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賀翠梅
以反思性實踐教研促進幼師專業成長
文 賀翠梅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把幼兒身心全面發展和個性、潛能開發作為核心。然而,沒有教師的協助及其積極參與,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離開了教師的發展,幼兒的發展只能成為一句空話。因此,教師要把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轉變成為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研究和反思。反思性教學已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反思 教研 實踐
反思是理論與實踐的對話,是智慧與直覺的交融。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邊實踐、邊反思,反思的過程中會發現許多問題,正是在發現、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同時,教師實現了自我成長。教師如果在有經驗的同時能堅持自覺的反思,那么他的發展就不是一種短期的或階段性的,而是一種可終身持續的發展過程。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高度,對后繼行為產生影響。
沒有對反思重要性和有效性的認識,教師便不可能付諸于行動。因此,幼兒園提出了“兩個允許,三個一點”,即允許失敗,不允許不嘗試;允許小進步,不允許原地踏步。“三個一點”即每天實踐一點,每天反思一點,每天進步一點。我們將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聚焦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聚焦在對課堂教學行為的反思上,通過“在實踐中嘗試,在反思中研究”的反思型研討活動,把實踐與反思緊密聯系起來。
課程改革是一股無法拒絕的大潮,如何爭取在這股大潮中成為弄潮兒?這時所有的幼師都感受到了學習和研究的重要性。
(一)認識學習的意義
教師,是文化的傳播者,在幼兒面前,擁有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成為一條永遠活潑、奔流向前的溪流,才具備了與時俱進的品質、學識和魅力,才能有效地蔭育和滋養渴望成長的幼苗。
(二)精選學習內容
“向書本學習,博覽群書,一本好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無限廣闊的海洋”。幼師之間掀起了讀好書的熱潮。讀什么書?我們通過以下途徑為教師精選學習內容。
1.園內推薦
幼兒園為教師列出了推薦書目,例如:《給教師的100條建議》《發現孩子》《孩子的一百種語言》……并通過多方途徑訂閱、購買書籍,方便幼師閱讀。
2.幼師交流
學習的途徑是多元化的,學習的內容是廣泛的。因此,我們不局限幼師只閱讀教育理論書刊,鼓勵幼師之間互相交流各自喜歡的文章,如論文、隨筆、教育散記等等。
3.個人自選
每位幼師都有自己的興趣喜好,因此,我們鼓勵幼師根據自身的特點及需求去選擇學習的內容。
在教研活動中進行反思性實踐,除了有十分清醒的認識和足夠的熱情外,還必須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實施策略作為保障。
(一)充分發揮教研組機制優勢
教研組機制優勢的有效發揮是在教研活動中強化反思性實踐的基礎。教研組應幫助教師明白教師專業化對每位教師的重要性,應通過多種途徑來促使教師經常性地從自主的角度來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逐步把對自己教育實踐的質疑和探討作為專業進一步發展的基礎,能在實踐中對教育教學理論進行質疑和檢驗的意向,愿意接受其他教師或研究人員來觀察他的教學實踐,并就此進行坦率而真誠的討論,從而促使教師把教研活動看作是有效促進自己專業成長、實現價值目標的載體。一旦形成了這樣的共識,則在教研活動中強化反思性實踐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開展系列化的教研活動
系列化的教研活動往往具有全程性、系統性、相對延時性等特點,為開展反思性實踐提供了較為寬松的活動余地,有利于對問題解決的過程和方式作更為深入的探討。深入有效的反思需要一個充分展開的過程,反思性實踐只有植根于這樣的系列化的教研活動機制中,才能真正體現出它的價值。我園的主題活動的開展,都是一個活動的系列化,如果僅是實踐到反思過程,那就不可能獲得好的效果,必須要經過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三實踐——三反思這一過程,這個活動才得以成熟。
(三)拓展教研活動的時空范圍
拓展教研活動的時空范圍有利于反思性實踐的優化。無論是教師個體還是教研組群體,都應該做到善于跳出圈外去主動觀察和思考別人是如何實踐的。就教研活動的形式而言,除了堅持以校內為主要的研討場所之外,還應該積極與校外同仁進行交流與對話,甚至可以在網絡上與更大范圍內的同行或專家進行廣泛真誠的交流與探討。這使反思性實踐活動得到更大程度的優化,使之更具合理性和有效性,從而也更具有生命力。總之,成長的路鋪在每個人腳下,只有勤于反思,樂于合作,勇于超越的人才能嘗到成功的喜悅!
(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五汛鎮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