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喆 趙金科
(山東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 泰安 271018)
先秦道家人文關懷思想的現代價值意蘊
杜喆趙金科
(山東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泰安271018)
伴隨著近現代西方文化人類中心主義、科學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消費主義的泛濫以及個人主義、民族主義的極端化,由此所導致的資源短缺和生態災難、人際社會和國際關系緊張沖突、信仰失落等現代性危機日益凸顯。而中國傳統人文關懷思想尤其是先秦道家理論體系中所彰顯出來的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識與宇宙情懷,崇尚人與自然的生態和諧、人與社會的群己和諧、人與己的身心和諧的思想主張,無疑仍然具有極大的理論價值和現代意蘊。
先秦道家人文關懷和諧
人文關懷一般認為起源于西方的人文主義精神,即強調人性高于神性,肯定人的價值和地位,關心人的需要和感受,注重人的自由平等和理性思考等,簡言之是對人和人的內心世界的關注。而人文關懷的內涵在中國同西方略有不同。自西周開始孕育并由春秋戰國時期開始逐漸形成的中國傳統人文精神,主要是指體現人的終極關懷、追求理想人格、注重人倫道德和群己和諧的理論學說,“其基本內容為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道精神、天地萬物為一體的生命意識與宇宙情懷、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和進取精神、稟然大義的人格氣節和高尚的情操、寬厚仁愛的道德追求?!保?]
陳鼓應先生曾經指出,先秦諸子都十分重視人際的和諧,而道家關于人際和諧的觀點更有宇宙論的內涵。“天和”、“人和”、“心和”是道家和諧觀的基本內容。自然和諧是人際和諧的依據與宇宙論的基礎,而人際和諧則是自然和諧的延伸與歸宿。與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相比較,中國傳統人文思想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特質:一是注重培育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識與宇宙關懷,追求人與自然的生態和諧;二是向往天下太平,期冀群己與社會的倫理和諧;三是把提升與超越個體的道德情操和身心和諧放在首位,注重培養人的倫理道德情操和審美藝術精神。
概言之,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崇和”、“貴和”、“重和”?!昂汀钡膶嵸|和終極目的主要是提倡與追求人與自然的生態和諧、人與社會的群己和諧、人與己的身心和諧,改善和協調各種關系,從而達到人的自由及與社會、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彰顯人文精神與人文關懷。盡管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的儒家和道家對以上三個方面特質的詮釋和關注度有一定的差異,但其思想旨趣和理論框架基本上都是圍繞這三個方面而展開。本文主要論述先秦道家的人文關懷思想及其現代價值意蘊。
馮友蘭先生把先秦道家分為三個階段。楊朱的觀點為第一階段,老子為第二階段,莊子為第三階段。作為道家主要代表的老莊思想,其內容蘊涵著大量的東方生命關懷哲學與人類生存處世之道。從某種意義上講,道家哲學可以說是一套“道法自然”、萬物生存、為人處世的思想理論和思維方法:“每個人、每個動物乃至世間萬物都有其自身特定的、自然的方式方法。我們都應該服從這個方式?!保?]
(一)生命與自然
老子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自然”的范疇,并闡明了“道”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在老子看來,“自然”不僅是人的生命之源,而且是人的價值之源,因此應“道法自然”。老子哲學的核心是“道”,而老子又提出“道法自然”的命題,將“自然”置于“道”的效法對象之上,可見老子對于“自然”的推崇。老子的“自然”概念與西方文化有很大不同。按照西方傳統哲學的理解,自然是指人之外的與人相對而存在的自然界,是一種獨立于人的純粹的無生命價值的客體事物與客觀環境。但在老子那里,“自然”的內涵更廣更深刻。老子的“自然”所表征的不僅僅是西方文化人類中心主義意義上與人類社會相對應的自然界,而且還意味著整個宇宙萬物生命、人文自然及人與社會的本真狀態與合理生存狀態,體現著人類主體的人文關懷和道德境界?!暗兰业摹匀弧谥赶颉臁c‘地’客觀世界的同時,更指向了主體,呈現出主體對他人、對社會、對物質世界的一種態度和一種境界,屬于倫理、認識論及審美的綜合判斷,表現為一種‘關系’的‘集合’。”[3]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老子認為二者并不是人之主體“為自然界立法”的宰制“自然”的外在關系,“自然”是最高的道,有其自身存在的獨立價值和發展規律。“自然”的法則和本質特征就是“無為”,“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道德經·第二十九章》)人不僅不能夠把“自然”視為僵死的物理世界,視為被人類所征服的外在之物,反而應當關愛、道順,尊重“自然”及其規律。正如林頓所講:“在大自然面前,在莊嚴肅穆的自然力面前,人確乎是微不足道的;明智的做法就是謀求了解自然力,避免擾亂自然?!保?]
除此之外,人類社會也應當效法“自然”、遵循自然規律,實行“無為而治”,也就是說自然法則應當成為內化于人與社會之中并成為其根本的生命法則:“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保ā兜赖陆洝さ诙隆罚┰诶献涌磥恚耸悄康男缘拇嬖?,但人類不能將自己的目的與“自然”的目的相對立、強加于它。對自然生命本真的妄加干涉與合理生存狀態的無端宰制即為反“自然”。只有當二者的目的性和規律性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是實現了真正的統一,即“法自然”。那么如何做到使人類自己的目的性和規律性合于“自然”?《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中說:“自知者明”。何謂“明”?《道德經·第五十五章》又說:“知常曰明”。認識自身的同時認識常道,就做到了“明”,就是返回“自然”,與“自然”合一的前提。這就是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張的精髓。
因而,老子之“道”與“自然”關系的最高境界,其實就是保持宇宙萬物的生生不息的自然本性、人與社會的“赤子”狀態,以及相互之間的相輔相成,使之能夠自然而然地“自然”天成與和諧共生。在2500多年前老子生活的時代,人與自然的關系肯定不如當今時代這樣緊張沖突,但老子作為中國古代的先哲圣賢,卻敏銳地意識到了人與自然關系疏離所帶來的危害,并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不愧為“軸心時代”中國文化智慧的巔峰之舉。而與老子的這種觀點完全相反的西方人類中心主義則把自然界看成是沒有生命意義、只是由人主宰和改造的客體,受人的合目的性的決定和支配。正是受這種思想觀念的影響,當今環境問題、生態問題、人類生存問題才越發緊張。要想人類能夠長久安康的生存,必須充分汲取和借鑒老子道家思想中關于人與自然生命的關系以及二者的和諧相處之道。
莊子繼承并發展了老子“道”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的基本主張,并在中國哲學史上最早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題。莊子“天人合一”理念的邏輯前提是萬物平等。其代表作《齊物論》的中心思想就是萬物“齊一”,即萬物平等。《齊物論》雖然只是《莊子》中的一篇,但其“齊物”的觀點卻貫穿全書?!扒f子從‘萬物一府,死生同狀’(《莊子·天地》)、‘道通為一’(《莊子·齊物論》)的認識出發,主張萬物平等、物論平等,因而否定人類的自我中心與個人的自我中心,提倡摒除成見,揚棄我執,順應自然。”[5]這種平等思想在同時期的哲學家中是很少見的。
莊子認為不能單純地從人的利益出發把自然界中的事物按照對人類有用與否來進行高低貴賤之劃分,他認為萬物的存在都是有價值的,人與自然萬物生命應該彼此尊重、和睦相處。他反對人類干預自然,認為應該與自然界融為一體。即:“夫形全精復,與天為一?!保ā肚f子·達生》)“與天為一”是莊子的理想。在《莊子·山木》中,莊子借孔子之口對這一觀點進行了闡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體逝而終矣”。莊子認為圣人要安然地順從自然,完全地將自己融合在自然之中,才叫做“人與天一”。這種“與天為一”的和諧關系的理想世界就是他的“至德之世”。《莊子·馬蹄》中講:“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系羈而游,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p>
可見,莊子所向往和期望的生活就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動物以及與宇宙自然中的其他一切事物從容自如地生活在一起,互不傷害、互相關愛、和睦相處。天地萬物都是相對的,不去傷害外物,外物自然不會傷害他,如此互不相傷,互相尊敬,才能和平往來,和睦共處,共生共榮。
(二)生命與社會
先秦諸子百家尤其是儒、道、釋都不同程度地關注了社會生命的人文關懷問題。道家,尤其是老子的生命關懷哲學,主要體現在他的關于人際關系、民族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及其治理上的一系列思想主張。其指導思想、行為原則和行為方式就是“無為”、“不爭”、“以德報怨”。如上所述,《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道”,而“道”的本質就是“無為”。老子的“無為”并非現在一般意義上的無所作為,而是其治國安民主張的大政方略,亦即“無為而治”,矛頭直指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所采取的“有為”的治國方略及其所導致的生靈涂炭、民不聊生、戰火連綿和社會動蕩。換句話說,在老子眼中,“無為”就是遵循自然和社會運行與發展的規律趨勢而因勢利導的行為,是“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正如李約瑟博士所指出的,過去大多數注釋家、翻譯家都理解錯了,“無為”的真正意義乃是“不做違反自然的活動”。“有為”則是違背事物存在的自然本性和發展規律的強行所為、妄自作為、胡亂作為,如同“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之求生之厚,是以輕死?!保ā兜赖陆洝さ谄呤逭隆罚?/p>
從某種意義上講,“無為”就是“不爭”、“以德報怨”。猶如水的品性一樣,“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蛭ú粻帲薀o尤?!保ā兜赖陆洝さ诎苏隆罚├献诱J為,做人應該像水一樣和善與柔和,在人際交往中也不應有患得患失的心態,要懂得為他人著想而不一味地與之爭利弊、分高下。因為“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敝挥袘阎安粻帯钡男膽B,才能做到淡化得失,不為蠅頭小利所動,不為瑣碎小事所擾。而對于“不爭”的依據,老子在《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中說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笨梢?,老子的“不爭”正是遵循天道,是“法自然”的結果。老子推崇以“無為”、“謙下”、“柔弱”、“不爭”、“以德報怨”的方式解決問題,在人際交往中則主張謙和低調、與人為善、減少摩擦,主旨在于緩和人際關系和社會矛盾。
“無為”、“不爭”、“以德報怨”同樣適用于民族與國家的關系。和平主義是道家永恒的思想主題,揭露戰爭的危害、反對戰爭的聲音在《道德經》中隨處可見:“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在老子看來,擅用戰爭是“天下無道”的表現,告誡統治者“兵強則滅”、“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道德經·第三十一章》)。老子從人道主義精神出發,反對戰爭尤其是非正義戰爭,認為應當“不以兵強天下”、“不武”、“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币簿褪钦f,國家為了防御可以組建軍隊,但卻不應當隨意使用。同時,即使是正義戰爭并獲得勝利,也應當做到“勝而不美”、“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斌w現了老子對人類生命價值的珍視和人文關懷的大愛主義精神。
愛好和平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不管是儒家的“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天下大同”,道家的“無為”、“不爭”、“不以兵強天下”、“勝而不美”,還是兵家的“好戰必亡”、“不戰而屈人之兵”等,都是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反對戰爭的思想主張和精神彰顯。“和平主義”早已成為中華文明的精神基因并延綿不絕,這其實也是中華文明雖歷經磨難但依然薪火相傳的重要原因。明朝初期著名的“鄭和下西洋”、新中國五十年代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鄧小平時代的“和平發展”、胡錦濤時代的“和諧世界”,以及習近平時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無一不是這種“和平主義”傳統的時代傳承和弘揚??梢钥隙ǖ卣f,“和為貴”是中國傳統文化愛好和平的文化基因,也是當代中國和平發展戰略、和平崛起道路模式的重要思想根源。
(三)生命與精神
當今中國社會迅猛發展,伴隨著西方“物質主義”、“消費主義”的甚囂塵上,財富人生成為許多人衡量人生價值的主要標準,物質與精神的悖論越發凸顯。現代人在追求物質文明發達的同時,卻造成了人的內在精神田園的荒蕪,內心失去了寧靜與祥和,普遍出現了精神緊張、焦慮、抑郁等“亞健康”的心理問題,靈與肉、身與心的對立緊張加劇。而在統一人的自然生命(肉體)與精神生命、努力保持個體身心的和諧方面,先秦道家思想中擁有極具現實指導意義的生命關懷思想,值得借鑒。
老子認為,“道”是生命關懷的核心。人的生命存在自然(外在)生命和精神(內在)生命兩種屬性。自然生命是精神生命的基礎和依托,因而“貴己重生”是生命的法則,但實現身心超越、追求精神生命的永恒才是老子道家內在生命關懷的終極目標。陳鼓應先生認為老子之“道”是一種理論設定,而這種設定的“道”是人內在生命的呼聲,是符合人的內在生命需求和愿望開展出來的一種理論。徐復觀先生更為深刻地指出:“老學的動機與目的,并不在于宇宙論的建立,而依然是由人生的要求,逐步向上推求,推求到作為宇宙根源的處所,以作為人生安頓之地。因此,道家的宇宙論,可以說是他的人生哲學的副產物。他不僅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來發現人的根源,并且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來決定人生與自己根源相應的生活態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點”[6]。
那么,如何達到這種身心的超越呢?老子的答案是“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道德經·第十九章》)老子認為,人的物質欲望與身心健康成反比,所以人應當盡量減少對物質欲望的追求,以“道”制欲,克制名與利的各種誘惑,不被外物所影響,不被私欲所誘惑,從而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提高精神生命的質量和境界,達到身心的和諧?!袄献诱J為,人們要想獲得身心和諧寧靜的狀態,應該盡量保持單純質樸,減少各種妄念和欲望,過一種清凈恬淡、純真自然的生活?!保?]
至于如何減少私欲與妄念、獲得心態的健康,在老子看來,就要懂得知足。概括地講就是“知足常樂”。在《道德經》中有很多論述“知足”觀點的語句:“知足者富”、“故知足不辱,知足不殆,可以長久”、“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边@里老子所謂的知足當然是指對物質欲望的適可而止,也就是寡欲。在老子眼中,只有懂得對物質欲望知足的人才能獲得心靈上的富足與精神上的平靜,才不會遭受屈辱,不會招來危險,這樣才可以長生久安。相反,不知足就會招來禍端,欲望膨脹就會引發災難性的后果。
與老子關于人類身心和諧的觀點一脈相承,關注人的精神生活、對精神自由的向往與追求同樣也是莊子思想的核心。對于如何實現精神自由,是莊子研究和闡述的重點,在《莊子》全書都有體現,集中表述在《逍遙游》篇。何謂“逍遙”?莊子認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簡言之,“逍遙”就是掌握自然規律,順從天地本性,擺脫人世間一切物質的桎梏和束縛,暢游于無窮的精神世界。在名譽、富貴面前始終做到以一顆平常心對待,清虛自守、恬淡寡欲,不要讓心受物累。要讓生命和心靈在淡泊、寧靜、和諧的“天人合一”的環境中得到自由的放飛與滋養,由此實現精神上的自由,進而達到身與心相和諧。
而“心齋”和“守神”等主張則是莊子追求精神逍遙自由的具體方法和主要途徑。對莊子而言,“心齋”就是認為不止要用耳朵去聽,更要用心、用氣去感受,消解自“我”的感受,融入“自然”,不為虛名而動心,進入到空明的虛境,達到心、氣、神的合一?!叭粢恢?,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保ā肚f子·人間世》)“守神”也叫“養神”,就是內心純粹而沒有雜念,寧靜而處變不驚,恬淡無為,活動都順應自然的規律,這就是養神之道?!凹兇舛浑s,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保ā肚f子·刻意》)
概言之,“莊子認為,一個人只有破除功、名、利、祿、權、勢、尊、位的束縛,在利益面前‘無己’,在事業面前‘無功’,在榮譽面前‘無名’,才可能‘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莊子·逍遙游》),走上自由之路。”[5]
毋庸諱言,西方近現代文化在工業文明和現代化過程中曾經起到過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隨著資本主義的不斷發酵,西方文明基因中固有的許多痼疾也隨之擴散開來,尤其表現在以人與自然、人與人(社會、民族、國家)、人與己的三大關系問題的認識和處理上。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西方文化盛行人類中心主義、科學主義、征服主義。人類中心主義賦予人類以控制、掠奪自然界的無上權力,而否定了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生存權利。人可以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任意掠奪、宰制、征服或滅絕任何自然存在物,本質上,這其實是全球化以來生態破壞、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的主要思想根源。而科學主義則從另一個層面上加劇了這種現代文明的危機。時至今日,迷信科學、科學萬能、科技至上的思潮仍然彌漫于西方乃至世界各地,實踐證明,這是一條不可持續發展的不歸路。正如世界自然基金會總干事詹姆斯·李普指出:人類的消費方式和需求已經遠遠超出了地球的可承受力。這是一種不可持續的消費方式,我們不能再繼續這樣的消耗了。湯因比把近現代西方文明定義為以損害落后和浪費不可替代性的自然資源為代價的不可持續的文明。因而,要保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探尋一條人類與地球資源可持續、和諧發展的生存之道,必須首先糾偏西方文化中的人類中心主義、科學主義、征服主義,構建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共生共榮的深層生態倫理關系。而先秦老莊道家關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萬物“齊一”等生態倫理思想對于當今世界提倡人類尊重自然生命、主張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倫理和科學發展、適度消費的生態倫理皆具有極大的現代啟示。
在人與人、人與社會、民族國家關系上,西方文化推行極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民族主義、殖民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霸權主義等。
首先,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人際關系的認識和處理上,西方文化通過“性私論”、“經濟人假設”、“原子人”、“唯利是圖”、“他人就是地獄”式的資本逐利本性解構了人際關系,必然會造成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疏離緊張、冷漠和自私。對此,馬克思曾經有過我們耳熟能詳的極其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貝爾更是直言不諱:“后現代主義文化不像宗教那樣設法去馴服邪惡,反而開始接受邪惡,探索邪惡,從中取樂,還把它正確地看做是某種創造性的源泉。”[8]其次,在民族國家關系上,西方文化竭力推行民族主義、殖民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霸權主義,這是引發近現代民族國家關系緊張、殖民奴役與掠奪、世界大戰的主要理論基礎。即使是當今世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仍然沒有擺脫這種零和博弈、贏家通吃、叢林原則的思維模式,以所謂“全球民主化”、“人權高于主權”為借口推行“顏色革命”、干涉別國內政、乃至直接發動戰爭,這其實是當今世界強權政治、地區動蕩、恐怖主義泛濫的主要根源。而先秦道家關于如何認識和處理人際關系和民族國家關系上主張“和平慈愛、以德報怨,無為而治,反對暴力、戰爭、霸政,倡導以謙和、自由平等、合作與協商的方式處理社會與國家關系”[9],對于消解西方文化中的叢林原則和霸權主義仍然具有極大的現代價值。
在人與己(物質和精神、靈魂和肉體)的關系上,西方文化重物質輕精神,崇尚縱欲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消費主義。
針對歐洲中世紀的宗教禁欲主義和專制主義,自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以來,西方文化通過高揚人的價值和提倡科學理性,引領人類文明發生了突破性的飛躍,推動了人的解放、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和發展,為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和理念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前提和基礎。然則由于過度張揚“工具理性”,忽視乃至缺失了對“價值理性”的尊崇,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逐漸演變成了唯我主義、物質主義、消費主義?,F代人因為失去了靈魂與心靈的依托,成為只顧賺錢的行尸走肉,只顧消費的高級動物,資本也成為控制和奴役人類的揮之不去而又無可奈何的夢魘。這是現代人道德淪喪、信仰危機和精神困頓的主要根源。先秦老莊道家所倡導的少思寡欲、以道制欲、知足常樂、無己等思想主張,對于抑制和克服西方文化中的拜金主義、消費主義思潮的泛濫,無疑具有極大的借鑒作用和現代意義。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實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發表了一系列精辟的論述,認為要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許多突出難題,必須汲取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中國傳統道家,尤其是先秦道家思想中包含的大量人文關懷思想對于改善當今社會中人類的交往方式、生存環境和身心狀態都大有助益,我們應當取其精華,實現人類個體的自由發展以及社會、世界整體的和諧共生與合作共贏。
[1]唐鏡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J].求索,2011:135.
[2]羅素著,秦悅譯.中國問題[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148.
[3]張曉光著.道家“自然”概念的意義及對當代生態文明的啟示[J].長白學刊,2011(06).
[4]拉爾夫·林頓著,何道寬譯.文化樹——世界文化簡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294.
[5]孫通海譯注.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7(3).
[6]徐復觀著.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M].上海:三聯書店,2001:287-288.
[7]楊文霞著.中國傳統“和”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5).
[8]丹尼爾·貝爾著.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上海:三聯書店,1989:29.
[9]趙金科,林美卿著.王道與霸道——中西文化的歷史分野與現實考量[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111.
杜喆(1990—),女,山東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趙金科(1963—),男,山東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中西文化比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等。
B223
A
1007-9106(2016)08-0140-06
*本文為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山東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創新研究”(12CSHJ05)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