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君 部娜
(甘肅行政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10)
現代人際關系的重構
——兼談先秦儒家“和為貴”的思想
李麗君 部娜
(甘肅行政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10)
“和諧”作為一個重要的哲學范疇,是先秦儒家的主要思想。隨著人際交往的復雜化,現代人際關系出現嚴重危機。先秦儒家對和諧思想做了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對現代和諧人際關系的構建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從“人性本善”的哲理基礎出發,通過建立價值原則,從人與自然關系、身心關系、人與人關系、人與社會關系四個方面尋求和諧的人際關系狀態,最終實現了“天人合一”的終極追求。現代人際關系需堅持“和為貴”價值取向、以“先義后利”的和諧道德關系為基礎,才能達到人際關系的自然化。
人際關系 先秦儒家 和為貴
隨著社會發展以及由之帶來的人與人交往的日益復雜,現代人際交往關系出現了種種問題,醫患關系、子女關系、婆媳關系、同事關系、師生關系等等交往關系不斷緊張。如《當婆婆遇上媽》、《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心術》、《杜拉拉升職記》、《妯娌的三國時代》、《甄嬛傳》等電影電視劇的熱播,反映了現代人際關系出現的問題,現代人際關系的危機已不容忽視。
人是生產與生活的主體,人與人的和諧交往是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不斷發展的重要前提,人的身心和諧、家庭和睦、人與自然的融合、國家和諧穩定都離不開人際關系和諧構建。
先秦儒家學者對以“和”為貴思想的建構,是立足于“天人合一”的前提之下,從身心和諧、人與人關系和諧、人與社會關系和諧、人與自然關系和諧四個方面出發,提出對四者的內在要求,實現孔子提出的“大同社會”(《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的構想。要實現現代人際關系和諧的重構,需要探討以“和”為貴思想的價值意蘊,而通過對先秦儒家“和合”思想的理解,可以促進我們對和諧觀的認識,引導我們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一)“人性本善”——以“和”為貴思想的哲理基礎
儒家思想是一個完整的哲學系統,以人性論為其核心,上承天命觀,下啟倫理學與各種應用哲學。《中庸》開宗明義肯定這一系統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孟子最早提出人性本善的說法:“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孟子對性善論的最有力的論證,是通過人的心理活動來證明的。孟子認為,仁義禮智的道德是天賦的,性善可以通過每一個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動加以驗證。既然這種心理活動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據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稱之為“良知”、“良能”。正是由于人們有著內在的“善心”,這才構成了建立以“和”為貴思想的哲理基礎。人性本善是實現道德規范的前提之一,善是一種接納的力量,惡是一種排斥的力量。人類社會的形成本身就說明人性本善,因為人只有相互善待才會凝聚成為社會,否則人會不斷離開社會。同樣,內在的善心是人們構建和諧的人際交往關系的自然要求。
(二)“天人合一”——以“和”為貴思想的終極指向
“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是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區分前提,中國哲學主張“天人合一”的觀點,天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大致說來有三種涵義: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廣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1](P1)“天人合一”境界作為不同哲學體系構建的終極指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先秦時代。儒家思想中關于天人合一的論點為:“天人合一”是“道德天”與“自然天”的統一。“天”是“道德天”,既指體現為天的普遍必然的道德原則,又指人內在的道德本性。因此儒家思想中,人與天有著內在的本質的聯系,亦可說是天賦予人以道德本性,成為人的道德之源。人對于自我的認識,就是“知天”,個人經過自身修養、盡心、知性、知天,即是達到圣人的境界,也即達到天人同德的境界,這樣天人之間便通過道德聯系在了一起。張岱年對于儒家“天人合一”觀念的總結有以下三點: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次自然界有普遍規律,人也服從這普遍規律;再次,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則和自然規律是一致的;最后,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協調。[1](P8)因此不難看出,儒家的“天人合一”觀念是講通過人的道德的內在修養與外在追求,達到內在與外在的統一,實現自我的發展,追求圣人境界。
(三)“和而不同”與“同而不和”——以“和”為貴思想的價值原則
儒家思想對“和”為貴思想的實現的邏輯層次,首先是人的身心和諧,其次是人與人的和諧,最后是人與社會的和諧。在杜維明先生的觀點中,他指出:“儒家是為己之學,但己并非是孤立無援的個體,而是一個人際關系網絡的中心點。儒家對自我的理解是擺在家庭的網絡之中,家庭又擺在社會的網絡之中,社會則和國家聯系在一起。”[2](P8)如何達到和諧的狀態,需要回歸到先秦儒家的“和合”價值原則之中,通過對其原則的挖掘與探索,引導我們對以“和”為貴思想的認識。
中庸思想是由“中”與“和”組成的,“中”與“和”是相輔相成、彼此相關的:“中”是“和”的內在要求,事物的各個部分都能適度,達到“中”的狀態,事物總體才能和諧。“中”與“和”是中庸思想內含的兩個含義和要求:第一個含義和要求是“中”的把握,也就是“度”的問題,在對待多樣性的、豐富多彩的人、物、事上,在處理各種矛盾時,在追求“和”時所必須把握“和”達到的一個“度”字,亦即要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無過無不及,不偏不倚,拿捏有度,進退有據,分寸適宜,隨心所欲不逾矩。[3](P16)第二個含義和要求是“和”的境界,天地萬物包括人以及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然而中庸所要求、所追求的是合二而一,也就是在對待多樣性的、豐富多彩的人、物、事上,在處理各種矛盾時,要求并追求一個“和”字,亦即各種事物并存發展,要互補互惠、雙利雙贏,直到求得能夠良性互動以至長久的可持續發展。這正是中庸精神博大精深、切實可行之處。
“禮為用,和為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儒家學者把和諧思想作為實現“天人合一”境界的起點,以“和”為貴的思想,在儒家的思想的發展之中不斷深化與發展,它對于現代社會人際關系的重構起著重要的示范作用。那么在現代人際關系的交往之中,我們該如何正確運用“和合”思想解決現代人際交往關系的問題的呢?
(一)“天人為一”的人與自然和諧觀
天人和諧是指人與自然之間相互關系的和諧。孔子說過“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即天的運行是自然而然的,百物的生長也是自然而然的。先秦儒家以積極有為的態度去踐行人與自然的和諧觀。要以寬仁的態度善待自然萬物,與自然和諧相處。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孟子也強調人要愛護自然萬物,尊重自然法則,與自然共存共榮。他認為,“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即自然萬物具有多樣性、差異性,這是自然界的本性和本來面目。同時萬物又互相依存,在差異中求得共同的發展。因此,在現代人與自然的關系之中,要重視和諧生態環境的建設,人要依賴、遵循自然的客觀規律,在保護自然的基礎之上實行可持續發展。
(二)“安身立命”的身心和諧觀
“安身立命”主要是指人的身與心的和諧,內與外的統一,強調個人通過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道德修養,即可以實現身心和諧。要實現“天人合一”的最終追求,首先要立足于自我德性的修養之中。儒家思想是以人為中心的思想體系,追求圣人境界是儒家思想的最終價值目的,孔子講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所謂為己,為人,注重個人的自身道德修養,提升自己的人格,從仁義禮智等方面提高。因此,在構建現代人際關系的和諧中,要重視身心和諧的構建,不但要關愛自己的身體,使自己身體健康、心智得以發展,而且要注重自己精神的超越。
(三)“中和為貴”的人與人關系的和諧觀
儒家思想特別強調人倫和諧這一理念,重視“親緣”關系,并把它擴展到人際關系的各個方面。他們認為,社會的基本關系就是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倫。要維系人際關系的和諧,就需要明確每個人在不同倫理關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相應的權利和義務,將其適當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確定下來。在先秦儒家看來,人與人的誠信、仁愛、友善是社會和諧的前提。因此,在現代和諧人際關系的構建中,要注重人與人關系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奉行誠實信用、友善、仁愛等等良好的品德,真誠待人,塑造和諧相處的交往氣氛。
(四)“政和國治”的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觀
社會群體與個體之間的和諧,稱為群已和諧。人組成了社會,社會是人的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儒家把個人與社會看作一個有秩序的大整體,那么個人和社會之間就是一種互涵的關系,即個體的價值根源于其與群體、社會、天地等的關系,而個體雖然只是這個大整體中的一部分,卻可以通過自身道德的提升而影響社會,甚至推動這個大整體邁向更大的和諧,同時個人的影響也將會因為這個大整體的延續而間接得以延續下去。人的存在和發展必須依賴群體力量,如果人彼此疏絕,勢必難以生存,因此,在重構現代人際和諧的過程中,要重視個人對整體負責的精神和群體對個人的制約,注重群體的利益,從群體利益出發來處理人己、群我關系,要求人們奉獻社會,忠于國家。通過自身的努力,促進國家穩定快速的發展。
(一)堅持“和為貴”價值取向
把追求家庭和睦、人民幸福、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目標,努力營造一個互幫互助、和諧相處的人際氛圍,發揚“和而不同”的辯證哲學,在矛盾中求和諧,做有益于大家的事情,妥善調節人與人之間的利益沖突,
建構“平和”的和諧心態,形成寬容理性、競爭共存的和諧哲學,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德和價值觀,形成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的人際關系。
(二)以“先義后利”和諧道德關系為基礎
人們所謀求的利,不能與道德相沖突,在義與利二者不一致的情況下“先義后利”、“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如果將這種“先義后利”的思想應用到當今社會,那么在制度設計方面將其“義”放在追求物質利益之前,比如醫院的“先救人后收費”,人們就會感受到人間的關愛,長此發展,人際關系就不會一切以利益至上。從一定意義上講,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人際關系的構建,離不開和諧道德基礎的構建。個體道德素質的提升在形成良好社會風尚、促進人際關系和諧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人際關系和諧的關鍵是社會中每一位社會成員具有優良道德品質。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人們越來越感覺到道德的力量和作用,可以說,沒有個體良好的道德品質就不會有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
(三)人際關系自然化
費孝通曾說,中國鄉土社會的基層結構是一種所謂的“差序格局”,即“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形成一個有遠近、親疏的同心圓,圓心是“己”,推己及人。費老所描述的這種“差序格局”是一種自然狀態下的傳統人際關系,這正是“人際關系自然化”,也就是“人際關系的和諧化”。這種自然的人際關系,如果是親情,就應該血濃于水;如果是友情,就應該君子之交淡如水。家庭內部關系應該是角色規范、分明: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鄰里關系應該是經濟上互濟,生活上守望相助、友好團結的良好人際關系。
[1].張岱年.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1).
[2]杜維明.21世紀的儒學[M].北京:中華書局,2014.
[3]鄧紅蕾.”和諧“觀探源——中庸理論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和思想淵源[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3).
B222;C912.11
A
1007-9106(2016)11-0091-03
*本文為201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合作網絡治理視角下的社區養老服務機制研究”(項目批準號:14XSH022);2016年甘肅行政學院一般項目“甘肅省民族地區基本養老服務問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李麗君,女,甘肅行政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社會管理;部娜,女,甘肅行政學院學報編輯部編輯,研究方向為出版、編輯、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