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杰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商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3)
四川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探討
方杰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商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3)
四川民族地區是我國生態屏障建設的前沿陣地,對于長江上游的生態環境保護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加快四川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依靠制度,只有通過制度的保障、約束和監督作用,才能建立該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文章提出從加強生態文明的道德文化制度建設和加快生態管理體制的改革步伐入手,以建立科學的考評制度、環境資源管理制度、法律保障制度、公眾參與、信息公開制度為抓手,逐步健全四川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四川;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黨的十八大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①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第41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又特別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②《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第6頁。可見,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依靠制度,生態文明中的意識文明,行為文明,產業文明都需要相應的制度支撐,沒有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就不能保證生態文明的健康持續發展。四川是我國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區之一,加快四川民族地區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對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有效保護,實現四川民族地區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文明是與野蠻、愚昧相對立的概念,是指人類社會積極進步的狀態,指人類發展的過程以及其產生的結果,它是一個具體的歷史的概念”③張志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與對策建議》,湖南農業科學,2013年第11期,第117-120頁。。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系人類文明主要經歷的三個階段,現正處于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的階段。原始文明是完全接受自然控制的發展系統,一般稱為“原始采集文明”,農業文明是對自然控制能力有較大提高的發展系統,一般稱為“黃色文明”,工業文明是人類對自然進行征服的發展系統一般稱為“黑色文明”,生態文明是人類與自然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系統,一般稱為“綠色文明”。目前對生態文明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本課題組比較認同的觀點是,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新型文明倫理形態,這種文明與“野蠻”相對,是指人類以尊重自然為前提,拒絕對大自然進行野蠻的掠奪,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經濟、社會等的共處共融、和諧統一、全面協調、持續繁榮的目標。
生態文明制度的基本內涵是指:“在全社會制定或形成的一切有利于支持、推動和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各種引導性、規范性和約束性規定和準則的總和。”④夏光:《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關于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4年第2期,第9-11頁。生態文明制度有“軟”和“硬”兩個方面,“軟實力”體現在制度體系是否先進,“硬實力”體現在生態環境是否優良。
可見,生態文明必須依靠制度建設,制度是實現生態文明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增強人們的生態意識、提高人們的文明素質要靠制度,建設生態文明的具體設想、實現生態文明理念的轉換要靠制度,實現生態文明可操作性的具體規范、行為準則要靠制度,生態文明建設要落到實處、踐行實踐要靠制度。
四川民族地區有全國第二大藏區、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區,也是我國生態屏障、生態涵養地的重要地區之一,如甘孜、阿壩、涼山三州處于長江上游生態環境安全的主控區,其生態屏障建設在全國的戰略地位十分突出,保護和建設好該區域的生態環境,對四川乃至整個長江流域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但目前該地區的生態環境非常脆弱,光靠宣傳說教還遠遠不夠,必須建章立制,通過生態文明制度的建設,才是實現該地區生態文明的最有效方式。
(一)生態文明意識的形成通過制度建設才能得以推進
隨著經濟的發展所伴隨的日益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共享一片藍天綠水的重要性,但作為處于不同區域、具有不同代際及不同背景的個體的人對生態環境的認識水平和接受程度不同,因此生態文明的意識還存在較大的差異性。目前四川民族地區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有所提高,但總體還較弱,個人亂丟垃圾、企業非法排污、破壞生態環境等不文明行為還較多,所以生態文明意識的普遍形成光靠自覺還不行,必須通過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才能得以加快推進,同時生態文明制度的實施與運轉也離不開生態文明意識這個基礎。
(二)生態文明理念轉換為行動通過制度建設才能落到實處
馬克思曾指出:“文明如果是自發地發展,而不是自覺地發展,則留給自己的是荒漠。”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6頁。精辟地總結出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辯證關系。要把生態理念轉化為生態自覺必須依靠制度。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是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但在現實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往往更多地從個人或個體自身的利益考慮得更多,尤其像經濟相對落后的四川民族地區可能更是如此。因此,要把四川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轉換為實際行動,真正做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就必須通過四川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制度的建設,才能使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設想變為具有可操作性的具體行為規范和行動準則,并付諸建設的實踐全過程,真正落到實處。
(三)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各種復雜關系通過制度建設才能處理好
目前除了金融類和綜合類院校開設國際貿易專業,很多農林院校、理工類院校、師范院校以及外語院校等都開設了國際貿易專業,因此學生就業競爭激烈。除了銀行、傳統外貿企業等就業領域,跨境電商無疑是國際貿易專業學生就業的又一重要領域。因為雖然跨境電子商務兼具國際貿易和電子商務的特點,但其核心是國際貿易,實際上是國際貿易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在與電子商務進行結合之后出現了新特征而已。招聘跨境電商人員時,企業更傾向于選擇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
四川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中會涉及各種復雜關系,如不同區域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經濟發展與節能減排的關系、近期與長遠的關系、個體與社會整體的關系等等,這些關系若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四川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和進程,要處理好這些復雜關系就必須靠科學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通過制度才能使各種復雜關系得以協調、規范和約束,讓各種關系形成正效應,使四川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在和諧與科學有序中落到實處。
(四)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通過制度建設才能得以根本保證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②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第39頁。,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今后發展的重要方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已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并列為“五位一體”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生態文明建設將涉及資源、環境、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生產、生活等諸多領域和方面,并且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戰略性的任務,因此需要明確方向、科學規劃、扎實推進。四川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基礎弱、頭緒多、任務重,但必須摸清家底、理清頭緒、找準建設的主攻方向,這就必須以強有力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作為根本保證,從而協同、有序推進四川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
四川西部和青藏高原東部是四川民族地區的主要區域,共包括甘孜、阿壩和涼山3個自治州及峨邊、馬邊、木里和北川等4個自治縣,民族自治地方幅員面積達30萬平方公里,約占四川省總面積的62%。該地區近年來在各級部門的大力扶持下,雖然在生態環境治理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長期來由于四川民族地區歷史和自然等原因,既面臨發展不足造成的貧窮問題,又面臨著發展方式不當造成的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嚴重下降的趨勢。
(一)生態文明意識較薄弱
生態文明意識是公民通過對生態問題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領悟,形成的公民對待生態問題的基本理念和普遍看法,公民的基本素質高低與公民對待生態文明的意識直接相關,大力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質有利于增強公民的生態文明意識。四川民族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傳統落后的發展理念、認識水平不到位、法律意識不強等是造成該地區整體生態文明意識還比較薄弱的主要原因,如對生態文明知識的知曉程度總體不高;對生態環境保護等相關知識卻普遍缺乏,整體水平較低;對自身沒有直接關系的環境問題態度不夠明確堅決;參與民間環保組織的主動性不強;對有關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不夠熟悉,自己享有的生態環境權利受到損害依法保護的法律意識不強。因此,四川民族地區必須大力宣傳生態文明的相關知識、法律等,不斷增強該地區廣大民眾的生態文明意識。
(二)經濟增長以粗放型增長方式為主
改革開放以來,四川民族地區的經濟得到迅速的增長和發展,但在發展方式上存在一些不恰當的做法,過分強調“經濟增長優先”的發展觀念,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其基本特征表現為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的特征,這種增長方式的最大問題是造成了經濟、社會與環境的不協調發展,一種典型的以粗放型增長的不可持續方式,若不及時加以糾正和改進,將給該地區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較大的阻礙,甚至引起資源大量浪費、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生態危機。
(三)自然生態環境脆弱
第一,各種自然災害頻繁。四川民族地區不少區域平均海拔在3 000米以上,因地質結構復雜,海拔高低懸殊,氣溫的梯度變化明顯,等溫線與地形等高線的走向一致,海拔升高1 000米,氣溫一般下降 6℃,有“十里不同天”之說。與嚴寒氣候相伴,旱澇冰雹等災害頻繁。再由于地質結構脆弱,夏天雨季來臨時時常發生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加之堤壩護岸設施不足,一旦遇到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時,就會直接沖毀當地居民房屋和莊稼,毀壞交通道路,帶來嚴重的人員及財產損失。
第二,森林植被破壞較大。四川民族地區的自然生態系統破壞嚴重。“整個森林生態系統占四川森林面積的81.3%,木材蓄積量達10.22億平方米,占四川木材蓄積量的66%。由于自然條件惡劣,植被恢復能力差,原始森林資源急劇減少,森林覆蓋率迅速下降。甘孜州和阿壩州的森林覆蓋率分別由20世紀50年代的30%左右,下降到20世紀70年代末的 11.3%和18%。2008年汶川大地震對民族地區森林植被又進行了一次重大的破壞”①程玲俐、吳鈾生:《四川民族地區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分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第223、223、224頁。。
第三,草地退化、沙化嚴重。在較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下,四川民族地區草地退化沙化的現象還沒有得到根本扭轉,有的地方還有加重的趨勢。“2000年,四川退化草原10 545萬畝,沙化草原 281.5萬畝,占可利用草原的1.3%,并以每年19萬畝的速度蔓延。其中甘孜州2007年底草地沙化面積占可利用草地面積的78%;阿壩州若爾蓋縣草原沙化面積由1982年的 7.25萬畝擴展到 70萬畝,占全縣可利用草原的7.1%,1995年達到38.4萬畝,2001年則達到70萬畝,沙化面積每年以11.8%的速度遞增”②程玲俐、吳鈾生:《四川民族地區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分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第223、223、224頁。。
第四,水土流失較嚴重。四川民族地區長期的森林過度砍伐以及草原退化沙化,帶來的一個較嚴重后果就是水土流失的加重。“四川省水土流失面積21.09萬平方公里,占幅員面積的43.57%,是全國的11%,占長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積的56%。據測定,在甘孜、阿壩和涼山三州流失的水土中,草原的水土流失量占41%。流失的泥沙通過金沙江、雅礱江、岷江、白河、黑河等江河流入長江、黃河,既導致了本地區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又加劇了長江、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洪澇災害”③程玲俐、吳鈾生:《四川民族地區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分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第223、223、224頁。。
從上述四川民族地區較嚴重的自然生態環境發展現狀可見,要保護好該地區的生態環境,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僅靠先進的文明理念還遠遠不夠,必須以建立較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保障,用制度引導和規范生態文明的建設和發展。其基本路徑是以科學發展觀和黨的十八大有關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精神為指導,結合該地區的實際,從加強生態文明的道德文化制度建設和加大生態管理體制的改革力度入手,然后以建立科學的考評制度、環境資源管理制度、法律保障制度、公眾參與、信息公開制度為抓手,逐步推動四川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保證該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健康有序發展。
1.充分發揮道德文化制度的引領作用。四川民族地區目前生態文明的道德文化制度還很不健全,必須將“尊重自然、順從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融入到生態文明的道德文化制度建設之中,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學校及社區的引領作用,廣泛宣傳生態環境保護的文明意識,從而培育四川民族地區廣大公民的現代環境公益意識,提升整個四川民族地區廣大民眾的生態文明素質;在政府部門形成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執政理念;強化當地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榮譽感,形成對生態環境保護引以為榮的道德風氣;發揮生態道德文化的“自律”作用,營造良好的生態文化氛圍,讓生態文明的道德文化制度引領四川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健康有序發展。
2.加快生態管理體制的改革步伐。四川民族地區的生態管理體制目前還不能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部門之間還存在職責不清、相互扯皮、管理不順的現象,必須站在該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全局跳出各自利益的藩籬,加快改革步伐,對管理體制建中嚴重束縛生態文明建設的環節進行大刀闊斧改革探索,應積極探索省直管縣的管理體制,減少管理層級,擴大縣級生態環境管理的權力,做到分工恰當,職責明確,管理有序;在管理體制改革中既要充分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又要充分運用市場經濟的相關手段;改革還必須從長遠發展目標出發,構建促進四川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管理機制。
3.健全科學的生態文明考評制度。四川民族地區的生態文明考評制度目前還不健全,目前四川民族地區在領導干部考評中仍然存在著過分重視經濟發展、片面追求GDP的現象,必須改革以 GDP為指標的政績考核和干部任用方法,應逐步建立以綠色GDP為導向的領導干部政績考評制度,把自然資源資產的管理和處置情況作為對領導干部離任審計時的重點,并建立健全領導干部對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的終身追究制度,實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要求各級政府必須建立考核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體系、獎懲機制;加強企業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必須督促企業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規章制度及獎懲條款。
4.完善生態文明的環境資源管理制度。目前,四川民族地區在環境資源管理的有償使用、賠償補償、市場交易、資源產權等制度方面還不完善。四川民族地區資源分布不均衡,應按照全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要求,完善該地區的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建立健全節能減排重大技術的促進和保障機制、發展循環經濟和推行清潔生產的政策體系和激勵制度;完善節能降耗和污染排放的目標責任制及相應的綜合評價體系;繼續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完善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市場交易制度;完善環境和生態稅費制度;建立健全在行業、企業之間進行資源產權、碳排放權、排污權等的交易制度,充分運用市場化手段實現對資源環境容量的優化配置。
5.積極完善生態文明的法律保障制度。目前四川民族地區生態文明的法律保障制度還很不完善,應對現有的法律保障制度進行全面的梳理,對沒有建立的但又是當前必須的法律保障制度應抓緊建立,對現有的但已不適應當前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的法律保障制度應抓緊進行修訂和完善。同時應對制定的法律法規制度加大對民眾的宣傳力度,大力提高其知曉度,讓該地區的廣大民眾自覺維護法律法規制度的權威性,一旦發現各種違反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制度的行為和現象,就要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確保生態文明制度的有效實施。
6.建立健全公眾參與、信息公開制度。目前四川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中,公眾參與程度不夠高、信息公開制度還不完善,因此如何讓公眾更加積極主動參與、讓信息更加公開透明,以便更好更快促進當地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應大力普及公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讓公眾知曉參與制度包括賦予公民環境公益訴訟權等核心內容,廣泛宣傳參與建設與自身切身利益的重要關聯性,選擇一些生態文明建設群眾基礎較好的地區率先示范,然后逐漸擴大范圍和影響,從而提高公眾的參與熱情和主動性;建立健全環境信息公開制度,通過立法明確規定公民享有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救濟權等,以最大化地實現公眾對環境的保護,加快四川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步伐。
[1]顧鈺民,2013.論生態文明制度建設[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6):165-169.
[2]陸銘寧,2013.關于四川民族地區建設“西部旅游發展高地”的戰略思考[J].黑龍江民族叢刊(3):43-47.
[3]付強,2014.四川民族地區農村水利建設存在的問題對“三農”的影響及其對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131-134.
[4]張春華,2013.中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路徑分析——基于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制度維度[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28-31.
[5]蔡永海,謝滟檬,2014.我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的緊迫性、問題及對策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71-75.
[6]蘇小明,2014.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浙江實踐與創新[J].觀察與思考(4):54-59.
[7]冉春芳,2015.基于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視角的環境審計探討[J].經濟研究參考(33):61-65.
(責任編輯:D 校對:L)
F127.71;F124.5
A
1004-2768(2016)09-0093-04
2016-02-15
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農村發展研究中心資助項目(CR1303)
方杰(1965-),男,四川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生態經濟、農業經濟、循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