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記者 金琳
?
大數據產業:下一個獨角獸
文‖《上海國資》記者 金琳
數據驅動的價值,也就是所謂的數據經濟,總量將遠遠高于大數據技術產業本身的產值
4月1日,上海數據交易中心、上海市大數據產業基地、上海大數據聯盟同時成立,表明了上海堅定布局大數據產業的決心。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副主任邵志清向《上海國資》表示,上海積極謀劃大數據“交易機構+創新基地+產業基金+發展聯盟+研究中心”五位一體全產業鏈布局,力爭打造國家數據科學中心、亞太數據交換中心和全球“數據經濟”中心,形成集數據貿易、應用服務、先進產業為一體的大數據戰略高地。
“消費互聯網經過20年的高速發展已經進入平穩發展期,大數據有望成為下一個具有變革意義和爆發增長力的行業?!鄙虾J薪浶盼髷祿幭嚓P人士告訴記者。
研究資料顯示,2011-2015年全球大數據產業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30%,其中中國市場增速高達50%。預計2016至2020年,中國大數據產業仍將保持30%以上的年均復合增長率,是同期IT市場年均復合增長率的兩倍。未來5-10年當是大數據產業發展的最佳時間窗口。
所謂“大數據”(big data),指的是一個體量特別大、數據類別特別大的數據集。這些海量數據無法用傳統數據庫工具,對其內容進行抓取、管理和處理,需要新的處理模式。
“作為互聯網技術之后的又一項顛覆性信息技術,大數據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下一個獨角獸很有可能出自大數據行業。”
大數據產業鏈大致可分為上游大數據資源、中游大數據儲存與分析以及下游大數據應用三個環節。其中,數據資源是大數據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目前主要掌握在政府部門、國有企業以及BAT等大型互聯網公司手中;數據加工、處理和流通是大數據發展的基礎,也是IT功能型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大數據應用則是實現數據價值的終點和驅動力。
據上海市經信委介紹,當前,大數據發展仍處于萌芽時期,由于大數據具有較強的輻射帶動效應,很難用大數據技術和應用服務營收來衡量大數據的總體價值,“數據驅動的價值,也就是所謂的數據經濟,總量將遠遠高于大數據技術產業本身的產值”。
上海市經信委表示,上海的大數據產業發展具有較好的基礎條件。
一是數據資源豐富。上海市法人庫、實有人口庫和空間地理庫等三大基礎數據庫的數據資源積累豐富。同時擁有世界最大的醫聯數據共享系統、4800萬張交通卡和每天30GB交通流量數據、亞洲第二的證券交易額,以及世界第一的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等。二是科研實力雄厚,大約有10余所高校已開展大數據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建立了一批面向產業的聯合實驗室和技術研發中心。三是產業發展初具規模。據介紹,上海大數據企業數量僅次于北京,“50%的大數據企業在北京,上海大數據企業約占全國30%,有近200家”。
不過,數據資源利用不充分,歷史數據閑置,以及技術儲備不夠,數據產業盈利模式和服務方式等尚不明晰是上海大數據產業的瓶頸所在。
據了解,上海目前正抓緊起草《上海市大數據發展實施》并將于近期發布,根據政策,預計上海將在2020年,基本形成數據觀念意識強、數據采集匯聚能力大、共享開放程度高、分析挖掘應用廣的大數據發展格局,數據驅動的產業經濟總量達到千億級別,建成3-5個大數據產業基地,培育和引進50家以上大數據龍頭企業。
顯然,上海力圖突破發展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