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對增加民族電視原創節目的思考
——以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衛星頻道節目為例
□劉暢
民族電視節目在我國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它是促進民族團結與和諧的橋梁,也是傳遞黨和國家聲音的重要輿論陣地。本文通過分析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衛星頻道播出的民族電視節目,指出其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以期對民族地區電視臺制作更多民族電視原創精品有所助益。
民族;原創;電視節目
民族電視節目是增進民族情感的橋梁和增進民族團結的紐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視業界推出的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電視節目起到了宣傳民族文化、展現民族特色、促進各民族交流與溝通的作用。然而面對當下傳統媒體之間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激烈競爭,民族電視節目的發展也面臨著諸多困惑與挑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何加大原創節目的研發力度,推出令受眾耳目一新的民族電視節目,是我國電視從業人員尤其是民族地區各級電視機構從業人員必須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本文所分析的民族電視節目在內涵和外延上均采用相對廣泛的定義,包含了以凸顯民族特色、傳統文化、風情、習俗、歷史等為主要內容的具有民族文化傳播價值的廣播電視節目。其中包括了以少數民族語言或以漢語制作的,在少數民族地區或非少數民族地區播出的廣播電視節目。①
為提高分析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本文選取的民族電視節目分析案例以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漢語衛星頻道播出的節目為主。
從目前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的民族電視節目來看,大多數均為自辦節目,反映了新形勢下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狀況,起到了宣傳民族文化,促進民族間溝通交流的作用。但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這些民族電視節目也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播出平臺和時間限制。除民族語頻道外,有的民族地區在漢語衛星頻道播出的民族電視節目(除新聞類節目外)占比相對較少,播出時段一般安排在非黃金時段。例如內蒙古電視臺除了蒙古語衛視之外,漢語衛視目前主打的民族電視節目只有品牌欄目《蔚藍的故鄉》。廣西衛視常年播出的民族電視節目僅有《壯語新聞》一檔。這在很大程度上或許是因為衛星頻道等一些非民族語的專業頻道受到收視和創收雙重壓力的影響。
(二)一些節目存在定位模糊,題材和內容重疊和分散的現象,需要從新的角度挖掘新內容。目前的民族節目一般以展現少數民族歷史上或當代的著名人物及其事跡、重大歷史事件、少數民族音樂、舞蹈、風土人情、習俗、節慶等為主要內容。經過電視業幾十年的發展,有的題材已被反復使用多次,若采用傳統節目形式很難再吸引并留住觀眾。
(三)節目形式相對保守,同質化嚴重,競爭力較弱。目前的民族電視節目以新聞類、訪談類、紀錄片、文藝類、服務類、講座類等節目類型為主。這些傳統節目形式已走過了相對較長的發展歷程,受眾對其缺乏新鮮感,因此收視表現也有限。
(四)觀眾參與互動性不強,單向傳播特征明顯,新媒體技術利用較少。例如《天山講堂》《廣西歷史大講堂》等文化類節目借鑒了《百家講壇》的形式,邀請著名學者講述民族歷史和文化。許多訪談類節目也僅僅停留在由專家學者或權威人士單方面“說”的層面。在當今注重體驗、分享、交互、對等式傳播的媒介時代,單向傳播信息的節目形式很難激發年輕觀眾的興趣。尤其在網絡已經普及的當下,受眾完全可以從網絡上獲得更多相關信息。如何在民族節目中增強受眾參與度,創造獨特的體驗也是增強民族電視節目吸引力的一大課題。
(五)節奏相對緩慢,信息密度不高。民族節目中的文化訪談、文化調查、講座類、雜志類節目等往往采用娓娓道來的方式講述與民族文化、風俗、歷史、語言等相關的事件,節奏舒緩。但這樣的表達方式有時容易流于平鋪直敘,缺少節奏變化來調動觀眾的注意力。這與現代社會人們對高效獲取信息的需求存在矛盾。
原創民族電視節目中的“原創”是指在節目在“內容、形式、風格、流派、思潮等的首創、獨創”②。從上文的分析可見,對現有的民族電視節目進行優化升級,依據受眾的需求自主研發新的民族電視節目確有其必要性。
從電視媒體市場環境來看,自主研發民族電視節目也是保持民族電視節目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從2013年東方衛視依據引進模式打造《中國達人秀》大受歡迎開始,“引進”國外電視節目模式成為了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的主流概念。時至今日,一些引進模式也遭遇了版權費用過高、收視表現欠佳等瓶頸,而另一方面,本土原創的優秀電視綜藝節目例如《中國好歌曲》開始進入國際版權交易市場,國內原創電視節目《歡樂喜劇人》《我是先生》《挑戰不可能》等取得不俗的市場表現也說明,我國電視業界的創新力在經過國外電視模式引進熱潮的“洗禮”之后得到了鍛煉和提升,業界開始從喧囂走向冷靜,深刻認識到原創節目才是電視業最核心的競爭力。
只有原創的電視節目才能經得起時間、市場的考驗,保持強大的生機和活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掌握了原創的電視節目資源才能獲得真正的競爭優勢。作為一個多民族大國,我國各民族特有的語言文字、文化、歷史、習俗等是我們獨有的文化資源,也是我們樹立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自強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重要戰略力量。
因此,自主研發更多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民族電視節目,講好中國故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廣電傳媒事業的題中之義。
(一)建議政府財政增加對民族電視節目研發的投入
資金支持對研發原創民族電視節目必不可少。少數民族地方電視臺能投入在民族電視節目研發方面的資源往往有限,而市場資金一般也很少進入民族電視節目研發領域。為協調市場主體的逐利性與民族電視節目商業回報率相對有限之間的矛盾,增強各民族地區電視臺對民族電視節目的研發力度,建議各級政府加大對民族電視節目研發的支持力度,營造一個有利于催生精品民族節目的環境。
(二)以受眾需求為中心進行節目研發
自主研發電視節目需要以受眾的需求為出發點。一線省級衛視都非常重視受眾需求研究。例如江蘇廣播電視總臺將原來的“節目研發部”升級為“節目研發與受眾研究中心”,建立“受眾測試實驗室”,實現在“播前、播后的各階段均引入受眾意見,以便對總臺的創意研發、新聞生產、內容采購、節目測試乃至構建更完善的內容評價體系均發揮推動作用,以更好地把脈受眾需求,推動研發創新和內容生產更為科學化”③。受眾需求調查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同理,研發和推廣原創民族節目過程中的受眾調查工作也應當引起重視。例如內蒙古衛視品牌民族節目《蔚藍的故鄉》就是由于能順應不斷變化的社會情況和群眾需求及時進行改版和調整,保持了穩健勢頭:例如2013年借《舌尖上的中國》引起的全面美食熱潮之機,該節目推出了“黃河沿線美食行”100集系列節目,收視率創新高。④因此,作為少數民族地區電視臺研發民族電視節目更應遵循這一規律,做到精準發力,以有限的資源獲得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三)創新民族電視節目的表現形式
從目前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衛星頻道播出的民族電視節目來分析,在以漢語播出的民族節目中最主要的節目類型包括了訪談類節目、綜藝節目、新聞節目、文化類節目和紀錄片等。其中,綜藝節目又以歌舞、音樂節目為主。建議各少數民族地區電視臺可以在原有的節目類型上進行拓展,增添新元素,探索新的表現形式,或嘗試用全新的節目類型來展現民族文化的魅力。
例如廣西電視臺近年來創新使用直播形式展現少數民族傳統節慶文化。自2014年以來連續三年打造原創品牌節目《八桂民族風——三月三大直播大報道》。這一直播節目的內容注重凸顯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涵蓋了農歷三月初三期間廣西有代表性的各民族節慶風俗活動,包括崇左市大新縣原生態壯族祭祖傳統儀式、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紅瑤山寨一年一度的山歌節、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仫佬山鄉搶竹球、搶粽粑等。“三月三”直播在節目形態上追求突破變革,嘗試全國多點聯動,多臺合作,全球放送。為營造輿論氛圍,廣西衛星頻道和新聞頻道的多檔新聞欄目也通過節前預熱,開設專欄、現場連線、話題調查并進行節后梳理盤點,以層次豐富、多樣態的新聞形式呈現廣西三月三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該直播節目取得了較好的收視成績,為打造“三月三”廣西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宣傳廣西各民族傳統文化和風俗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傳統的民族節目類型之外,用動畫片的形式來展現少數民族文化也是廣西電視臺讓青少年觀眾了解民族歷史和文化的創新之舉。廣西電視臺《少數民族民間故事動畫系列片》項目組2012年以來收集整理了壯族、侗族、苗族、瑤族、仫佬族、京族等廣西世居住少數民族的民間故事,經民俗專家考察后依據當下兒童的欣賞心理進行合理改編,通過具有想象力的動畫形式呈現。這些動畫片生動地展現了廣西少數民族的服飾、人物造型、傳統習俗、民族建筑等,在劇情方面巧妙地融入了“人與環境和諧相處”和“勤勞創造幸福”等主題,將傳統民間故事題材賦予了現實意義。其中,《燈花兒》獲得2015年第十一屆中國國際動漫節“金猴獎”綜合類動畫系列片提名獎;《達稼與達倫》《大戰人熊婆》和《燈花兒》獲得“金熊貓”獎國際動畫作品評選的入圍獎。
通過上述兩個案例可見,在日新月異的傳播環境下,要從探索新節目類型、形態、元素入手研發新的品牌民族電視節目,才能吸引和打動受眾,讓他們充分感受傳統民族文化在現代社會的新魅力。
(四)增強節目的互動性、參與性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電視必須與新媒體手段相融合才能盡量克服自身在時效性、參與性、互動性等方面的弱勢,擴大影響力,吸引年輕受眾。例如廣西電視臺在2016年“三月三”直播活動期間,用微信、微博和手機客戶端與電視直播、新聞報道形成信息傳播圍網,加大信息推送力度,提高了“三月三”活動的曝光率。活動期間,受眾能即時從“兩微一端”上看到“三月三”直播最新信息。新媒體手段的運用,進一步擴大了“三月三”直播的影響力,讓很多偏僻的山村通過電視直播進入公眾視野,盤活了當地的旅游資源。
許多傳統民族電視節目,尤其是綜藝節目中的歌舞、音樂類節目具有很好的群眾基礎。建議這類節目可以通過手機應用軟件等新媒體技術提高觀眾尤其是青少年觀眾對節目的體驗感和關注度。
在當今社會,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電視節目是辦好民族電視節目的題中之義。對于少數民族地區各級電視臺而言,要研發一檔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兼備的民族電視節目還需深入調查受眾對民族電視節目的真實需求,努力探索新的節目形式,注重借力新媒體增強節目的參與性,提高民族節目對現代電視受眾的吸引力,努力創作出具有“世界眼光、國家意識、人類胸懷、民族情感”的民族電視節目。⑤
注釋:
①顧雪松,李剛.少數民族電視節目制作及傳播效果分析——以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為例[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 2015(05):42-46.
②胡智鋒.原創力:中國影視文化軟實力提升的戰略起點[J].藝術百家,2015(05):100-105.
③林沛.衛視綜藝幕后的秘密[J].中國廣播影視,2016 (05):36-43.
④王鵬飛.淺析少數民族地區電視節目的可持續發展[J].新聞傳播,2014(04):231.
⑤趙鐵騎.關于做好民族廣播宣傳的幾點思考[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5(01):31-33.
(作者單位:廣西電視臺總編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