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圣君
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的經營策略探析
□張圣君
網絡環境下,新媒體借助互聯網的優勢,迅速占據了信息傳播的市場,傳統媒體在新媒體“來勢洶洶”的沖擊下,面臨巨大的挑戰。本文認為,傳統媒體的突圍之道在于:堅持內容為王,采取更為靈活的形式;著力打造品牌,尋求差異化;減少對廣告收入的依賴,優選廣告資源;完善薪資、人才機制。
傳統媒體;經營策略;內容為王;品牌;薪酬管理
技術決定論認為技術決定了人類和社會的發展,并進一步決定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如果如施拉姆所說,人類的文明起源于“最后的七分鐘”,那么可以說在最后的一秒鐘,網絡技術的出現,給整個世界帶來了新的機遇,延伸了人們對社會的感知,但同時也使得傳統大眾媒體的生存空間不斷受到擠壓。數字網絡正從各個方面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來,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無一不顯現出對網絡的高度依賴。在傳媒領域,新媒體借助互聯網的優勢,迅速占據了信息傳播的市場,傳統媒體在新媒體“來勢洶洶”的沖擊下,潰不成軍,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在這樣的形勢下,傳統媒體該如何守住自己的一席之地呢?筆者認為,要適應新的形式,就是要做好變與不變。所謂變,就是創新,要打破原來的思維定式和運作方式,改變傳統媒體的經營思路和手段,創新理念和策略。不變,就是要堅持新聞媒體以內容為王的宗旨,追求新聞的真實性和價值性,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度挖掘。
對于新聞媒體而言,內容才是永遠的根本,是決定其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所在。以微博、微信、手機新聞客戶端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借助互聯網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覆蓋面廣、互動性強等優勢,迅速崛起,他們所依靠的主要是技術帶來的便捷和快速。《東方早報》總編、《澎湃新聞網》創辦人邱兵在接受《傳媒評論》記者采訪時說:“技術現在好像逐漸在主導資訊這個領域,它可以聚合內容……真正原創的東西,最后毫無疑義還是要主導資訊這個領域。生產原創內容的人,他的價值一定會慢慢凸顯……所以我跟他們講,寫好稿子最關鍵。”媒體人應該深刻地意識到生產優質的內容才是自己的本質工作,特別是在信息泛濫的當今,追求刺激、標題黨、“雞肋”信息、花樣排版等雖然吸引著人們,但這也只是新技術帶來的一陣清風,如果沒有深刻、真實、豐富的內容做基礎,這陣風很快就會過去。
以內容為王,樹立媒體的專業性和權威性,是傳統媒體的兩大法寶。然而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范圍以及人們的閱讀方式、習慣等都在發生著巨大變化,受眾更加青睞新鮮、醒目、有創意、有個性的信息,這就要求傳統媒體不僅要堅持信息內容的深度,還要在表現形式上做出相應的改變。傳統媒體應該撕掉以往給人的刻板、官腔、枯燥的印象標簽,充分挖掘、開發依托新技術的內容表現形式,從新聞采編思路、稿件表現手法、版式呈現等各方面進行創新,以迎合新形勢下受眾的閱讀習慣。
同時要建立起與受眾良好的互動渠道,提高用戶的黏合性。新媒體因良好的信息反饋機制,吸收大量的用戶,并通過評論、回復等方式黏合用戶,以保證用戶不輕易流失。傳統媒體亦可借助現代傳播技術,結合自身的內容質量,建立門戶網站或者手機APP,傳遞權威信息,方便與受眾交流活動,實現傳播的社會價值最大化。由此可見,“媒介融合”理念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核心。
品牌的力量同樣適用于媒體的經營管理。對傳播媒體而言,品牌代表著專業、權威和公信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就是在傳媒業樹立起良好的媒體形象,吸納忠實的用戶。在各種新媒體不斷噴涌的時代,傳統媒體面臨著被分“蛋糕”的危機,這就刺激著傳統媒體要有不斷革新的意識,針對新形勢和新要求提出符合自身價值和品牌定位的辦報宗旨,尋求差異化競爭優勢,大力發展、挖掘和鞏固自身媒體某個方面的優勢,找準品牌方向,深化品牌內容。
品牌戰略打得好的傳統媒體不在少數。例如,第一黨報《人民日報》,利用黨和政府“發言人”的地位優勢,打造成代表新聞權威和公信力的品牌形象;南方報業集團以其深刻、全面的信息挖掘成為新聞深度報道的典范;《經濟觀察報》以其冷靜、理智的報道風格,對財經信息進行深刻報道和解讀,2008年入圍“十大傳媒專業報品牌”……在激烈的報業市場競爭中,品牌影響力可謂是一把盾牌,然而要把這盾牌打造得堅固,則要在了解傳播媒體現狀及面臨的主要問題的大局下,針對自身媒體的定位,對各方面進行細化研究,進行差異化的品牌打造,成為在某個方面的領軍媒體。
在媒介經營管理中,媒介品牌、媒介形象等是媒介無形的資產。品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思想、品位和層次,因此牢固地維系媒體讀者和客戶的忠誠度,在讀者和客戶心目中樹起品牌,就是巨大的潛在的媒介資本。傳統報紙在如今“互聯網+”大環境下仍有發展的空間,其根本出路在于媒介融合,即實現傳統平面報紙媒體的數字網絡化轉型,通過線上線下的融合建立垂直一體化的信息傳遞平臺,利用其專業性、權威性和自律性優勢的杠桿作用,提升品牌資產,培育顧客忠誠度,以實現長期發展。
廣告收入向來是媒體生存的重要保障,但隨著互聯網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傳統媒體近幾年的廣告收入也同樣遭遇下滑。特別是紙媒,發行量的減少使得廣告主選擇紙媒登廣告的意愿下降而轉向新媒體,導致紙媒的生存面臨著空前的危機。
為了生存,紙媒也千方百計尋求資本保障。為吸引廣告客戶,紙媒將大量的版面用于登廣告,而對信息內容的重視程度越來越低,特別是地方紙媒和知名度不高的紙媒。大量廣告對新聞信息版面的擠占,又激起報紙用戶的不滿,沒有人愿意花錢去看廣告,因此,紙媒逐漸流失了讀者,繼而流失了客戶,如此惡性循環,最終只會將紙媒逼進死胡同。
因此,在網絡媒體的沖擊下,傳統媒體首先要采取的不是用拉廣告的方式來保證經營費用,而是恰恰相反,要減少對廣告收入的依賴,通過內容和打造品牌黏合受眾,在此基礎上,對廣告主進行嚴格的挑選,并合理安排版面位置、大小,通過提供良好的廣告環境,提高廣告傳播的效果來吸引優質的廣告客戶。
在對廣告的選擇方面,《人民日報》一直嚴格控制廣告版數和廣告數量,只刊登健康、高端、規范的廣告,對虛假、惡俗、不符合人民利益和媒體形象的廣告堅決杜絕,既保護了規范廣告客戶的利益,也保護了讀者的利益。如果一個報紙經常刊登品位不高、不健康的廣告,那些品位高的品牌廣告也就會敬而遠之。因此,廣告資源的濃縮就意味著廣告價值的濃縮,只要平衡廣告主和讀者的利益,保證二者的黏合度,提高二者的品位,那么就不會有發行量和廣告收入的問題了。
制約傳統媒體發展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便是人才流失。邱兵談到做澎湃的變化就是誘惑太多:“在東方早報,有人來挖你,也就是某個報紙來挖,在一個基本的收入水準上,沒什么大區別。做澎湃,面對的是互聯網公司,來挖你的誘惑就會大很多。”傳統媒體待遇相對落后,而新媒體在薪酬、發展空間、學習新知識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很多傳統媒體人看不到未來的發展空間,加上傳統媒體職位晉升空間有限,部分優秀媒體人選擇轉行或者轉投新媒體,導致傳統媒體人才隊伍建設雪上加霜。這就需要傳統媒體從薪資制度改革入手留住媒體人才。
首先要制定公平公正、按勞分配的薪資制度,同時以合理、有效、合規的獎勵機制激勵媒體人的積極性,提高采寫新聞內容的質量,讓新聞采編者對所采寫的新聞信息全權負責,使責任、風險和利益實現有機統一。
其次要組織媒體人集中進行素質培訓,讓員工感受到媒體的關愛和對員工素質的高要求,提高新聞人的專業能力和職業道德素質,從內容的表現形式、新聞的呈現形式、新聞語言的使用等各方面進行學習,加快媒體人自身的轉變,不斷發揮創新能力和活力。
最后要促進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人崗相適度。充分發揮新聞采編人員在某個方向上的特長,切不可讓一個人“全盤端”“各處跑”,而是以才能定崗位,以才能定方向,激發員工工作的自覺性、積極性和自信心,從而避免因相關知識的缺乏而導致的新聞失實、用詞模糊甚至是違反法律條文等問題。
不難發現,在新媒體形勢下,傳統媒體的經營管理之道就是“媒介融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切莫“病急亂投醫”,而是要沉靜下來分析問題,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