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高郵市臨澤鎮初級中學(225621)
萬海濤●
?
例談自編口訣在《光的折射透鏡》教學中的應用
江蘇省高郵市臨澤鎮初級中學(225621)
萬海濤●
初中物理教學中,我們把一些枯燥、復雜、難懂的知識編成生動活潑的口訣,幫助學生形象記憶,并在解題時靈活地運用它們,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初中物理;自編口訣;培養能力
初中物理教學中,有些知識,學生只知道它們的結果而不知道產生這些結果的原因,學生對此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往往只能靠機械記憶;還有一些規律,繁瑣、易混淆,學生應用時也經常出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把一些物理知識中枯燥、復雜的難點考點編成生動活潑的口訣,幫助學生進行形象記憶,并在解題時靈活地運用它們,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下面以蘇科版物理教材的八年級上冊第四章《光的折射 透鏡》為例,談談自編口訣在本章教學中的妙用.
在講解《光的折射》時,關于光的折射規律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關系,教材中是這樣描述的:
當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時,折射光線偏向法線方向,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當光從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光線偏離法線方向,即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學生在解題時經常將折射角與入射角的大小關系搞錯,而且如果將題目中的介質變換,比如光從水斜射入玻璃或從玻璃斜射入水中等情況時,學生就束手無策了.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解決這個難題,我們首先總結出“光從光疏介質斜射入光密介質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從光密介質斜射入光疏介質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的規律幫助學生進行判斷,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對光疏、光密(涉及到八年級下冊的密度知識)的概念不理解,效果不理想.后來修改成“光從光速大的介質斜射入光速小的介質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從光速小的介質斜射入光速大的介質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學生在第三章剛剛學過光速,且對光在不同介質中的速度大小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這個規律更容易讓學生理解,但記憶起來有點麻煩.為了方便學生記憶,我們又進一步將規律簡化成“大小小,小大大”六個字的口訣,即“光從光速大的介質到光速小的介質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從光速小的介質到光速大的介質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這樣一來學生很輕松的掌握了折射角與入射角的大小關系,不管換成什么介質,也能應對自如了.
在學習《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時,通過學生分組實驗探究得出凸透鏡成像的條件和規律后,要求學生能夠熟記,因為這個規律是初中物理的重點,同時也是中考的必考知識點.所以我們將教材中概括出來的結論簡化成兩個口訣:①“二倍焦距分大小,一倍焦距分虛實倒正”;②“遠照相,中幻燈,焦點以內放大鏡”,這樣方便學生記憶.除此之外,學生還要會分析“當物體放在凸透鏡1倍焦距以外成像時,物體距離凸透鏡越近,像距離凸透鏡越遠,像越大;反之,物體距離凸透鏡越遠,像距離凸透鏡越近,像越小.”這樣一個凸透鏡成像的動態規律,我們又概括出“物近像遠像變大,物遠像近像變小”的口訣幫助學生進行記憶,此口訣在解答有關照相機和幻燈機的物、像調整等問題時非常有效.
在學習《照相機與眼球 視力的矯正》時,視力缺陷的成因及矯正方法是近幾年的中考熱點.教材中關于該結論的描述是這樣的:
近視眼看不清遠處的物體,是因為晶狀體的彎曲度經調節后,物體的像仍落在視網膜的前方,利用凹透鏡能使光發散的特點,在眼球前面放一個合適的凹透鏡,就能使像向后移到視網膜上.
遠視眼看不清近處的物體,是因為晶狀體的彎曲度經調節后,物體的像仍落在視網膜的后面,利用凸透鏡能使光會聚的特點,在眼球前面放一個合適的凸透鏡,就能使像向前移到視網膜上.
這個結論既抽象又繁瑣,學生理解記憶的難度較大.盡管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采用了實驗演示、動畫模擬、作圖分析等各種方法,但效果還是一般,學生到實際解題時,還是經常出錯.后來將這個結論也編成了一個六字口訣“近前凹,遠后凸”幫助學生進行記憶辨別.“近”即近視眼,“前”指前面,“凹”表示凹透鏡;“遠”即遠視眼,“后”指后面,“凸”表示凸透鏡,展開來就是,“近視眼的像成在視網膜的前面,需要配戴凹透鏡;遠視眼的像成在視網膜的后面,需要配戴凸透鏡”.這樣再引導學生理解并記憶,效果非常明顯.
在《望遠鏡與顯微鏡》一節里,開普勒望遠鏡和顯微鏡都是由兩個焦距不同的凸透鏡構成,不同的是開普勒望遠鏡是以焦距較小的凸透鏡作為目鏡,以焦距較大的凸透鏡作為物鏡,而顯微鏡則恰好相反.每次講到這里時,學生總是會將它們混淆,搞不清開普勒望遠鏡和顯微鏡的目鏡和物鏡的焦距孰大孰小.為了能讓學生能輕松的區分開,我們讓學生只記目鏡,并編成口訣“開小顯大”,即“開普勒望遠鏡的目鏡焦距小;顯微鏡的目鏡焦距大”.目鏡記對了,物鏡自然就對了.這樣,即使時間長了,學生也不會忘記.
當然,這些口訣是經過高度概括簡化而來的,學生必須知道口訣的來源和內涵,才能運用自如,得心應手.雖然這些從一線課堂教學中發現、總結出來的口訣“草根味”十足,或許難登大雅之堂,但就是這些“原生態”的自編口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非常實用,對培養和提升學生分析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也有很強的實效.很多學生即使到了九年級中考復習時,都還能記住這些口訣,并能運用它們去解決物理問題.
G632
B
1008-0333(2016)29-00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