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記者 王錚
?
上海國際集團“雙輪運轉”
文‖《上海國資》記者 王錚
資本運營和投資管理是其作為國資運營平臺的主要業務
上海國際集團的戰略轉型干凈利落。
自2014年3月全新定位為國資運營平臺,兩年來無論其資產處置抑或投資運營均目的清晰,手法亦簡潔,讓市場稱贊。
比如其在定位三個月后,即向上實集團以現金交易方式整體出讓6家類金融和房地產公司股權。
緊接著,2015年7月,其實質性啟動國有資本運營。將持有的錦江航運近48%的股權作價11.77億元轉讓給上港集團。當年8月,上海國際集團公開表示,已剝離14家子公司,主要子公司余下兩家,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和上海國際集團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我們每一次資本運作,無論是縱向整合還是跨界重組均采取市場化手段,評估、公開掛牌、尋找買家、談判、作價出售。”上海國際集團副總裁傅帆介紹。
在一連串的退出轉讓之后,2016 年3月10日,其首次大規模增持旗下上市公司。當日,浦發銀行公告,其向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及其間接持股的全資子公司上海國鑫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以現金方式認購,不超過人民幣148.30億元,全部用于補充核心一級資本。
今年4月中旬,上海國際集團再次從二級市場增持旗下上市公司國泰君安。在此前一個月,3月3日,國泰君安公告,該公司控股股東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將去年9月公布的增持計劃延長半年,由原有的6個月延長至12個月。并累計增持股份比例明確為不低于0.5%。
“增持這兩家上市公司出于幾重目的,一是響應監管機構穩定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顯示大股東信心和決心;二是為兩家公司進一步發展充實資本,尤其浦發銀行因為業務快速發展受到一級核心資本約束,迫切需要補充資本金,我們做出支持的實質性舉動。另外是出于商業利益考量,增持國泰君安和浦發銀行將給大股東帶來很好的投資回報,很有價值。”傅帆在接受《上海國資》專訪時表示。
目前,資本運營和投資管理已是上海國際集團作為國資運營平臺的主要業務,形成“雙輪驅動”的資本運作格局。
在定位國資運營平臺后,上海國際集團業務多集中于兩類,“改革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將存量資產開放式、市場化重組,第二步是實現戰略轉型,真正成為國資運營公司和專業化的國資運營平臺”。傅帆介紹。
在存量資產整合領域,上海國際集團均是大手筆操盤。
實際上,其在此次增持浦發銀行之前,上海國際集團大多以退出為主。可圈可點的案例是,將上海信托股權注入浦發銀行,將所持上海證券控股權股權出讓給國泰君安。
2 0 1 4年7月,上海國際集團以35.71億元的價格向國泰君安轉讓上海證券51%的股權;同時浦發銀行公告稱已與上海國際集團等機構簽署受讓上海國際信托控股權備忘錄,其將以定增換股方式收購上海信托97.33%股權。
“將上海信托注入浦發銀行,目的是讓浦發銀行擴大經營范圍,拓展產業鏈,從而提高競爭力,同時也使上海信托得到商業銀行的支持,抗風險能力大幅度提高,發展空間會變大。”傅帆介紹。
將上海證券股權出讓給國泰君安,主要目的是為幫助其擺脫證監會對券商大股東“一參一控”的約束,以此讓國泰君安順利上市。
另外,“上海證券以經紀業務見長,覆蓋區域在經紀發達的長三角地區,合并后,國泰君安的經紀業務實力將得到很大提升,有利于其做強做大。”傅帆表示。
國泰君安當年以35.71億元的價格獲得了上海證券51%的股權,此收購價格被市場普遍認為是大股東讓利于國泰君安。
同年,上海國際集團又將旗下所持安信農保全部股份轉讓給太平洋保險。安信農保是非上市公司,上海國際采取的方式是公開掛牌轉讓。
當年年底,其再將旗下6家類金融企業和房地產企業以61億元價格出售給上實集團。
此次交易,一舉改變國企之間傳統的行政劃撥股權方式,亦讓市場見證其果斷手段。
2015年9月,上海國際集團再次將所持愛建集團股份通過公開征集受讓方方式出讓于民營企業均瑤集團。這是上海國際集團首次向民營企業出售金融股份。市場反響熱烈。
“上海國際集團多年前在接手愛建集團之后,為其注入了大量資產和現金,經過幾年運作,愛建集團元氣已經恢復,又趕上了信托業快速發展的浪潮,近幾年業績大幅提升,再加上因為愛建集團很早就是中國三大民營金融機構之一,我們希望仍將其讓民營機構經營,恢復其本源并提升其市場反應能力。”傅帆介紹。
均瑤集團亦是上海國際集團通過公開市場征集。
“一系列操作均采取市場化公開手段,每一筆業務均通過掛牌交易,資產價格均是雙方談判產生,出售對象雖然大多是國企,但都是在市場主動尋找,并且資產全部是現金出讓。”傅帆表示。
經過業務縱橫歸并和出售,上海國際集團旗下分散的金融資產均得以處理,讓固化的股權變成了投資收益和現金收益,“這樣我們才能投入新的產業”。
經過幾輪退出轉讓,上海國際集團持股的金融資產主要集中于浦發銀行、國泰君安等市屬核心金融機構。
“我們必須聚焦金融核心發展業務,實現國有資本進退流轉,支持新興產業投資,支撐國資平臺資本運作。”傅帆介紹。
目前上海國際集團總資產為2300億元,凈資產為1700億元。
手握現金的上海國際,其投資方向集中于哪里?
據《上海國資》了解,上海國際集團投資集中于其旗下幾家核心金融企業,另外其熱心投資各類金融交易平臺建設,最近亦出資20億元參與投資上海市集成電路產業基金,目前已簽訂股權合作備忘錄。
事實上,即便同屬增持,上海國際集團對待國泰君安和浦發銀行手法有別。浦發銀行是采用定向增發的方式募集資金,增持國泰君安,則是其直接從二級市場購買股份。
“我們增持浦發銀行的一個目的,是補充其資本金充足率,如果二級市場增持,資金不能進入資本金,必須是上市公司向股東定向增發。而且浦發銀行又是上海國際集團戰略持有的企業,因此必須通過定增手法增持。”傅帆表示。
但上海國際集團也要考慮資金的流動性。“參與定向增發,大股東股份將鎖定36個月,所以增持國泰君安時,我們采取二級市場購買的方式。”傅帆介紹。
顯然,“做少做精”是上海國際集團對旗下戰略持有金融企業運作的原則。
但發揮金融國資平臺功能,參與金融要素市場建設,仍然是上海國際集團的重點業務領域之一。其近年積極參與了多數在上海設立的金融要素市場建設,除了是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第一大股東外,近來已參與或擬參與的功能性機構有上海保險交易所等5家,涉及支付清算、交易平臺等多個領域。
“對于這些項目,集團作為投資平臺角色,不求所有,但求所在,配合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傅帆表示。
與熟悉的金融投資業務比較,上海國際集團如何對待劃轉的產業股權?
上海國際集團立足于盤活存量,實現國資收益上繳。
截止目前,劃轉至上海國際集團的企業股權是錦江航運近48%股權和上汽集團少部分股權。
錦江航運股權已于2015年10月運作完成,與此前一輪出售金融資產類似,上海國際集團堅持現金交易。
“我們是為資產主動尋找買家,加上標的優質,我們能掌握更大的主動性和話語權。”傅帆表示。
“經過權衡比較,我們認為上港集團為碼頭運營商,與航運業務聯系緊密,且其為整體上市公司,實力雄厚。加上旗下亦有海華輪船業務板塊,未來可將錦江航運與原有航運業務整合,具備了做強的優勢,因此,錦江航運和我們最終敲定上港集團為受讓方。”傅帆表示。
重組完成后,上海國際集團全額上繳國資運營專項收益。
“對于未來劃轉過來的股權,上海國際均將實行專賬管理,并全額上繳,實現國資運營平臺的價值。”傅帆介紹。
但他表示,在進行股權或資本運作時,上海國際會積極與持股企業保持密切溝通。
目前,上海國際集團證券化率達到78.59%。
上海國際集團目前實質性管理的資產管理板塊類全資子公司為兩家。其中國資經營公司是股權經營、金融企業不良資產批量收購處置和財務投資三業并舉,資產管理公司主要是商業地產、財務投資和產業基金業務。
上海國際集團對下屬公司管理模式已作大幅度調整,圍繞“管資本”重新界定職權,“賦予兩家企業獨立經營、賦予子公司董事會獨立決策責任。但超過授權范圍,需要上報集團投資管理部。集團主要掌握子公司戰略制定、預算、風控和考核。”傅帆介紹。
上海國際集團可見的變化是,其調整了組織架構。此前,上海國際集團的部門設置是按照行業設立,包括金融管理部、投資管理部等,在確立“雙輪驅動”的發展戰略以后,前臺部門包括資本運營部、投資管理部,分別配合“雙輪驅動”業務;中臺部門則包括財務管理、風險合規、戰略研究三個部門;后臺部門有人力資源部、辦公室、審計部,共8個部門。
此后進行制度建設。比如圍繞資本運營,建立了針對國有資本的審計、評估、授權、國資備案等制度。
此外,修訂并制定了投資企業的管控方案和授權方案,管控權逐漸下放到子公司,各獨立法人自行決策、自行承擔責任。根據管控方案和授權方案的規定,具體明確了哪些事項是需要上報集團股東層面決策的、哪些是需要上報董事會層面,哪些事項是需要審核,哪些事項只需要備案即可。經過逐步完善,目前對兩家子公司已基本落實了“管資本”的管控方式。
從人員來看,子公司選聘職業經理人、提拔中層干部不再需要經過集團批準,但集團黨委管理的干部人員受集團管控。
對于資本運營業務,為提高決策效率,集團特設立國有資本運營委員會,該機構為集團層面的國資運營決策機構,相關項目運營方案審議通過后,將直接上報市國資流動平臺投資決策委員會。
“未來對于國資委劃轉過來的股權,我們亦將在法人治理框架內行使權益,與被劃轉企業保持信息暢通。”傅帆表示。
他強調,對于國有股權運作,亦不會簡單復制,將針對具體企業具體情況,實行一司一策。“實體企業與金融企業在運營上因為各自特點不同,會有所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