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一心
?
當分類對待“僵尸企業”
文‖ 李一心
盡管決策層不斷強調,要加強分類指導,對不符合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和長期虧損的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實行關停并轉或重組,對持續虧損3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采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但僵尸企業的成因各異,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切忌一概而論一刀切,挫傷生產力。
數據顯示,2006年以來,全國法院受理的破產案件連續6年下降。2015年回升到3000多件。同期,通過各種渠道退出市場的企業卻持續上升,通過司法渠道破產退出的企業不足1%,大量因未依法年檢而被吊銷或非經依法清算而徑直注銷的企業退出了市場。
經濟進入新常態,增長調整到6.5%-7%區間,而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仍在不斷加快,中上游產業產能過剩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制約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阻力。近期中央密集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相關領域的改革進程有望進一步提速,行業退出通道的建立以及改革方案的制定,將有助于推動落后產能淘汰進程的順利進行,對社會平穩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僵尸企業長期虧損、無望恢復生氣,占用寶貴的信貸、土地資源和市場空間。經營失敗且無法挽救的企業猶如社會之惡性腫瘤,對其破產切除手術越猶豫拖延,向健康企業傳染的范圍就越大,不僅會將其他企業拖破產,企業財產也會消耗流失殆盡,問題更加難以解決。
實現僵尸企業出清,央行要提出對銀行單項信貸效用考核指標,定期清除不良貸款;中央政府要制定一個對地方政府資金資源扶持管理效用考核,雙管齊下,避免市場調節機制未完善,政府調節機制難執行的問題。實現僵尸企業出清,除了兼并重組,依法破產是重要途徑。要依法為實施市場化破產程序創造條件,充分發揮企業清算程序和破產程序在淘汰落后企業或落后產能方面的法律功能,依法受理、審理涉公司強制清算、破產清算案件,引導和督促市場主體有序退出,依法保護債權人的利益,依法維護市場經濟的秩序。加快破產清算案件審理,保證僵尸企業重組整合或退出市場成為“去產能”的重要抓手。
創新企業往往一開始投資較大,產品市場又處于開發期,技術路線多樣,形成主流技術路線和產品需要經過市場的長期篩選,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進行多方面的嘗試,創新發展尤其創新前期面臨較大的市場風險。
所以,對于一些因經濟下行,市場價格斷崖式下落造成企業虧損甚至嚴重虧損,資金鏈岌岌可危,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因其仍具有發展做強的基本素質,當要考慮其在國內經濟的重要性和未來貢獻度,予以支持,促使瀕臨破產倒閉風險的創新企業重整見效或兼并成功,煥發生機,保護先進生產力,推動產業發展日趨合理。
即便新興企業債務沉重,瀕臨破產,經營風險的集中爆發給企業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失,但決定企業前途的是人才技術和經營理念。
不過,要彰顯企業價值,維護繼續運營,實現企業的重整具有相當的難度,這里企業具核心競爭力是前提,戰略投資者慧眼識玉,股東與經營層自身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的扶持缺一不可。危機時期,政府給虧損的汽車公司、金融機構巨額援助,國際上不乏先例。
所以分析“僵尸企業”的成因,認識企業價值,對諸如此類符合創新環保、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困難企業,社會要足夠支持,政府也要施以援手,為放水養魚,為兼并重組、保護先進生產力給予特殊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吸引戰略投資者的眼球,聯合金融和其他產業投資,資產重新得到有效配置使用。重組運營后,資金鏈保留,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繼續發力,有利于國內低檔次產能逐步淘汰出局,減少資源和能源浪費,有利于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夯實實體經濟結構配套,推動社會生產力水平整體改善,同時意味著實質性地增加了用于清償債權人債權的債務人財產。
保護企業專利等知識產權,已成社會共識。在實務中就有與外企簽訂的《技術許可協議》不因企業破產而終止的案例。盡管該授權的專利技術評估值為零,管理人從有利于經濟發展的角度考慮,使外資另擇在中國唯一的專利授權使用人,在破產企業依法退市的同時盤活了資產性無形資源,留住了外資的投資,為地方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企業資源從存在的形態上可以分為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無形資源是企業擁有的有物質性影響的因素,存在但不能用物質量衡量。無形資源中可以用價值量表示的是資產性無形資產,如專利技術、商標等;無法用物理量衡量,也無法用價值量衡量的生產技術經驗、管理經驗、企業文化、市場影響、社會影響等構成非資產性無形資源,這些因素是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內容。非資產性無形資源是一定時期內經營活動積累產生的,在企業經營中具有使用價值,是“軟實力”,對工作效果有重大影響,而不能作為商品。
破產法律逐步從單一的債務集中清償程序發展為基于公共政策考量,進行企業拯救、風險分擔與療治經濟創痛的過程。破產重整制度實質性地提升企業所涉及的全部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企業價值拯救過程中,普遍存在著企業對管理資源的需求。傳統上認為引入有管理能力的勞動者就是引入了管理資源,事實上僅有管理者是不夠的,其管理資源寄寓在決策層、管理層與執行層的各級勞動者和制度之中,可采用企業擁有的經營管理資源與需求者進行非資產型的合作,共同分配增值。
在現有法規上,鑒于非資產性無形資源的價格無法衡量,而因管理、經營、生產技術等不同,在使用效果上會產生經濟效益的變動,只有以契約方式來分配而不能組合成一個企業來共同經營承擔風險。企業擁有的非資產無形資源可以通過合作經營而非合資經營來取得增值效果。通過合作引入非資產性無形資源,改變企業的經營效果,形成經營績效的提高。通過衡量效果來解決非價格因素的無形資源的經營收益問題,按效果變動來分配收入。其模式是把非資產性無形資源,通過約定作用于需要改進的實體資產,提高實體資產的增值效果,按照約定分配增值的幅度。
曾有一個案例,一家企業因高能耗涉污染在結構調整的大環境中被清算關閉了,該企業總經理組織了28位技術管理人員注冊了一個專門從事該行業技術管理咨詢的公司,資產投入與非資產性資源相結合,貨幣資產與管理、技術、市場等多方面因素組織起來,接收委托提供咨詢、提供管理、提供技改承包、提供工程監理,經營非資產性資源十余年,企業成為“常青樹”,業務發展到省外國外。
企業破產清算中,尤其是企業價值拯救過程中,要客觀分析僵尸企業的成因,認識、關注、重視、發揮這類非資產性資源的價值。企業價值的拯救中,股東可以為企業重整提供新價值而在重整后的企業中保留權益,非資產性無形資源可以經營團隊的形式同樣成為重整中的一個新價值的來源。
虧損企業的資產,價格上減值甚至是負數,但是使用價值并沒有改變,進行資產合作則資產所有方需要作出較大的犧牲,采用合作經營能夠避免原資產方的價值損失,發揮增值的使用價值。
作者單位:上海九威清算事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