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喜悅
?
《怎樣搜集資料》教學設計及反思
■周喜悅
【教學目標】
1.了解采訪前的提問及提綱準備,訓練采訪能力和通過采訪搜集資料的能力;
2.通過小組討論、教師指導,在自主提問、分角色合作采訪中獲得采訪體驗,感受采訪中與人溝通交流帶來的愉悅。
【教學步驟】
(課前屏顯鳳凰鎮風景圖片)
師:大家好,我來自張家港鳳凰鎮,剛才大家看到的,就是鳳凰風景。今年,鳳凰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準備和江浙其他古鎮一起聯合申遺。不過,現在流行一句話: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這次我們“走進新沂”,也想到處走走看看。同學們,你們能給我和在座的老師介紹一下新沂的特色(景點)嗎?
(學生介紹當地景點、特色:一山一湖一古鎮)
師:原來新沂有山有水,人杰地靈,有這么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假設,新沂市政府也要加入申遺行列,想了解大家對這件事的看法。如果你是一名記者,你該怎樣行動,完成這個調查采訪任務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如何做采訪。(示題)
1.采訪之前首先得做什么?
(學生思考后交流發言)
(明確:確定采訪對象;準備采訪提綱)
2.確定采訪對象。
(屏顯)下面準備的采訪對象中,你認為哪幾個最適合?請找出來,并簡要說說理由。
當地居民本校同學游客
市環保局市旅游局……
(學生思考后交流發言)
師小結:采訪對象要根據“新沂申遺”這個最重要的信息源去篩選。
(屏顯:最接近,最想了解,最受影響,最有權威……)
3.準備采訪提綱。
師:采訪問題有三要:(屏顯)
(1)根據采訪目的和采訪對象來設問;
(2)簡單明了,讓被采訪人聽得清楚明白;
(3)有層次,提2~3個問題就夠了。
(學生討論,在之前下發的采訪提綱上擬寫采訪問題,組內交流、修改。師巡視指導)
1.請小組長分配任務。
一位學生當記者,負責采訪;一位學生當助手,負責記錄采訪過程;三位學生當不同的采訪對象,接受采訪;其他學生當評委,細心觀察并負責點評。
2.模擬采訪。
師:同學們,現在我們進行練習采訪。小記者與助手帶著問題,分別采訪其他小組中的采訪對象。助手負責記錄采訪過程。
(練習采訪5~8分鐘)
師:剛才同學們熱情高漲,完成了采訪任務,但是,更重要的一個環節,是整理采訪記錄。
(組內交流、全班展示)
不同角色的學生就剛才的采訪過程說說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也可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
師:從剛才同學們的交流中,我們還可以發現:采訪時的禮儀風度、表情動作、提問技巧等都會影響采訪的效果。
師:這節課同學們表現得非常出色,不但學會了設計采訪問題,而且積極參與了模擬采訪。當然,采訪是搜集資料的一個重要途徑。真正要做好實地采訪,還需要小記者充分掌握資料,提問有的放矢,并在采訪過程中靈活應變,和被采訪人良好溝通,才能獲到令人滿意的效果。老師相信,只要大家敢于嘗試,反復練習,一定會成為一名優秀的小記者!
【教學反思】
此次“走進新沂”教學研討活動,我執教《怎樣搜集材料》,這是人教版語文八(上)第六單元“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的內容。搜集資料是語文學習中常用的一項基本技能,也是實踐性較強的活動,教材上對此介紹得比較簡單,提到了搜集材料的途徑:圖書館、實地調查、采訪或上網;接著提供了三個專題:中秋節、三峽、電腦,作舉例說明;最后要求對搜集到的資料加以整理,寫成一篇專題小論文。這樣的學習活動,是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訓練。
綜合性學習課怎么上?這是很多教師都較為困惑的一個問題。它肯定是語文課,但內容又具有綜合性、實踐性、活動性、知識性以及技巧性。
一開始,我的教學設計是讓學生展示搜集到的資料,然后談談自己搜集資料的途徑和方法。但是這樣做,只是呈現了一個結果,而搜集資料的過程,恰恰是學生容易盲目、缺少引導的一個部分。所以,我想在課堂上通過語文學習活動,呈現學生資料搜集的一個實踐過程。
因我所在的蘇州地區使用的是蘇教版教材,備課時,我把人教版和蘇教版內容進行了比對,發現蘇教版教材中的“寫作”“口語交際”和人教版的“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有共通之處。比如,蘇教版七(下)第一單元中就有“做一回小記者”的“口語交際”活動。基于借班上課的限制,我設定了“采訪”的主題,并且將采訪的內容和學生熟悉的家鄉風物鏈接起來,從而激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模擬采訪的活動過程中獲得體驗,了解采訪的步驟,訓練采訪能力和通過采訪搜集資料的能力。
在教學設計上,我就地取材,從學生熟悉的當地景點入手,設計問題和相關聯的學習活動(采訪準備、模擬采訪、整理采訪記錄)。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不管是課堂答問、小組討論還是模擬采訪,學生都能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雖然“新沂一山一湖一古鎮申遺”這個話題是假設的,但是,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針對如何進行采訪準備、確定采訪對象、擬定采訪提綱都做了有價值的思考。尤其是模擬采訪的過程,學生根據自己的角色,興致高昂、有模有樣地進行采訪活動,獲得了初步的采訪體驗。
在上課過程中以及課后,我也意識到還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是確定采訪對象,應該讓學生討論得更充分些,根據信息源,按“最接近,最想了解,最受影響,最有權威……”的標準去比照,去確定。
二是學生整理的采訪記錄,應該通過實物投影予以呈現,然后在品評、示范中進一步明確采訪記錄的整理要求,從而對資料的整理、歸納、寫作起到指導作用。
三是最后學生談感受的環節,采訪活動中不同的角色都應涉及,但是由于時間關系,擔任“觀察員”的學生沒有來得及進行點評和交流。這是一個遺憾。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綜合性學習是跨界,也是融合。正如張家港市第八中學殷國雄老師所說:“未來的教學,必然打破學科邊界,走向融合。我們要進一步拓寬視野,尊重每個職業的專業性,讓職業的專業性和語文學科的特性更好地融合,更好地從學科課程走向著眼于學生生命的經驗課程。”對于我來說,充分認識到綜合性學習對于語文學習的意義和價值,就是此行最大的收獲。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鳳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