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松磊
為什么北方人用手洗臉,南方人卻用毛巾
文/吳松磊
有人說因為北方嚴寒天氣會凍硬毛巾,有人說北方水資源較少,搓毛巾時會浪費水。還有南方人直接開起地圖炮——毛巾擦臉更加徹底,南方人比北方人愛干凈。
北方人再生氣,也不得不承認毛巾擦臉更干凈的說法符合大多數人的直覺:相比雙手,濕毛巾有更強的摩擦力和更大的覆蓋面,自然能更徹底地清除面部污垢。
真的是這樣嗎?
這種說法當然難以成立——南方人只需出一趟國就會發現,在更注重清潔、護膚的西方社會,幾乎沒有人會用濕毛巾擦臉。
原因很簡單,像刷碗一樣把臉洗到一塵不染,非但不會干凈,還可能適得其反。用濕毛巾搓臉的辦法自然不可取——面部過分清潔干燥反倒會刺激皮脂分泌,為青春痘大開方便之門。就算用干毛巾擦臉,也應盡量避免用力過度,最好先拍干臉上的水,再用毛巾輕輕吸干水分。
濕毛巾洗臉的另一嚴重問題是潮濕環境下細菌的大量繁殖。值得一提的是,濕毛巾會讓臉更“臟”長期以來并不為中國人所知,直到 20 世紀 80、90年代,各種健康雜志仍在教育讀者用濕毛巾洗臉,特別是母嬰雜志,還有教寶寶用毛巾洗臉的詳細教程。
因此,用毛巾還是用手洗臉與中國人的衛生觀念關系不大,只是一種習慣差異。那這種差異到底為什么會出現?
中國歷史上,用手洗臉的方法一直都是主流。
春秋時期的“沃盥之禮”就是用手洗臉,“沃”是澆水,由一人捧匜負責澆水,一人端盤接水,盥洗者清洗完后才“盥卒授巾”,用手巾擦拭。
現代毛巾的出現,最早也是為了便于擦干身體——由于毛巾表面的毛圈結構能帶來遠強于傳統布料的吸水性和摩擦力,17 世紀土耳其人把傳統的地毯編織工藝用于制作新娘沐浴儀式中的浴巾。
中國人慣于用手洗臉再用布擦干,毛巾的出現當然不能改變,只會強化這種習慣。那濕毛巾洗臉法又從何而來呢?
這很可能是受到軍隊習慣的影響。
部隊行軍途中,受自然環境、集體行動限制,常常無法保證充足的水,有時飲用水都得不到保障。在一切從簡從速的前提下,為了盡可能節水省時,浸濕毛巾擦臉的方式是必然選擇。因此在軍校教育中,會刻意訓練學員用冷水和濕毛巾洗臉。
據黃埔軍校二十二期學生巢英虎回憶,雖然有自來水龍頭,軍校生也統一用洗臉毛巾接水洗臉;第十三期學生李拔的回憶中,如果早操時被值班班長發現毛巾是干的(說明沒洗臉),就會被嚴厲處罰。
國共兩黨共同的軍事色彩,也使雙方首腦不約而同養成用毛巾洗臉的習慣——據侍從回憶,蔣介石習慣把濕毛巾反復用力擰干再使勁擦臉;毛澤東洗臉洗腳都只用一條毛巾,且從來不用香皂。
軍隊的洗臉方法為什么會影響到普通人?原因很簡單,除了講究體面的社會中上層,當時大部分人并沒有每天洗臉的習慣。南方各省長期戰事征發的數千萬士兵,退伍后不可避免會把軍隊的生活方式帶回家中,影響到整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