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2)
政法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與分析——以西北政法大學為例
趙靜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2)
政法院校大學生是一個特殊又具有普遍性的群體,他們是大學生,也是未來公檢法隊伍的可靠后備軍,他們的心理健康情況直接關系到政法隊伍的整體素質,又關乎著人民的財產安全、社會的有序發展和國家的繁榮穩定。利用調查問卷及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我校2015年3359名大學新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整體心理健康狀況并不樂觀,造成原因是多樣的,有家庭、學校及社會,也有學生自身的原因。本文重點從學生管理的角度提出加強政法高等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的一些建議和對策。
心理問題;影響因素;SCL-90;心理健康
政法隊伍人才對于國家的重要性及自身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公職人員不僅應當有強健的體魄,更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以應對目前多變的社會局勢和復雜的社會問題。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作為恒重的兩者,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政法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搖籃,應當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為政法干部隊伍培養出一批素質過硬、心理健康、同時兼具健全人格的合格人才。
從我校整體抽取2015年入學的在校新生共3359人,其中男1208人,女2151人,平均年齡20歲。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了解調查對象的心理情況,該量表由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9個反映心理疾病癥狀的因子組成,因子≥3一般認為被測試者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問題。根據圖表1,對我校共3359名新生的調查和統計發現,單向項目平均分≥2時,檢出率從高到低依次是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偏執、抑郁、焦慮、精神病性、恐怖、敵對及軀體化,且各項目的檢出率除軀體化外均超過了百分之十,強迫癥狀的檢出率更是高達29.8%。平均分≥3時,檢出率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和焦慮,所占比率分別是4.2%、2.6%和1.6%。從各因子陽性項目數來看,我校2015年入學新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焦慮及偏執等幾個方面。

圖表1新生心理健康狀況(N=3359)
從結果可以看出我校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本次調查結果中陽性篩查率最高的因子為強迫癥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現代家庭父母對子女提出了方方面面的要求,但沒有給予心理方面應有的關注,反而強加個人意愿,造成很多學生心理長期壓抑以至于形成強迫行為或意念。(2)人際關系敏感,新生入校后往往抱有強烈的交往欲望,但又因為種種原因造成與人意見不一、或者產生矛盾,從而影響到大學新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3)偏執,自身帶有偏執特質的這類學生,往往在其成長過程中,以自我為中心,在與他們意見不同時,易產生敵對情緒,善猜疑,夸大事實等。他們在發現校園的學習生活與自身設想的情境不相一致時,就更加容易用一種投射性思維去看待身邊的一切事物,一味的抱怨以致產生負面影響。(4)焦慮,新生在入校以前,一直處在家庭的保護傘下,他們多缺乏獨立自理能力,在進入校園生活后,往往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自己的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等問題,從而導致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5)抑郁,在本次調查的學生當中,抑郁比例相對來說不太嚴重。也和原始數據的采集時間有很大關系,新生入學僅有一月有余,他們主要處在軍訓生活期間,并未經歷同學間的競爭、溝通、融合,內心沒有積壓負面情緒,抑郁程度也相較其他各因子得分低。
根據圖表2可知,除敵對、偏執以外,各因子“無”陽性表現均為男性比例較大,女性在強迫、焦慮因子中,陽性程度為“中”以上的比例更大。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男性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高于女性。原因在于,第一,男性自古以來被賦予更多的責任、義務,同時男性的性格特征也表現得更為積極、主動。第二,家庭和社會要求女性在性格形成上以柔美、內斂為主,女生在傳統期望中的樣子進一步限制了自我的形成,而追求兩性平等又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女性更大的壓力,這就影響了她們的心理發展,對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圖表2不同性別學生SCL-90各因子嚴重程度比較
由于政法院校學生今后職業的特殊性,他們需要承受更多的壓力,這就要求他們具有更強的抗壓能力,而這些能力的養成需要在走上工作崗位以前就完成。在本次量表數據中,我們可以算出,3359名參加測試的大學生中有510名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占總數的15.2%,這些數據表明,當前我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情況不容樂觀。
大學是學生個體心理趨于成熟與穩定的關鍵時期,通過研究發現,影響政法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學校、社會、家庭及學生個人。
1.學校因素。學生成長、成才過程里,有很長一段時間在學校里度過,校園環境、專業及培養方案設置、教學、學生管理方式都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明顯的影響作用。新生在入學后,由于生活環境的改變,導致不良情緒的產生,而根據我們的測量數據顯示,在遭遇到困難和挫折的首選求助對象里,依次為父母、自己、親密朋友、同學、老師、其他及心理咨詢。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由于大學新生的心理斷乳期尚未完全結束,二是同學、老師在入學初期還很難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知心朋友”。而優良的校園文化環境有助于大學生的人格健全,因此在政法院校需要大力改善校園的文化環境,營造良好的氛圍,最大意義上為學生服務,貫徹育人為本的治學理念。當前,我校已在學工部門下設服務于全體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活動中心,配備專業的心理健康咨詢人員,每年度有專門的心理健康宣傳活動月,及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疏導。
2.社會因素。大學生來自不同的省市,因為地區間的文化差異,校園成為了一個不同文化的集中地,同學交往之間,如果不能及時處理相互間的矛盾和沖突極易造成心理陰影,影響心理健康。同時,由于出身不同,學生群體中有家境優渥的,也有家庭經濟情況較差的,而貧困生極易因為經濟狀況不佳而不自信,出現人際關系矛盾而造成心理困擾。
3.家庭因素。根據有關調查顯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亞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對每個人的一生都產生著極大的影響,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學生性格的養成,三觀的樹立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要十分注重家庭的教育方式。同時學校作為教育主體,需要和學生父母達成良性的互動和溝通,發揮雙向的引導和激勵作用,與學生父母一起攜手培養優秀的政法人才。
4.自身因素。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面對相同的問題、挫折,不同性格特色、不同人生觀的學生會有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在遇到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的困難時,心理健康的學生能夠試著去積極面對問題,調節不適的心理,釋放壓力從而解決問題。
根據人才培養需要,政法院校需要不斷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我們的專業教育要結合人才培養的特點和規律,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在學生管理和服務工作中,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意識到該項工作的重要性,同時要采取不同的宣傳途徑和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心理保健、疏解心理問題的方式和方法,使學生具備一定的自我調試能力;第二,要加強學生職業心理素質的訓練和提升,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通過日常的心理健康團訓、心理輔導、心理健康講座、專題咨詢與輔導,同時讓學生參與一些現場模擬、沙盤游戲的方式來提高心理適應能力、抗壓和反應能力。第三,學生管理要注重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個性培養,要注意時刻調整自身的管理方式,雖然培養學生良好的紀律性和強硬的作風是目的,但是還需要及時幫扶有困難的學生。作為學工系統工作人員,我們需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健康,一旦發現學生有任何困難和問題,要第一時間去幫助學生解決。第四,根據本次量表測試顯示,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還具有現實意義,新生入校的心理普查工作不能丟,不能輕視,只有及時的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同時,設置班級的心理委員,健全宿舍長聯絡制也會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有助于我們及時發現個別有心理問題或障礙的學生,積極地與家長聯系、溝通。
[1]袁帥.某醫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對策研究[J].河南預防醫學雜志,2016(7).
[2]趙巖,王江洋.師范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
[3]吳娜.警體訓練對公安專業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跟蹤研究[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9(4).
[4]王剛.公安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探[J].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9(2).
[5]曹軍.如何強化公安院校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研究[J].吉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3).
責任編輯:毋斌
G641
A
1674-1676(2016)05-0043-03
趙靜(1987-),女,陜西乾縣人,西北政法大學館員,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