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資本市場在成長的過程中經歷了許多曲折,但總的來說,越來越規范了。
我的投資之路
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在清華學的是精密儀器。但是畢業后沒有畫過圖,沒有編過程序,因為專業學得不好,所以就做了投資。
那個年代,不像現在的企業自己有很強的研發能力,比如華為、中興等。那個年代主要是拿來主義,引進外資與技術,還有科研成果產業化。實際上科研成果產業化類同于后來的創投。但是那個時候怎么產業化,以及產業化的規律,大家都不是很清楚,所以我們做了很多的摸索與實踐。
后來經營企業,我去過兩家公司。一個是長園集團,現在已經上市了;還一個是恒生,是中國最大的電子研發、生產、制造商。但我覺得搞企業不過癮,太悶。在生產、研發、銷售方面,尤其是生產、研發,在公司里看到的都是熟悉的面孔。
我們一般開玩笑說,漂亮的女孩子集中的產業就有發展前途,結果我發現我所在企業里面漂亮女孩子比較少,所以我就換行去做擔保。
深圳市有我們國家第一個專門扶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擔保公司——高新技術擔保投資有限公司。我在那里工作,每天都能看到不同的企業為了獲得融資擔保,都派漂亮的女孩子來溝通。大家別小看高新投,它曾經擔保過深圳市大概80%以上的上市公司,為深圳市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后來擔保公司也開始做一些小的投資,但是投資的總體情況不是很理想。2001年我去了深創投,開始設立政府引導基金,我算是這個模式的早期實踐者。2007年1月份我們在蘇州成立了第一個政府引導基金,后來發展到江蘇省各地級市。現在這個基金規模加起來有20多個億,引導培育有十幾家上市公司。后來這種模式被不斷復制到全國各地,形成了一個網絡。
深創投過去這些年能夠有這樣的發展,我覺得最主要的是時代原因。在2006年沒有股權分置改革之前,創投是難以有盈利模式的。深創投開始非常艱苦,因為你的投資讓你變成了股東,還不是炒股票炒成股東,你的投資不能變成股票,不能變現,沒有退出機制。所以盡管你不斷對外投資,但這些投資不能回收,不能形成回報,公司也就無法持續經營。
2006年,股權分置改革以后,我們抓住了時機。因為看得準,布局早,所以這些年用市場化的方式運作,才能夠走到今天。我們現在大概投了600多家企業,總投資額有兩百多億,包括一百多家上市公司。管理的基金規模,如果加上深圳市的政府引導基金,有1800多個億。這確實很不容易。但是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要感謝這個時代。
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回顧
回顧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歷程,有一些標志性的事件。
上世紀80年代開始股份制改革;1990年,上交所開業;1991年深交所開業;1991年11月,有了B股;1992年中國證監會成立;1997年開始有基金,比如證券投資基金。
當年深圳發行股票,有人用麻袋在全國各地收集身份證,收到以后就星夜兼程趕到深圳,徹夜排隊買抽簽表。買到抽簽表就意味著你可能買到一支股票,等到股票一上市交易就能掙錢。因為太多人買了,就開始出現走后門,還出現保安插隊諸如此類的情況,甚至演變成了一個群眾性的事件。
所以后來就進一步地規范股票市場,1999年開始實行證券法。2004年有了“國九條”,產生了幾個對做股權投資影響比較大的條規。第一個是有了中小板,當時雖然它還是分成發行股,發行股不能流通,但是另外一塊你是可以流通的,就是上市。2005年4月股權分置改革開始啟動。從2007年到現在是快速發展階段,融資融券,創業板,股指期貨,股轉系統,新三板。2014年5月份又有了“新國九條”,2014年8月份,做市系統開始。2014年11月,滬港通開通。雖然中間有很多曲折,例如IPO暫停,但總的來說,越來越規范了。
當前中國資本市場的幾點關注和思考
首先,對注冊制,作為投資人,我們當然很開心。注冊制后,至少流動性可以改善。能不能夠投到好企業,能不能掙錢,那是你的本事。你投到好企業,證明你眼光好,上市估值高,那你就賺錢了。投的不行,可能能上市,但上市了也可能沒有人理你。就跟新三板一樣。新三板有一大堆是沒人理的。但現在注冊制又被推遲了。
其次,借殼難了。政策變化很快。中國人太聰明,我們看到很多奇葩的借殼方法,那是在規避監管,挑戰證監會。有時候運氣很重要。這里說的運氣是研究政策,以及研究人。
第三,IPO審核也更嚴格了。去年百分之百的過戶率,現在不行。
第四,今年新三板創新層出來了。創新層出來了,后邊會不會有其他政策,會不會針對創新層來出臺一些活躍它的政策。我想可能會有。也就是說新三板交易的活躍一定要在某些層面某些板塊體現,要不然的話,新三板又會出問題。交易不活躍,沒有退出機制,新三板難以達到預期作用。所以我估計未來可能還會有一些改革,比如說新三板改成競價交易,但是門檻是不是放得那么低,可能不一定。我想股轉系統一定還是希望有一些好的企業能夠繼續留在新三板。
第五,如何看待“面粉比面包貴”。 現在房地產拍賣一塊地,樓面價比房價還貴。同樣,現在我們做投資,基本上是23倍市盈率。沒有上市的,什么時候能上還不知道。現在投資的估值20多倍市盈率是普遍的。20多倍,如果它成長性不好,到時候上市還要虧。
房地產市場“面粉比面包貴”,反映了大家對未來房價的預期是上漲的;股市、股權投資市盈率高,也是同樣的反映。
這兩個東西都貴,哪個對國家好處多一點?我想用日本和美國進行對比。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東京房地產的估值幾乎可以把美國一大半的國土買下來。上個世紀90年代美國股市泡沫,股價也很高。最后兩個泡沫都破滅了。日本這個泡沫破滅帶來什么問題?幾十年來,日本很多的品牌沒有了。但是美國的泡沫破滅它剩下的是技術,它的技術投入增加了,所以它永遠走在技術的前面。技術的創新推動公司價值的提高。所以我覺得,股市對國家好。大家都去創業去投資,產生新的技術、新的模式,能夠更好地促進發展。
(作者為前海母基金總裁,本文根據作者在紫荊厚德商學院的發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