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旭芳
(山西醫科大學晉祠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1)
學校德育生活化現狀分析及對策思考
孫旭芳
(山西醫科大學晉祠學院,山西太原030021)
“回歸生活”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的核心理念,正是在這一理念的引領下,德育生活化成為學校德育創新的必然選擇。德育生活化是指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生活實踐,實現人對生活超越的德育模式。論文以基礎教育階段已經實施的德育生活化為研究的起點,對目前學校德育生活化的現狀及問題進行調查分析,提出相應對策。
學校;德育生活化;對策
當前,學校德育生活化已經擁有良好的德育環境和氛圍;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也意識到德育生活化的重要性,制定的各種政策、法規、文件,為德育生活化的進一步實施創設了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學校教師不斷探索德育課堂生活化教學,將德育生活化的理念滲透到日常教育、教學、生活中,使德育盡量貼近學生生活。但是,德育生活化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依然存在不少問題。
(一)德育內容脫離現實生活
以小學德育為例,《小學德育綱要》的內容涵括10個方面:(1)熱愛祖國的教育;(2)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教育;(3)熱愛人民的教育;(4)熱愛集體的教育;(5)熱愛勞動、艱苦奮斗的教育;(6)努力學習、熱愛科學的教育;(7)文明禮貌、遵守紀律的教育;(8)民主與法制觀念的啟蒙教育;(9)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10)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大致包括思想教育的內容、政治教育的內容、心理教育的內容、道德教育的內容等。小學德育的內容大而空,理論性太強,脫離學生實際,脫離社會實際,遠離學生成長的需求,許多德育內容則被抽去了生活的根基,變成了僵化的教條和空洞的語言符號,一些學生真正關心的新出現的道德現象和道德問題在教學中并沒有得到體現。
(二)德育方法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德育方法上,灌輸式德育仍大行其道,忽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長期以來,學校德育方法簡單,強調單向的灌輸與接受,忽視學生在道德發展中的主體性,強調個人從屬于集體、從屬于社會,以一致的道德準則來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德育缺乏受教育者對真善美的真實體驗。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學生缺少自我體驗、自我領悟、自我教育的實踐。許多時候,學校組織的一些活動表面化、形式化。說到底,徒有說教而無受教育者的參與過程體驗。學生只是被動地、機械地去做,而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去做。完全沒有受教育者的內悟、反省、自責、自律的內化過程,因此,德育也就不可能落到實處。
(三)德育課程活動教學實效性差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程中,活動教學成為德育課程倡導的基本教學形式之一?;顒咏虒W的引入,力圖改變傳統德育課堂沉悶的氛圍,使師生雙方在生動、和諧的交互影響之中,為德育課堂帶來生機。但是,在學校德育課堂教學中,教師們為了體現新理念,確實在教學中安排了大量課堂活動。但活動多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和針對性,缺乏教師的正確引領、指導,只是為活動而活動,實效性令人質疑。
(一)德育生活化的目標要明確,體現主體性和層次性
德育目標是德育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的標準。確立德育目標是進行德育工作的首要和根本問題。德育活動是人的一種活動。正因為這樣,德育目標應當來源于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覺得目標就在眼前,只要通過努力就能做到,而不應該是可望而不可及。德育目標要“小”,著重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日常行為規范?!暗掠哪繕酥挥兄泵鎸W生的現實生活,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才能使學生在生活中得到具體的、豐富的道德訓練。”“德育只有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又落到生活中的實處,才是有血有肉、充滿生機的真德育。”因此,需要構建多層次的學校德育目標。
(二)德育生活化的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現實世界,關注學生生活
德育內容貼近生活,構建生活化的德育內容體系,德育的內容應顧及學生的需求與實踐的意愿,其內容不應是抽象的,而應是具體的、生動的,德育的內容應來源于學生生活,貼近時代、貼近學生個體。要讓學生在了解教育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分析、討論、啟發、引導,調動主觀能動性,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較好地促使學生接受教育內容。
德育的內容要貼近生活,“要求德育要從社會實際出發,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從培養未來社會合格的公民出發,關注學生的生活全過程?!爆F實生活是學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出發點,也是學生接受道德教育的歸宿。學校要從學生的視角,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選取那些真實的、能觸動學生心靈的小事對學生進行教育。學生們從小就高喊著空洞的、離自己相當遙遠的理論和口號,而對身邊輕而易舉就能做到的小事卻視而不見。因此,要實現德育內容生活化,就要細化生活化德育的內容,力求德育內容富有生活。
(三)德育生活化的途徑要拓展,引領學生走向社會生活實踐
德育根源于生活,進行德育顯然不能脫離生活、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當前學生身上“言行不一”、“知行脫節”的現象嚴重,這是學校德育效果不佳的主要表現。而目前學校培養學生道德品質只注重道德知識的傳授,注重道德認知,而忽視道德實踐、道德行為踐行,因此,德育應該更多地走出課堂,在生活實踐中進行,在晨會、班團隊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學校傳統活動等活動課中進行。
(四)德育方法要靈活多樣,體現創新性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是架設社會品德要求與個體品德生成的橋梁和紐帶,它在社會品德規范轉化為個體品德的過程中具有及其重要的樞紐作用。傳統德育方法采用“填鴨式”灌輸法和單純說教,“把學生的心理看作是等待填充的“道德之洞”或“美德之袋”。教育者要積極探索適應時代特點和學生思想發展規律的新方法,創新和拓展德育方法,教師過去常用的德育方法多采用說理教育法、榜樣示范法等方法,多以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德育方法要打破這種德育的單一、生硬的方法,要“以學生為中心、以情境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就要采用情境陶冶、價值澄清、實際鍛煉、沖突引導等多種新的方式方法,以激發學生參與德育過程的興趣,調動學生自覺性和主動性。
德育生活化不僅依靠學校的力量和教育,也要實現學校、社會、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形成教育合力。開放式的德育生活化,很需要社會各界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都來關心學生廣闊的成長空間。
[1]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2]胡厚福.德育學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88-189.
[3]侯文華.構建生活化的德育新理念[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 (3).
[4]宮英海.德育生活化思考[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9(2).
[5]陳孫義.試析小學品德與生活課堂生活化教學方法與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3(1).
[6]王英.小學德育生活化途徑探討[J].教學藝術,2014(1).
責任編輯:張明明
G711
A
1674-1676(2016)04-0061-02
孫旭芳(1975-),女,碩士,山西醫科大學晉祠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