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永軍
?
《山市》教學設計及反思
■俞永軍
編者按
2015年9月17日至19日,由《初中生世界》編輯部、新沂市教育局聯合主辦的“江蘇省初中語文名師發展共同體”系列活動之“走進新沂”在新沂市鐘吾中學舉行。本次活動中,來自高郵市贊化學校的俞永軍老師和來自睢寧縣邱集中學的甄方園老師分別執教了文言文《山市》,來自張家港市鳳凰中學的周喜悅老師和來自新沂市阿湖中學的冷學寶老師分別執教了綜合實踐課《怎樣搜集資料》,來自東臺市安豐鎮中學的賈厚明老師執教了專題展示課《說不盡的橋》,獲得了語文專家和參會教師的高度評價。本期,我們以專題形式展現5位教師的教學設計以及教學反思,并約請專家進行深度點評,以更好地發揮名師的引領效應,促進語文教師的專業成長。
【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熟知課文內容。
2.知人論世,體悟作者情感。
【教學過程】
師:“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神奇、壯觀的海市蜃樓聽起來是奇聞,然而多數人無緣目睹。今天,就讓我們在蒲松齡的帶領下,一起走進可與海市蜃樓媲美的“山市”幻景。(板書文題、作者,同時投影出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1.教師范讀,讀出停頓和節奏;學生靜聽,圈畫疑難字詞。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1)采用默讀、放聲讀等形式。
(2)結合書下注釋或工具書,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和意思。
3.全班齊讀,整體感知。
思考:文中哪些內容描繪了山市變化的全過程?余下的內容寫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確:從開頭到“恒不一見”是第一層,說明山市難得一見;從“孫公子”到“遂不可見”是第二層,描繪山市從出現到消失的全過程;從“又聞有早行者”到最后為第三層,補充敘述,照應開頭)
1.聽錄音,依據內容勾勒山市奇景。
思考:“山市”由出現到消失可分為幾個階段?
(明確:①初生階段——從孤塔高聳到宮殿出現;②發展階段——城郭的出現;③高潮、消失階段——危樓的出現,漸如常樓、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見”)
2.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山市“變”的特點?文章是以什么為序展開描述的?
(明確:忽、無何、未幾、忽、既而、逾時、倏忽。以時間變化為序展開描述)
3.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1)偶見奇景,目擊者的心理產生了哪些變化?
(明確:見孤塔突現,跟實景相差無幾,不得不驚訝,但一想到“近中無此禪院”,又不得不疑惑;待宮殿呈現于眼前,明白為山市,然而還是很驚奇;山市稍縱即逝,感到可惜、悵惋)
(2)“山市”中,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略寫?
(明確:略寫城郭;對山市的整體布局和局部事物不做細描,而是詳寫“危樓”奇景)
師:作者為何如此安排材料?下面,就讓我們走近作者。
師:蒲松齡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家庭,連續4次參加舉人考試卻全都落榜,直到71歲才補為貢生。他生活在明清交替的歷史年代,始終沒有放棄高升的幻想。然而隨著幻想的破滅,他產生了“孤憤”之情,并將其運用到《聊齋志異》的創作中。由此不難看出,作者欣賞“山市”中的人物風姿,向往“山市”里的生活氣息,他借瞬息萬變、賞心悅目的山中蜃景表達內心的“孤憤”之情。
略。
師:“山市”變幻莫測、美妙奇特。這雖是大自然的饋贈,但又何嘗不是作者內心之訴求,心中之向往?
【教學反思】
綜觀這堂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信心不足。本次活動邀請到的專家、名師眾多,僅江蘇省特級教師就有7位,在他們面前執教公開課,壓力如山。臨上課了,我還在修改教學設計和課件。“山市”的關鍵詞是“變”,但如何以“變”貫穿整堂課,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我沒有做好。
二是耐心不夠。整堂課的主體教學部分,我分為三個環節:第一環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主要厘清文章思路;第二環節,研讀課文,品景悟情,圍繞“變”字步步追問、層層推進,讓學生在景物變化、時間變化中,感受山市“虛無縹緲、瞬息萬變”的特點,在心理及情感的變化中,體味作者的失落、悵惋之情;第三環節,走近作者,升華主旨,主要引導學生知人論世,甚至延伸到對《聊齋志異》的創作主題的了解。其中,第一個環節沒有什么問題,進行得比較順利;但第二個環節,尤其是對情感的領悟卻出了問題,因為即便我耗費了大量的時間,也未能引領學生讀透文本,結果擠兌了后面的教學時間,致使第三環節顯得浮光掠影。回頭想想,如果我當時能夠耐心一點,多給學生一點思考的空間、交流的機會,課堂效果應當大不一樣。
三是方法不多。按照預設,這堂課最大的亮點應當是朗讀,即指導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遺憾的是,原本設想的亮點竟成了不折不扣的缺點。我事先在自己班上試上過一次,提問學生:“誰能美美地讀一讀?”一位學生讀后,我感到不太“美”,于是讓全體女生齊讀,效果還是不太理想。后來,我干脆綜合采用范讀、默讀、大聲讀等形式,終于收到了不錯的效果。而本堂課上,由于有些環節耗費的時間太多,導致朗讀不夠充分、沒有到位。“山市”變幻莫測,學生如果能在朗讀的過程中把握這一特點,將目光定格在表示時間變化、心理變化、情感變化的詞語上,當會收獲不一樣的精彩。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盡管這次活動早已結束,但對于我,它永遠是起點。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郵市贊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