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佳蓉蘆苗(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
試述復雜性視野下知識的不確定性
董佳蓉蘆苗
(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山西太原030006)
【內容摘要】傳統的理性主義視野下,人們往往認為知識具有普遍必然的確定性。然而,現代科學知識的發展使我們意識到,我們所處的世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復雜性科學作為“2l世紀的新科學”日漸備受關注。然而,在哲學層面,對復雜性研究的更大意義在于復雜性的挑戰要求我們認知方式的變革。本文以復雜性理論為基礎,探討了復雜性視野下知識不確定性的原因,揭示了復雜性視野下知識具有的不確定性的特征。
【關鍵詞】系統復雜性非線性不確定性
近代理性主義認為,知識是確定的,必然的。因為,近代理性主義與近代自然科學領域中牛頓力學所勾畫的關于世界的機械論圖景是密不可分的。在牛頓機械論圖景下,“自然界就像一個大機器,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環環相扣并被機械的法則推動運轉。受此影響,后來的笛卡爾和惠更斯更認為,所有的自然系統都是由可分離的元素組成,自然的所有效應都可以歸結到線性的因果鏈條上,甚至生命的生理過程也應該機械的加以解釋”。①在思維方式上,與此相對應的是還原論,還原論倡導把高層次的問題還原為低層次的問題,把復雜問題分解為簡單問題,通過部分來探究整體的本質。因此在機械論的圖景下,通過把復雜化為簡單,把整體化為部分的方法就可以認識整個世界。在還原論看來,一切問題都可以獲得確定的答案,未來也是可以被預測的。
然而,過去的一百年,對知識具有確定性的信念遭遇了來自不確定性的猛烈沖擊?;煦绲陌l現改變了人們用決定論的方程去尋找確定模式的幻想。分子生物學揭示了分子水平突變與選擇的不確定性。社會科學方面,美國作家沃勒斯坦在其著作《知識的不確定性》一書中考察了社會科學知識的存在方式,認為:知識是,并且永遠是不確定性的。來自于哲學內部的爭論同樣傾向于得到不確定性的結論,羅素在晚年承認了我們的只是或多或少是不確定的,維特根斯坦也轉向了“游戲說”,波普爾把“證實”轉向了證偽,語言學方面,指稱所指的對象范圍隨著認識的拓展在不斷擴大并且呈現出不確定性。
知識的不確定性在各個方面都日益涌現出來。這是因為,20世界自然科學的發展為我們展現了以牛頓力學為中心的完全不同的新圖景。相對論的建立動搖了絕對時空的觀念,量子思想的建立解釋了微觀世界特殊的運動規律。20世紀40年代以后形成的信息論、系統論、耗散理論和協同學,促進了系統科學的發展。生命科學有機思想的發現克服了機械論的還原論思想。然后是系統科學的發展對非線性關系,非平衡原理的發現,打破了機械論對自然有效性的線性因果關系的解釋模式。新的理論下,知識喪失了在經典力學視野下所具有的確定性。
量子力學,生命科學和系統論科學的發展不僅從自然科學內部瓦解著牛頓力學,同時也催生出新的哲學范式——關于復雜性的哲學。復雜性理論認為我們所處的世界是無限復雜的,它超出了我們之前所設定的線性的因果關系的解釋,作為世界的整體的有效性不能簡單還原為各個部分的相加。在復雜性的視野下,固定的物理和數學模型失去了對世界解釋的絕對有效性,對系統的分析取代了機械的還原,合理性代替了真理性,統計決定論代替了機械決定論,新的思維方式下,知識不再作為絕對真理而存在。
(一)系統論與整體論
美籍奧地利生物學家塔貝朗菲首先提出了系統論的思想。系統論認為,我們所面對的世界是一個巨系統,自然的、社會的、精神的都是這個巨系統中的子系統。他特別強調系統作為整體的屬性和功能,一個系統的整體所具有的功能是不能簡單的還原為要素的累加。復雜系統在外界能量流或物質流的維持下,通過自組織形成的一種新的復雜結構,這種新的結構隨之帶來的新的屬性和功能,由于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因此新的屬性和功能并不能還原到復雜系統的原子,分子等微觀水平上?!案叨葟碗s的系統一般都傾向于表現出某種層級結構,因為這有利于他們在結構上的相干性?!币簿褪钦f一個系統作為整體在功能上擁有更多的自由度,那么再其結構上就越復雜。整體論思想不僅是人類揭開關于生命的謎題的重要方法,也是社會科學領域重要的研究方法。美國哲學家賽爾,在《哲學的未來》中指出還原論作為認知偏見困擾了人類400年。整體性理論從根本上乃是反還原論的,特別是在揭開人類心智問題的方法上。人作為復雜的智能生物,由于其內部結構與構成的復雜性而形成的人的認知和情感的功能,這種功能是基于人的復雜性甚至不能依靠目前的儀器技術和解剖學而被發現的,因此也不能簡單地還原為行為或者知覺體驗。同時,個人又分屬于不同群體不同組織不同系統的,因此個體思維的產物又受到不同系統乃至以人類作為整體的系統的影響。只有把人作為認知整體才能從根本上克服有還原論和機械論所引發的身心二元論。
(二)自組織進化原理下認知的無限性
關于復雜系統的生成和演化,復雜性哲學傾向于認為:任何一個原理平衡態的系統,它都有是自身趨向于日益復雜的結構和秩序的能力。這種能力是一種自動自增強的,是在自身的內在本性基礎上的自我增殖。它不是出于智能生物的設計,也不完全是自然的內在的目的論和絕對的機緣論。正是這種自增殖的能力構成了生命演化和世界進化的動力。也正是因為這種自增式的展開,使系統獲得了開放增長的能力。系統開放性增加了人類認知的復雜度。認知的對象不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而是一個隨時間增長具有無限可能的對象。“自在之物”在自組織作用力下自動自增強式的無限發展著,認識主體也在自組織作用力下不斷變化,這一切使得關于實在的終極性認識失去原有的效力。并且熱力學和協同學的研究揭示了秩序的來源,認為有序產生于無序,平衡來源于非平衡。同時由于系統內部要素間非線性關系的存在,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化都會造成結果的重大差別,因此關于實在的精準性預測變得不切實際。
(三)非線性關系的存在
耗散理論在熱力學的基礎上研究了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從無序到有序的演化規律,協同學擺脫了經典熱力學的限制,揭示了系統有無序走向有序的規律,并且把序參量隨時間變化所遵從的非線性方程作為協同學的基本方程。非線性方程作為揭示物理世界的內在關系特征的數學工具,表明了自然系統內在關系的非線性。系統也因這種由內在關系的非線性而變得如此復雜并且在功能上表現的如此自由。
非線性關系是與線性關系完全不同的一種關系。從結構上來看,它是不同于線性關系兩點一線式的直線,而是類似立體的網狀。在數學意義上,直線意味著可以疊加和分解,疊加和拆分意味著性質的相同,與此截然不同的是,非線性關系不滿足于線性的疊加和拆分,而是曲線、曲面,因此不能用比例去衡量,具有不確定的屬性,代表著不規則的運動和突變。雖然線性關系具有簡單性,更容易被我們的思維把握,但是非線性關系才是世界的真實狀態。從本質上說,世界是非線性的、復雜的。系統內部存在的非線性增加了認知的復雜度。例如,我們通常會認為,兩只眼睛的視覺敏銳度會是一只眼睛的2倍。然而真實的情況是兩只眼睛的視敏度是一只眼睛的6至10倍。再比如,某地方大型連鎖超市采取每周二閉店一天的營業政策,當人們認為營業天數減少會影響銷售利潤的時候,某企業營業利潤不減反曾。每周給員工放假的宣傳樹立了企業良好的形象,人們認為該企業服務信譽良好,每當周二閉店休息的前一個營業日,超市都會涌入大量顧客,并在閉店的最后幾個小時采取打折政策,使超市一周的貨物大量售出,既避免了貨物的積壓,又能使消費者感到超值感,更加信賴該企業。隨著人類對自然界中各種復雜現象的深入研究,越來越多的非線性現象開始進入人類的視野。在這之前,人們用線性關系進行描述,雖然可以把問題的解決限定在了人類可能的范圍,但也常常歪曲了世界的本來狀態。因此,在非線性的世界,精確的預測在實際和理論上是不可能的。并且在思維方式上,更需要我們沖破機械式的還原和一因一果式的分析方法。要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途徑來分析問題,去探測多重意義和解釋。
綜上可知,由于復雜系統作為整體功能的發揮不能簡單還原為部分的疊加,因此簡單還原論的應用范圍不能滿足對復雜系統的認知需求,從整體機制的角度解釋部分為我們提供了與還原論完全不同的認識路徑;另一方面,系統的自動自增強展示系統的開放性,同時也為我們帶來了認識的無限可能性,實在的變化要求認識的轉變,這就說明,我們的認識是處于動態的,終極真理在實際中或許并不存在,它只能作為我們獲取趨近于實在的認知的比照;最后非線性關系的存在,使我們對系統的認識無法用簡單的概念所充分模型化。例如對混沌的描述所使用的邏輯斯蒂方程雖然是以確定的形式出現的,一個小到無法察覺的初始條件的變更都可能造成無法預測的結果。這也是一只來自亞馬孫平原的蝴蝶何以引起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的原因。同時,美國哲學家尼古拉斯·雷舍爾認為,知識的增長與投入的信息遵從對數增長的法則,但是由于主體自身條件的限制,我們往往不能獲得關于實在的全部信息,我們所掌握的甚至只是其中的很小的部分。因此,這一切都說明了在復雜性視野下,知識失去了在傳統理性主義框架內所具有的確定性,而是不確定性的。不確定性不是指我們不能去獲得認識或者我們所獲得的認識是沒有價值的,而是指對實在的描述不能被簡單線性模型所還原的,由于實在自身的自增強而非終極的,動態的,開放的。
基于復雜性理論,完美的科學或許并不存在,但是由于知識的不確定性來源于實在的不確定性,知識的產生在多大程度上趨近于實在的真實狀態,就成為衡量知識所具有的價值標準。并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獲取信息的手段不斷拓展,在獲得關于實在的更為豐富的信息的基礎上,我們能夠取得關于實在的更全面的合理性認識。
注釋:
①“自然界就像一個大機器,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環環相扣并被機械的法則推動運轉。受此影響,后來的笛卡爾和惠更斯更認為,所有的自然系統都是由可分離的元素組成,自然的所有效應都可以歸結到線性的因果鏈條上,甚至生命的生理過程也應該機械的加以解釋”。參見彭新武:《管理哲學導論》,166- 168頁,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參考文獻:
[1]彭新武.管理哲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09).
[2]彭新武.復雜性思維與社會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王榮江.未來科學知識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4][美]尼古拉斯·雷舍爾.吳彤譯.復雜性——一種哲學概觀[M].上海:上??萍冀逃龝辏?005.
[5]斯蒂芬·羅思曼.還原論的局限[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6][美]約翰·R·塞爾.哲學的未來[J].GTY譯.
[7]吳彤.復雜性范式的興起[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1 (6).
[8]覃可霖,鄒鈺瑤.非線性思維漫談[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11(04).
[9]劉勁揚.整體論與還原論之爭[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4(3).
[10]苗東升.非線性思維初探[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3 (5).
[11]萬勇.復雜性本質探析[J].武漢理工大學,2008.
*作者簡介:董佳蓉(1978—),女,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認知科學哲學、人工智能哲學;蘆苗(1990—),女,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認知哲學。
中圖分類號:N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 9106(2016)01- 0146-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