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翠琴
?
主動質疑科學探究學以致用——初中生化學學習能力培養之我見
■吳翠琴
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應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主動質疑、調查研究,在實踐中學習,通過教與學的開放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學習,不斷提高學習能力。那么,如何在化學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習能力呢?我認為應在日常教學中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新課程特別強調問題意識的培養和形成,這不僅是因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前提,還在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過程是極具創造性的過程,它比在現成問題下尋求解決方法更需要創造性思維,因此對發展學生的創造力起著重要的作用。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要想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思考、質疑,教師應該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創設情境,讓學生想問。任何人對于學習的愿望,總是產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教師應想方設法,設置貼近學生的各種情境,巧妙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困惑”、“生疑”,進而主動質疑。如在教學“燃燒的條件”時,將一塊抹布放在酒精中浸泡后點燃,學生看到熊熊的火焰在燃燒,片刻后火焰熄滅,抹布完好無損。這個問題情境對學生有強大的吸引力,強烈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2.鼓勵肯定,讓學生樂問。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疑問,尤其是學習成績中下等學生的質疑,哪怕學生的質疑過于膚淺甚至毫無價值,教師也應該熱情地解答或指導。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類本性上最深的企圖之一是企望得到稱贊,渴望贊美是深藏于人們心中的一種基本需求。”教師對每個學生的每個問題都應認真對待,耐心解答,對問題中閃爍的哪怕一點點智慧的火花,都要及時給予肯定,讓他們從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只有這樣才能使所有的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體驗質疑的樂趣,從而讓每個學生愛問、樂問。
3.傳授方法,讓學生會問。如果學生僅僅想問、樂問,那還遠遠不夠,還要教給學生主動思考的方法,指導他們留心學習和生活中的一些細節,使他們能夠提出有質量、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踐、身邊的化學現象去主動思考,提出問題。比如學習“水的凈化”一節時,讓學生了解到水污染的嚴重,自然地引導他們提出:我們飲用的自來水是哪里來的?經過了多少凈化程序最終進入千家萬戶的?這樣的引導就能幫助學生逐步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不斷提高質疑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睂W生一旦遇到他從未見到或意想不到的化學現象,都會產生沖動,希望尋求原因,這就產生了探究的意識。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培養學生的習慣性思維,讓他們在生活實踐中發現問題時就會去思考為什么這樣,主動去探究原因,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設計合理的實驗,通過觀察、探究找出其中蘊含的科學道理。要使學生養成實驗探究的習慣,提高科學探究能力,就要注重培養學生以下三種能力:
1.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要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根據日常生活中的材料進行分析。如人在密閉的空間呆久了會頭昏眼花、精神不振,那是因為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緣故;夏天雷雨前,池塘里會出現魚兒浮頭的現象,這是因為氧氣溶解度的變化。讓學生知道這些生活常識都和我們的化學知識密切相關,這有助于學生養成留心生活細節、主動思考、客觀分析的好習慣。
2.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對生活中的現象或書本上的內容產生質疑后,就要有通過實驗來探究其原理的意識。這就需要設計具體的實驗方案,包括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用品(藥品、儀器、裝置、設備)及規格、實驗裝置圖、實驗步驟和操作方法、注意事項、實驗現象及結論記錄表,同時還需要考慮選擇適當的實驗方法,所用藥品、儀器簡單易得,實驗過程快速、安全,實驗現象明顯。要反復進行訓練,從而使學生思維更縝密、方法更科學。
3.培養學生的故障分析能力。不可能所有的實驗過程都一帆風順,有時會出現現象不明顯、數據不準確,甚至結論相反等意外情況,這就需要學生冷靜思考,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分析原因、找到問題所在,排除障礙。如在空氣中氧氣含量探究的實驗中,實驗的結果與理論值出現很大偏差,我讓學生討論分析原因,小組討論后有的說紅磷量可能太少了,有的說裝置氣密性不好,有的說集氣瓶還沒有冷……這樣的探究,既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又幫助學生提高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是新課改的基本理念。要想讓學生真正學好化學,就要讓學生意識到化學和我們的生活是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的,生活中到處充滿著化學現象或化學反應,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靈活地運用學到的化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這樣,學生的學習勁頭會更足,動力也會更大。
1.重視積累,厚積薄發。教師應當提高自身對化學實際價值的認識,增強對書本知識具體應用事例的了解。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老師可以從報刊、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搜集素材,逐步積累一些更貼近學生認知的內容。教學中更應結合教材、分析素材,啟發學生切實理解它們,為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充分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打下堅實的基礎。
2.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知識只有當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時,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如蒸饅頭時,加小蘇打,饅頭更松軟;水壺里有水垢了,放點醋,水垢就可以輕松去除;腌制咸菜的壇子用油來封口,可以隔絕空氣延長保質期……讓學生感到知識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可以用學到的化學知識來解決,這樣他們就不會感到化學抽象難懂了。
當然,影響學習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學習能力的培養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師生共同配合、不懈努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將有意的教學指導融入到學生無意的學習活動中,教師以引導為主,逐步使學生養成主動質疑、科學探究的習慣,幫助學生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學用結合,不斷提高化學學習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市月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