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峰 唐鵬鵬 楊紅
(中共聊城市東昌府區委黨校,山東 聊城 252000)
城鎮化進程中(村鎮)傳統文化保護與利用——基于山東聊城東昌府區堂邑鎮文化小城鎮建設的調查分析
吳麗峰 唐鵬鵬 楊紅
(中共聊城市東昌府區委黨校,山東 聊城 252000)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不斷加速,我國城鎮化的速度也不斷提高,在此過程中,村鎮傳統文化受到極大沖擊,一些傳統文化也隨之消亡。發展以人為本、注重文化內涵的新型城鎮化,必須轉變傳統城鎮化方式,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利用。
城鎮化;傳統文化;保護;利用
近幾年,各級政府越來越重視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傳統文化逐步受到重視和保護。在城鎮化進程中有效保護和利用傳統文化資源,將更有利于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
東昌府區堂邑鎮坐落在魯西平原之上,聊城市中心城區向西17公里處,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文化名鎮,歷史記載堂邑縣建于隋朝年間,1068年搬遷到現在的堂邑,建國后撤縣設區,1984年改為堂邑鎮,擁有和周邊的地區相同的傳統農耕文化和農村生產生活方式,還有其獨特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山東省政府命名的“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堂邑文廟是魯西北地區最完整的文廟建筑群,被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也是堂邑的標志性建筑。文廟始建于金大定年間(1161-1189),至今有800多年的歷史,里面珍藏著眾多歷史碑文和狀元卷翻印版等文物,對于歷史學習和研究都有重要價值。
堂邑鎮還有眾多的物質文化遺產。如為紀念博學多才、勤政愛民的清朝閣老穆孔暉而建的穆孔輝閣老墓、許家祠堂等,對于我們了解魯西民俗風情有一定意義。
木版年畫和葫蘆雕刻工藝是堂邑鎮最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6月,兩者同時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堂邑鎮也成為了全國難得的“雙國寶鄉鎮”。堂邑鎮木版年畫聞名全國,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堂邑鎮的葫蘆雕刻起于宋代,興盛于明清。2006年被列入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此同時,一批葫蘆雕刻技術大師被批準為省級或市級傳統文化傳承人。
除了以上保存完好的各種傳統文化和歷史文物遺產外,唐代點將臺、元代“四知堂”、明朝“堿蒿地”、清代“珍寶井”等,使得堂邑鎮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神秘色彩。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國家和地區凝聚力的核心,傳統文化更是一個地方的獨特標志,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靈魂。如何在城鎮化進程中更好保護和利用傳統文化是各地共同愿望和面臨的難題。
(一)堂邑鎮城鎮化進程中傳統文化保護的成功經驗
近年來堂邑鎮不斷推進城鎮化進程,城區建設面積和規模也不斷擴大,人口不斷增減,截至當前堂邑鎮城鎮人口已經占全鎮40%多。堂邑鎮在規劃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始終注重文化建設和傳統文化傳承,以文建鎮,盡力利用堂邑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努力打造歷史文化強鎮和旅游型城鎮。
1.政府先行,將傳統文化納入城鎮化規劃。堂邑鎮立足以人為本,從長遠考慮設定階梯式遞進的城鎮化目標,立足以人為本,認真規劃堂邑鎮城鎮化前景。按照堂邑鎮規劃,到2020年堂邑鎮城鎮化水平為48.9%,到2030年達到60%。為此,堂邑鎮從長遠考慮,對城中村改造,城鎮社區、街道和商鋪,以及街道綠化等進行統一規劃,盡量保護鎮區古橋。同時,加強對轄區村莊社區的規劃和管理,以期同步完善和保護各種的古老設施。
2.多措并舉,加大傳統文化開發保護。首先大力加強對著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修繕。按照“修舊如舊,原址復原”的原則先后投資320多萬元重修文廟,在尊重原貌、保護資源的基礎上,對其人文內涵進行豐富和發展。重修許家祠堂,整修孔繁森陳列館,對古城墻進行搶救和保護;其次,積極保護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極申報木版年畫和葫蘆雕刻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傳承人,加大對相關文化傳人的保護和培養,舉辦葫蘆文化節,建設葫蘆博物館和工藝展銷中心,注冊“堂邑葫蘆”商標,為葫蘆藝術推廣宣傳廣開門路,大力推進葫蘆產業向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3.加強宣傳,提升群眾的文化自覺。堂邑鎮依托自身的文化資源,把弘揚楷模精神、傳承歷史文化和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結合起來,使廣大群眾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堂邑的歷史,增強建設家鄉的責任感和自豪感。組織中小學生到文廟舉行開筆禮、成人禮等活動,提升他們對齊魯文化的認同感。定期組織機關干部、群眾到孔繁森故居和孔繁森同志陳列館進行義務勞動,組織預備黨員到孔繁森塑像前宣讀入黨誓詞等等。堂邑鎮對于傳統文化的宣傳,大大提高了當地百姓對傳統文化的認識,特別是對文廟的自豪感有很大提升,因此當地百姓也自覺保護各種物質文化遺產。
4.集聚資源,努力打造旅游小城鎮。堂邑鎮把各種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起來,積極發展古跡文化旅游、紅色旅游,并把這些傳統旅游項目與當前實行的農村采摘相結合,積極發展旅游產業。目前堂邑是市區兩級新農村建設試點鎮、市級文化產業示范鎮。被評為省級旅游強鎮;2012年堂邑鎮被評為山東省文化品牌十佳特色鄉鎮。堂邑鎮還在規劃將農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中的傳統器械、農具等與葫蘆工藝展銷聯合,建設獨具特色的傳統農具展覽等等。
(二)城鎮化進程中傳統文化保護和利用面臨的困境
盡管堂邑鎮近年來在城鎮化過程中,傳統文化的保護利用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是也遇到諸多困難。
1.思想多元,城鎮化沖擊文化資源。當前,隨著城鎮化的不斷發展,農村年輕一代越來越憧憬都市生活,追求現代化、信息化的生活方式,不愿意呆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隨之出現的是一些民間手工藝術由于后繼無人也逐步消失。這種城鎮化背景下思想意識的變化使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利用愈加困難。
2.資源分散,開發利用的難度大。雖然堂邑鎮有各種物質文化遺產,但是這些資源相對來說比較分散,自身規模又較小,很難形成比較大的影響力,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有限。另一方面來說,由于保護難度大、資金需求高,加上堂邑遠離聊城市區,交通不太便利,更限制了傳統文化項目的發展和利用。
3.技藝復雜,長久傳承面臨困境。在堂邑,包括木版年畫和葫蘆工藝在內的民間技術面臨傳承困境。從木版年畫來看,由于雕版需要精工細雕,學習困難,制作作品歷時長,回報相對不算豐厚,所以版畫雕刻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葫蘆雕刻方面,近些年發展速度快,現代機械和互聯網的發展,網絡銷售也為生產者帶來比較快速的收益,所以大部分年輕的葫蘆加工人員和商家注重量的增加,對于葫蘆技術含量重視不夠,因此,生產產品較快的烙畫技術傳播較大,難度較大的雕刻技術使用越來越少,尤其是針雕正逐步消亡。
4.人才困乏,創新發展有待推進。不管是木版年畫還是葫蘆雕刻,工藝大師出現年齡老化現象,小農意識強烈,小富即安,滿于現狀,不求產品更新。社會上也缺乏對于這些技藝的研究創新人員,研究機構和個人都不愿在這些傳統項目上投入資金和精力,因此產品研發、圖案的與時俱進、技術更新等方面都比較落后,很難生產出高附加值的工藝品。
5.社會開放,文化消費跟風問題嚴重。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逐步提升,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堂邑鎮為滿足百姓精神需求在文化建設方面也做出很大投資,建設了文化廣場、文化長廊、圖書館和電子閱覽室等,但是群眾的追求大致相同,以廣場舞為代表的大眾休閑文化傳播廣泛,對于真正內涵豐富的傳統文化卻少有人問津,堂邑的一些傳統文化形式如民間嗩吶、雜技、地方戲曲等已經逐漸消亡。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記憶和思想靈魂,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體現,也是國家和地區文化創新和發展的基石,所以必須凝聚各方力量、完善多種體制、采取各種措施大力保護和利用傳統文化資源,增強國家和地區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
(一)各級政府強化職責,各司其職
在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政府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利用的職責不可忽略,各級政府都應該定位自身在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中的作用,充分發揮自身職責。
從國家和地方來說,首先要摸清家底,組織各地政府查清各種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其他傳統文化的底數、現狀、以及傳承前景等,使傳統文化的傳承有標可傳,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國家要完善傳統文化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使傳統文化保護有法可依,同時讓破壞傳統文化的行為得到法律的懲治。第三,提升傳統文化保護在干部考核中的地位和作用。
從市縣級政府來說,要重視傳統文化,努力保護傳統文化。協調好上下級關系,市縣級政府積極扶持村鎮文化建設,對于村鎮好文化項目予以大力指導、扶持,必要時給予一定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同時禁止對于基層的文化好項目過度查收,甚至看到好項目就搬遷到市縣城市,導致傳統文化脫離本土,從而失去生命力。
村鎮要保護好地方傳統文化,在城鎮化的建設過程中,要有整體意識和長遠性,避免大拆大建。應堅持把傳統文化融入城鎮建設的設計與規劃中,為傳統文化預留出發展的空間,建立既能傳承傳統文化、又能體現時代特征的新型城鎮。深挖文化潛力,使其充分發揮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豐富群眾生活,造福人民群眾。首先加強宣傳,提高百姓的認識,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其次,積極發動各方力量參與傳統文化建設的保護、傳承和利用。第三,改善村鎮基礎設施和人文環境,提供便利的交通方式和完善的服務行業,提高百姓素質,提升村鎮文化涵養。
(二)積極鼓勵多方參與,形成合力
雖然政府在傳統文化保護方面的職責是必須的,但是只靠政府來保護和利用還是絕對不夠的,必須積極發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1.發揮媒體的引導作用。媒體是一個社會的輿論喉舌,引領公眾的文化意識。在傳統文化保護利用方面,媒體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對傳統文化進行報道,形成社會的輿論力量,引起全社會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重視,提升百姓的文化傳承意識。尤其是地方媒體,可以結合地方特色,就地方的傳統文化進行專題介紹,創辦相關節目,深入挖掘和發展地方文化的獨特性,提升百姓對當地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甚至對保護和傳承文化的責任感。
2.發揮教育系統的教育功能。中小學積極發揮教育的作用,在思想政治課中加入傳統文化的內容,從小抓起,培養注重傳統文化新公民。結合地方傳統文化的特色,利用社會實踐,組織學生進入傳統文化,參觀學習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學生接觸、了解本地的特色文化,提升他們對地方傳統文化的認識和興趣,為培養傳統文化傳承人打好基礎。
通過以上分析比較,筆者認為譯文二從受眾的特點、校園宣傳語的語體特征、修辭手法以及英文語言特點等方面處理譯文,使其在各個方面符合翻譯要求,努力實現校園宣傳語源文要實現的宣傳功能以及作為外語讓學生效仿學習的功能,在對外交流中高質量的宣傳語譯文也起到提升學校形象的功能,翻譯比較充分,優于譯文一。
3.尋求專家學者的支持和幫助。傳統文化需要不斷的挖掘內涵,創新管理利用方式。因此要積極吸引相關專家學者的和地方文化精通者的幫助。通過專業人員深入研究,對于一些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完善,對其內涵進行挖掘。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梳理、記載、優化和推廣、創新,提升民間技藝的文化價值和生命力。
4.發揮社會各方面的作用。傳統文化保護和利用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各方合作。各種社會團體,包括各種公益性和盈利性的團體都要參與其中。鼓勵各種社會組織、志愿者參與宣傳和保護傳統文化,挖掘傳統文化內涵等工作,對于政府不便插手或者不能管理的事情交給社會公益性組織負責,政府可以適當給予優惠和幫助。鼓勵有志于發展傳統文化項目的各種經濟體參與到文化的開發和利用過程中,形成一些知名的品牌性文化產業,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做大做強。當然,在其過程中,必須加強管理和與監督檢查,防止對傳統文化的過度甚至毀滅性的開發,也防止對一些民間技藝傳承人價值的過度克扣和擠壓,提升傳統文化自身價值。
(三)加大創新力度,尋求傳統文化出路
1.創新詮釋和保存傳統文化的方式。傳統文化特別是一些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其歷史較長等原因,遠離百姓生活,往往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神秘難懂、難以接近的感覺。比如一座文廟,百姓往往只是把它看做是與孔子有關的一個建筑,如果能結合歷史故事,進行闡釋,則更能激發百姓的興趣,從而提升對它的認識,增強保護和利用傳統文化的意愿;開辦各種展覽館、博物館、體驗館等加強對民間技藝的保護和利用。如對于民間的編制、織布、紡織等工具通過博物館進行保護和展覽,而一些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如耕種技術、投沙包游戲、甚至一些難度較大的雕刻技術等設立體驗館,增強其趣味性和吸引力。
2.利用現代的科技手段記錄發展傳統文化。利用影像設備保存傳統民間技藝的制作過程,以便永久保存,或者結合這些民間技藝的需求開發相關的機械設備,增加民間技術的生產力和傳播力;利用現代IT技術,采用先進的數字媒體設計軟件,提升傳統設計水平,創新發展創意理念,實現文化內涵的升級;利用現代機械設備,提高生產效率,發展文化產業。
3.加強各地傳統文化資源的聯袂發展。積極推動傳統文化縱向、橫向的聯合互動,積極尋找與自身同根同源甚至歷史淵源相同的周邊傳統文化進行聯動,共同保護和開發利用,盡力打造傳統文化群落,形成傳統文化鏈條,有利于傳統文化旅游集約化、便利化發展。
除此之外,也要注重把傳統文化旅游與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打造旅游新品牌。對一些傳統的民間技藝,鼓勵開發新產品,可以結合現代生產、生活方式豐富其樣式和內容,提升吸引力。對于民間的風俗傳統的傳承方面,結合傳統節日和民間典型的紅白喜事,在倡導引導節儉的同時,努力保護各地風俗特點,挖掘它們對社會的積極影響。如魯西地區在辦喪事的宣傳孝道、團結等,還有一些民間樂器使用都為傳統文化增加了地方特色。
1.完善資金投入機制,保障日常維護和運作。穩定的資金投入是傳統文化的保護利用的基本保障。但是大多數村鎮由于經濟等力量薄弱,缺少針對傳統文化保護的專項經費,極大影響了傳統文化保護的效果和力度,需要采取多項措施穩定擴大傳統文化保護的資金投入。各級政府要設立村鎮傳統文化保護專項基金,對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專項保護費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傳承人培訓等設立專項資金。
積極引導社會力量特別是地方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和普通百姓為家鄉傳統文化保護出資出力,成立第三方監管機構,對于社會捐贈的款項和文化保護的支出進行公開透明的公布,形成社會參與文化保護的氛圍和意愿。對于文化產業盈利進行規劃監管,從產業利潤中抽取固定的比例用于文化遺產維護、修繕,甚至再投資和拓展。
2.完善市場機制和監管,提升傳統文化經濟效益。政府適當放手,按市場規律辦事,交于市場調節。比如,就堂邑民俗旅游來說,依托聊城市堂邑民俗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制定發展規劃,管理、運行、維護好文廟等物質文化遺產,并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打造特產特色旅游產業等。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民間技藝,要改善文化傳承人在交易中的弱勢狀態,提升民間技藝的在交易中的地位,體現它們的真實價值,增強民間技藝的吸引力,避免出現傳統手工藝后繼無人的局面。
充分運用互聯網、物聯網等各項技術,結合傳統和現代、現實和虛擬等多種文化產品銷售方式,拓寬傳統文化產品的銷售渠道,推進文化產品傳播和銷售的便利化和大宗化,降低文化產品的各項成本,提升其盈利空間,提高文化產業的吸引力。
總之,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村鎮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不僅需要政府、企業、社會以及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積極參與,還要不斷創新發展和利用的方式方法,拓寬傳統文化資源的市場份額,將村鎮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在城鎮化的同時提升基層鄉鎮和農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責任編輯:張明明
F299.27
A
1674-1676(2016)05-0022-04
吳麗峰(1972-),女,法學碩士,中共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委黨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唐鵬鵬(1984-),女,中共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為黨史黨建。楊紅(1970-),女,中共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委黨校副校長,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黨史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