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華平
從“三自理念”到“三自課堂”
■諸華平
為推動學校教育向優質均衡特色發展,丹陽市實驗學校進行了從“三自理念”到“三自課堂”的改革探索。在“三自理念”的引領下,學校重點在教學改革方面進行了探索嘗試,逐步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三自課堂”。
三自理念三自課堂教學改革
如何以改革為動力來推動學校教育向優質均衡特色發展?簡而言之,就是要學會通過理論創新、思維創新、實踐創新來促進學校教育改革向縱深推進。沿著這樣的思維邏輯,我們進行了從“三自理念”到“三自課堂”的改革探索。
“三自”指的是“自然、自主、自在”。
“自然”蘊含了兩層含義:自然是萬事萬物的本源;世間萬事萬物都是有規律的存在。教育也是一種有規律的存在,教育之道就在于要從教育的本源出發。我們倡導“自然”,就是強調教育要合乎規律、合乎趨勢、合乎規范。
把自主和學習、管理、活動等聯系起來的“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活動”體現著“主體”所具有的“能動”品質,“自主性”是學習、管理、活動的本質屬性。我們倡導“自主”,就是強調教育要尊重人的主體性、發揮人的能動性、激發人的創造性。
所謂的“自在”就是個體生命對自身身心主觀的積極的感受。我們倡導“自主”,就是強調教育要有積極向上的主流發展氛圍、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氛圍、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氛圍。
用“三自理念”引領學校發展,就是要把科學的人本的和諧的教育發展觀運用到學校全方位的改革實踐中去,形成“三自德育”“三自課堂”“三自管理”“三自課程”“三自隊伍”等支撐體系,從而打造出“三自教育”的特色品牌。
把“三自理念”運用到教學領域,促進學校的教學改革,目標和重點就是要打造“三自課堂”教學特色。圍繞這一目標,我們進行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探索:
1.深刻理解課堂教學改革的本質,強化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
從新課程改革的三維目標來看,課堂的效能應明確體現為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服務。因此,我們把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明確為四個具體的價值判斷:
價值判斷一:知識接受得好不好?知識的接受主要是通過學生的充分認知實現的。學生是否充分認知,可從三個方面進行觀察和評價:(1)學生接受知識的效率:效率基于學情,教師的教學設計是否切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認知規律?(2)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能力基于方法,學生在習得知識的過程中是否習得了獲取知識的方法?(3)學生接受知識的含量:含量基于數量和質量,學生所獲取的知識的數量和質量取決于知識結構是否優化組合、有機系統。
價值判斷二:能力培養得好不好?能力培養主要是通過學生的充分自主實現的。學生是否充分自主,可從三個層次進行觀察和評價:第一層次: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第二層次: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第三層次: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自主能力綜合表現在學生對課堂學習的問題分析能力、知識建構能力、遷移轉化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等。只有在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鞏固學生的自主習慣的基礎上,對這些學習能力進行綜合滲透,學生真正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才能逐步、有效地形成。
價值判斷三:情感熏陶得好不好?情感熏陶主要通過學生的充分體驗實現。學生是否充分體驗,可從多個維度進行觀察和評價:(1)情境體驗。情境的創設是否切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是否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學生學習的興趣、動機、欲望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激發?(2)活動體驗。在學習過程中,有沒有適當安排必要的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競賽等活動環節?在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性、師生的互動性、生生的互動性體現得是否充分?(3)探究體驗。在學習過程中,有沒有適度體現認知困難、認知矛盾、認知沖突、認知遷移?面對認知困難、認知矛盾、認知沖突、認知遷移,學生學習的意志品質、思維品質、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得到了怎樣的呈現?
價值判斷四:“知情意行”融合得好不好?“知情意行”的融合是課堂教學的綜合價值取向,知是基礎,情意是動力,行是關鍵,從整體上觀察和評價課堂,可立足三個內在聯系:(1)知情關系。學習的過程中有沒有注重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雙向促進作用,體現“知情相生”?(2)情意關系。學習的過程中有沒有注重學生的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提升,體現“情意相融”?(3)知行關系。學習的過程中有沒有注重學生的學習向“學以致用”進行有效轉化,體現“知行一體”?
2.立足“三自理念”,構建“三自課堂”的共性操作范式。
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是要把科學的理念轉化為共同的實踐行動。經過自身的積極探索和專家的指導,我們把“三自課堂”的操作范式初步界定為:問題串導學、伙伴式助學和表現性展學。
(1)問題串導學(體現自然):“問題串導學”是指圍繞學習目標,以“知識元”為基點,以“問題鏈接”為紐帶,以“問題組合”為特點,以“建構體系”為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系統學習”的教學方式。其核心是通過有意義的建構,把一個個“簡單學習”組合,轉換為有機的“系統學習”。問題串導學具體表現在:
①教學內容問題化:在研究教材、研究課程標準、研究學生的基礎上,把教學內容即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轉化為一個個問題,把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轉化為發展思維的過程,摒棄傳統的灌輸、死記硬背等低效方式。
②問題呈現情境化:精心設計問題的情境,使問題的產生源于生產實踐、生活實踐、社會現象、歷史現象等素材,使素材的呈現和直觀的教學手段有機結合起來,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③問題結構網絡化:把握教材的知識體系,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在橫向上,注重問題之間的有機聯系;在縱向上,注重問題的逐層遞進;在整體上,注重問題的整體建構。這樣,不僅能夠引導學生掌握系統的知識,而且能夠引導學生掌握系統的學習方法。
④問題拓展人文化:在注重知識性問題的基礎上,注重教育性問題的滲透,促進課堂教學由知識課堂向文化課堂轉變。
⑤問題解決自主化:解決問題的過程注重學生的自主體驗、自主探究,注重學生的合作交流、生生互動,切實落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2)伙伴式助學(體現自主):伙伴式助學是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具體化。目前,我們在課堂中積極探索“三人小組合作學習”。三人小組,是課桌一排三人為一個學習小組,一般中間是優等生,左右是中等生和學困生。伙伴式助學具體表現在:
①合作的合理化:注意合作的次數與時間。一節課不宜頻繁使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習方式轉換過多,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小組合作的次數以教學內容的必要性為依據,一般2—3次即可。每次合作學習的時間,以時間相對充裕、教師發現小組基本完成為標準,教師隨機決定時長。
②合作的過程化:注意合作的流程與工具。小組合作學習以“先學后教、互助展學”為原則,一般遵循“組員自學——組內助學——組間展學”的流程。在合作學習流程中,合作學習的工具是關鍵,一般借助“先學單”、PPT等工具。
③合作的具體化:注意合作的內容與方法。三人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分為知識性掌握的合作、技能性運用的合作和問題性討論的合作三個方面,在具體的學科中有更為明確的內容,不同的內容也有相應的具體方法。
(3)表現性展學(體現自在):表現性展學是指圍繞著學習內容學生積極參與:介紹自己的生活經驗,表達自己或小組的觀點、困惑;展示本小組的研究成果;發布本組的新發現等。表現性展學具體表現在:
①參與實質的思維化:不僅僅是表面上的行為的參與,而是實實在在的思維上的參與,具有思維的深度與廣度。
②參與過程的主體化:學生的參與應當是普遍的,要讓課堂學習面向全體學生;學生的參與應當是主動的,要讓參與成為學生的自我需要。
③參與方式的多樣化:可以是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可以是學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可以是學生的“我的新發現發布會”;也可以是學生聯系生活提出的質疑等。
3.借助“名教師工作室”攻堅克難,構建“三自課堂”的學科變式。
改變教師的教學慣性思維和定勢教學方式是非常艱難的,我們組建校級“名教師工作室”,充分發揮名教師對成員、名教師工作室團隊對整個學科的影響和帶動作用,促進改革走向深入。目前,我們已初步構建了一系列的學科變式:
(1)生物學科的操作范式:
我校生物學科的課題《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有效自主探究策略研究》是江蘇省中小學實驗教學研究重點課題。根據實驗的類型,可分為三種策略:
①“猜想——探究”策略(直觀實驗)
該策略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研究:鋪墊→猜想→探究→結論。
②“建構——探究”策略(模擬實驗)
該策略主要適用于一些抽象的生物學現象、原理,可通過模擬實驗的方法進行探究。其流程為:聚焦生活,創設情境→模型建構,自主探究→分析統計,得出結論。
③“游戲——探究”策略(虛擬實驗)
該策略適用于一些持續時間太長,學生無法親自探究來完成的實驗。如“保護色的形成”等,這時,用特制的電腦軟件來進行虛擬實驗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其操作過程為:再現情境,提出問題→虛擬實驗,自主探究→數據匯總,發現規律。
(2)英語學科的操作范式:
①聽說課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六步法”聽說課):情境導入→詞匯學習→高效操練→聽說訓練→拓展延伸→歸納總結。
②初中英語寫作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八步法”寫作課):審題→議題→起草→自查修改→征集意見再修改→審閱把關→成果展示→反饋講評。
(3)數學學科的操作范式:
“‘三自理念’下四環節”法:自學→質疑→展示→反饋。
(4)信息技術學科操作范式:
“‘三自’任務驅動”法:呈現任務→分析任務→完成任務。
(作者為江蘇省丹陽市實驗學校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