的發展是馬克思的奮斗目標。為此,他終生孜孜以求,進行理論研究和革命實踐,形成了關于人的發展的科學理論,為社會主義條件下實現人的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南。當下,我們必須積極創造條件,促進人的發展。
1.人的發展的最高價值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在批判繼承前人研究理論成果的基礎上,馬克思創立了新唯物史觀。他把對人的發展的追求從浪漫的色彩又重新拉回到了社會現實之中。馬克思充分肯定了資本主義社會代替封建社會的歷史進步性,人的發展其自由度、主體意識等日益增強。但同時,他又深刻地認識到,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工人勞動發生了“異化”,因而人的本質也發生了異化,人的發展是片面的、畸形的。因此,馬克思認為,只有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用共產主義制度取代資本主義制度,才能從根本上消除“異化勞動”,人的發展才能步入正軌。只有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中,才能“使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1](P123)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條件。”[2](P294)
2.人的發展的內容
何謂人的發展,它無非包含著人的發展究竟要發展什么和發展到什么程度。具體而言,馬克思人的發展理論包含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社會關系的豐富和發展。人是社會的人,每個人都處在社會關系之中。脫離了具體的社會關系的生物意義上的“人”是不存在的。考察人的發展狀況和發展程度必須與他所處的具體社會關系聯系起來。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社會關系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3](P290)而社會關系又是在社會生產和交往中產生并發展起來的。因此,“人的發展既和他們生產什么相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相一致。”[2](P25)隨著生產的不斷發展,人自身所處的社會關系也越來越廣泛,越來越豐富,人的發展程度也就越高。
第二,人的能力的全面提升。人是勞動創造的社會存在物。勞動實踐把人從自然界中分化出來,形成人類社會,又通過勞動實踐使二者聯結在一起。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中,人始終受到各種對象性關系的束縛與制約。人的發展過程就是要不斷打破和超越種種關系的限制,在這一過程中,人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包括體力、智力、情感、意志、信念、信仰等)被開發、發展并獲得提升。使人在各種關系下,能夠游刃有余,從而實現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
第三,人的需要的發展。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的發展的內在動力。這是因為,作為一個自然存在物,人與其它動物一樣首先都具有生存的需要,要不斷地與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以維持自身的生存。所以,馬克思說:“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它一些東西。”[2](P79)但是,人之所以為人,不同于動物,還在于人又作為一個社會存在物,除了物質需求外,人還在不斷地對自由、平等、公正以及真善美等有著不懈追求。人的需要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隨著需要的不斷發展,其自身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并逐步擺脫束縛于自身發展的必然性而獲得發展。
第四,人的個性的發展。人的個性發展是指人的主體性及其特性和創造性的發展,是人的一切天賦的展開與發展。馬克思認為,人的發展就是“偶然的個人”逐步被“有個性的個人”取代的過程,是一個由不自由、不充分、不全面的發展向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過程。人的個性發展經歷了個性不自由、被壓制的前資本主義社會的“人的依賴關系”階段;經歷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異化勞動”使人性喪失,人失去獨立性,個性發展不充分和全面的“物的依賴關系”階段;到共產主義社會中,個性自由、自主、自覺的全面發展階段。由此可見,自由的個性是人發展的高級形式,即是說人越發展,其個性越豐富,越鮮明,社會化程度也就越高,其地位和價值也必然越突出。
3.人的發展的條件
馬克思在闡明人的發展內涵的同時,也明確地指出,實現人的發展還要具備一系列前提條件。
一是發展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認為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因為如果沒有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人的發展就會失去堅實的物質基礎,因而人的發展也就成為一句空話。
二是消滅私有制和舊式分工的消除。馬克思認為社會化大生產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私有制為公有制取代,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同樣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私有制的存在必然存在舊式分工,在這種舊式分工下,人被束縛在某種社會關系下,人的發展是畸形的,因而,實現人的發展就必須根除這種舊式分工。
三是大力發展教育。馬克思認為教育是培養人的重要手段。通過教育,人能逐漸消除舊式分工造成的畸形發展,可以提高人的素養,開發人的潛能和創造力,塑造有個性的人。因此,必須大力發展教育,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1.明確當下我國人的發展所處的階段
如上所述,馬克思將人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人的依賴關系”階段,指資本主義制度之前;“物的依賴關系”階段,指資本主義時期;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階段,指共產主義社會。依據馬克思人的發展階段的科學劃分,當前我國人的發展正處于由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發展的過渡期,即由“原始豐富”的個人正在被以物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的“片面性”個人取而代之。在這一階段,人的主體地位不斷增強,人的積極性、主動性、獨立性都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但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的價值又出現了“物化”,信仰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價值觀的扭曲、貪污腐化、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等都是這種“物化”關系的表現和反映。但這種人對物的依賴所造成的“物的統治原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會受到很大的限制。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終將要逐步消滅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的價值又出現了“物化”,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隨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迅猛發展以及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隨著現代化的跨越式發展以及工業化、信息化與城市化、現代化交相推進,在與時俱進的中國共產黨自覺引導推動下,不斷增長的社會主義因素又為超越物的依賴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創造了物質、文化制度條件”。[4]
2.是否促進人的發展成為社會主義與以往剝削制度的本質區別
在社會主義以前的階級社會中,廣大勞動者始終是被剝削、被壓迫的對象,他們僅僅是勞動者,不是財富的擁有者,他們創造的財富絕大部分被少數人無償地占有。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雖然生產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勞動者擺脫了人身依附關系,但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并未因此而改變。取而代之的是人又被物、金錢所統治,人又成了資本和商品的奴隸。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公有制代替了私有制,是人類歷史的根本變革。它使勞動者最終擺脫了被剝削和被壓迫的命運,成為自己勞動的主人,擁有自己勞動所創造的社會財富。社會主義致力于改變人的生存狀況,社會主義最大的優勢就是共同富裕,消滅貧困;社會主義大力發展和繁榮先進文化,不斷提高人的文化素質、道德素質。總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使人的發展由畸形到完善、由貧窮到富裕、由潛在到現實成為了現實的可能,這是以往任何社會都無法做到的。
3.促進人的發展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
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理想與現實的統一。作為理想,它是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但它決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標。作為現實,我們絕不能因其是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目標而無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為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創設了條件,成為了現實的可能。社會主義用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消除了“異化勞動”產生的根源,為人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中國人民在平等的基礎上,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享有廣泛的政治權利;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提升了社會的文明程度,提高了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水平;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始終堅持以廣大勞動人民群眾為實踐的主體,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廣大勞動人民共享。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實踐,中國人民更加堅定了馬克思主義信仰,我們比以往任何時期更加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人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人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這一切充分說明,當下促進人的發展,不僅是可能的,也是現實的。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5]
4.人的發展是實現“中國夢”的應有之意
“中國夢”的旨歸就是實現人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就是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其實質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必然要以人的發展作為出發點和歸宿,“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每一個中國人的努力和奮斗,而人的發展又成為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保證。所以人的發展是“中國夢”的應有之意。當前世界各國競爭日趨激烈,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各國之間的競爭說到底實則是人才的競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切都離不開人,取決于人的發展狀況和發展程度。
5.馬克思人的發展理論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是馬克思主義人學視域下的新型社會發展觀。黨的十八大報告確立了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地位,將社會的總體布局拓展為“五位一體”。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人是一個具有高度概括的概念,其外延較為寬,這里的“人”應該理解為“現實的人”其主體是人民。“本”從哲學意義上講,有三層涵義:一是從本體論上看,“本”即世界的本源;二是從價值論上看,“本”就是指事物的根本;三是從方法意義上看,“本”指一切工作的出發點。這里的“本”應理解為目的和歸宿。科學發展觀明確了人的主體地位、發展的目的、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標準,其價值取向就是要實現人的發展,是促進人的發展的時代體現。
1.積極創造人的發展的物質基礎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高度發展是人的發展的最根本的物質基礎。對此,馬克思曾經指出:“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物質和量的方面得到充分供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2](P74)因為人的發展總是具體的,歷史的,歸根到底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當前,雖然我國經濟發展進度較快,經濟總量已經居于世界第二位,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我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科技水平、人民的素質還不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并沒有改變,所以,發展仍然是當代中國的第一要務,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尤其是先進的生產力,才能為人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有利條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在促進我國生產力的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人的發展,使獨立的主體的人得以形成。市場經濟條件下,人的主體性得到增強。表現為商品經濟等價交換的原則張揚和調動著主體的獨立性,“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6](P103)它使人擺脫了各種限制,消除了人身依附。形成了個性的交往和普遍的社會聯系。市場經濟的競爭開發了人的潛力,調動了人的發展的各項積極因素,培養了人作為主體的自主、自立的精神品質的形成。
總之,市場經濟是人的發展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為當代人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條件。當然我們說市場經濟又是一把雙刃劍,它在促進人的發展的同時,也對人的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形成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唯利是圖等社會問題,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加以克服和解決的問題。
2.積極創建人的發展的精神家園
馬克思認為,當經濟生活達到一定水平以后,人對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要求就會相應提高。人的發展不僅需要發達的物質基礎,同樣也需要發達的精神條件。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5]不斷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滿足人的發展對精神、文化的需要,不斷充實人的精神世界與文化生活。
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必須正確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的批判地繼承并創新發展傳統文化,用先進文化引領生活發展風尚,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堅持教育公平,提高人的素質,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公民。
3.積極創造人的發展的政治環境
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是實現人的發展的政治保證。社會主義民主作為一種新型社會關系,它要求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經濟管理的民主化,社會生活的民主化,同時還要求把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對人的發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它可以喚醒人的主體意識,確立人的主體地位,弘揚人的主體性,充分激發和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人的潛能得以充分發揮;它可以維護和保證人的發展,這種作用主要是通過民主和法制的手段來實現的。因此,必須加快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不斷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4.積極創造人的發展的生態環境
自然是人類的家園,它為人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質資源和生態環境,是人的“無機身體”。沒有良好的生存環境,人就沒有實現自身發展的自然基礎,更談不上人的發展了。長期以來,由于人們為滿足自身物質生活享受,向自然界過度索取,造成了資源的枯竭、環境道德惡化、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同時也受到了自然界的“報復”。實踐證明,無論人發展到何種程度,與自然界的這種依存關系卻不會改變,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人類必須正確處理人與環境的關系:一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相融共生;二是要處理好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關系,不斷改善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三是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美麗中國。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7.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4]張中文:我國人的發展的歷史方位與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J].理論導刊,2008(12).
[5]http://www.wenming.cn/xxph/sy/xy18d/201211/t2012- 111-9_940452[EB].shtml.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
*作者簡介:王為(1972—),女,鐵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
中圖分類號:B0- 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 9106(2016)01- 0142-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