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林
網絡直播盛行之下的受眾分析
□周春林
在直播熱之下,“商品拜物教”思潮的流行、消遣性心理與暢享身體消費帶來的快感是受眾的鮮明特征。人們在觀看網絡直播中消沉于虛幻的精神滿足中,并失去理性思考,產生了嚴重的精神危機。
網絡直播;受眾;精神危機
大眾傳媒通過廣告宣傳等形式向受眾制造了一種“豐裕”的景象,將琳瑯滿目的商品呈現在人們面前,并不斷刺激消費者擁有更多商品的欲望。人們對商品的渴求已經遠遠超出個人購買能力范圍,而虛擬商品的出現使他們獲得了心理上的慰藉。這種對物質的無休止虛假需求在潛移默化中滲入消費者肌膚,使其難以擺脫“物欲癥”的控制。正如H.馬爾庫塞所言:人們似乎是為商品而活。小轎車、高清晰度的傳真裝置、錯層式家庭住宅以及廚房設備成了人們生活的靈魂。把個人束縛于社會的機制已經改變,而社會控制就是在它所產生的新的需求中得以穩定的。①網絡直播中的“打賞”機制正好滿足了受眾對物的渴求。用戶可以購買各種虛擬的商品,“法拉利”“保時捷”等高端消費品可以輕松收入囊中。這使得用戶獲得了極大的心理滿足。當視頻直播屏幕被鋪天蓋地的“商品”遮蓋時,人們完全沉浸于物化世界中,并暢享于這種虛幻的富裕景觀中。對觀看直播的草根大眾而言,這是在現實生活中難以企及的精神感受與滿足。人們通過購買與消費證明自身的價值,尋求精神寄托,陷入商品拜物教的泥潭。崇尚金錢與消費和以追逐商品為幸福的異化消費形態顛倒了人與商品的關系,使消費者的行為在無形中受到商品的控制,并失去消費自由。
隨著移動直播技術的發展,只要有流暢的網絡,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直播與觀看。直播節目的“易得性”使網民在不自覺中陷入了此類視覺景觀中,并將觀看網絡直播視為消遣娛樂的重要方式。此外,在利益的驅使下,直播節目出現各種“創新”,色情、暴力等低俗內容層出不窮,不斷地刺激及吸引著人們的眼球。人們追尋轉瞬即逝的快樂以及從新奇中獲得快樂的潛意識使得這類節目滋生和迅猛發展。“凡是新奇的東西都被當作人們正在尋求的最重要的知識而備受歡迎,但隨即又被放棄,因為人們所需要的都只是一時的轟動。”②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和無奈使人們遨游于網絡虛擬空間并通過各種現時的感官刺激麻醉自我,以尋求自我的安慰和暫時的解脫。這與當今社會中潛在的犬儒主義心態相一致。網絡直播空間為犬儒主義者營造了一個精神寄托之地。有著相似感情的人群,在情感共同體中聚合在一起而形成獨特的精神部落,他們在這里體驗著強烈的狂歡與情感沉浸。比如,用戶通過彈幕形成情感共鳴,這比單純地觀看直播節目更加有力地將烏合之眾凝聚在一起,結成隱形群體。而彈幕的內容包含大量粗俗語言,如戲謔、詆毀等,是犬儒主義者心態的真實體現。他們在現實的生活中也許是處于社會底層的體力勞動者,也許是西裝革履的社會中上層人士。尋求暫時的逃避使他們聚在一起,彈幕是他們對生活的不滿甚至憤恨的發泄方式。
身體成為直接的消費對象,在帶來視覺快感的同時也滿足了人們的偷窺欲。波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提到:身體是最美的消費品。在消費的全套裝備中,有一種比其他一切都更美麗、更珍貴、更光彩奪目的物品——它比負載了全部內涵的汽車還要負載了更沉重的內涵。這便是身體。③身體被視為欲望的來源,在過去乃至現實中的部分地區或文化中仍然是避諱的話題。而隨著消費主義文化的發展與膨脹,身體得到了解放,它帶來了視覺享受和愉悅,因此逐漸成為一種新的消費對象。網絡直播將身體的消費能力發揮到極致,無論哪一種網絡直播節目,出現在屏幕上的影像無一例外都是以身體為主體。為了給人們提供更好的視覺體驗,視頻美容功能讓每個主播都披上了“畫皮”。盡管這是眾所周知的帶著面紗的虛假美麗,對大眾而言仍具有不可抵抗的吸引力。因而美女直播節目受到大量粉絲的追捧,盡管節目內容僅僅是和網友的閑聊或是哼唱幾句,仍有不少土豪愿意為其一擲千金。在節目規范不明確的直播領域,人們對窺探身體的好奇心已不止于對五官的觀賞,而是追尋身體更大尺度的暴露面。身體指向人們的感官刺激、欲望、快感等原始的沖動,美女主播也因此具有巨大的魅力,她們的容顏及身段投合了大眾的窺淫欲,使大眾享受了視覺盛宴。身體的刺激給人們帶來非同一般的視覺性快感。
網絡直播將千變萬化的現實世界以實時播出的形式搬到屏幕前,使人們仿佛親臨其境,一窺世間萬象。觀看直播,使人在這個符號化的世界中隨性而發,在最安逸舒適的狀態中遠離現實生活的無奈。直播節目是消費主義社會的直接產物,滿足了受眾獵奇的心理和窺視欲望,同時使人們逃遁于壓抑的現實,沉浸在現實與虛擬的狂歡之中。人們對傳媒產品的消費并非出于真實的需求,消費的是一種商品符號,尋求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解脫與釋放,并在這種異化的消費中陷入精神虛無中。觀看直播節目使人們失去了理性思考,在虛無或低俗的虛擬世界中迷失方向,并在美好虛幻的世界中失去對生活本真的追求和斗志。
注釋:
①馬爾庫塞著.劉繼譯.單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10.
②卡爾·雅斯貝斯著.王德峰譯.時代的精神狀況[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124.
③波德里亞著.劉成富,全志剛譯.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98.
(作者系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