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冥冥中一切都有定數,命運注定要在年滿60歲的當口才讓我踏進西藏圣地,我等待了幾十年,就為了在年滿60歲才得以與她相見。
2016年6月1日,我42年的職業生涯結束;6月12日,因為種種原因還沒能完全辦理完退休手續的我就前往西安,開始了整整45天的新藏大環線自駕游的歷程。
一路由西安、蘭州、西寧、格爾木、可可西里、沱沱河西行,翻過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進入西藏,沿安多、那曲、當雄到拉薩;接下來高舉高打,始終行走在四五千米的西藏高原上,經日喀則、定日、珠峰大本營、吉隆溝、薩嘎、普蘭、塔欽、崗仁波齊轉山、札達土林、古格王朝遺跡、獅泉河、三十里營房,走完219國道,后從新藏公路翻越數個奇險的達坂、穿越喀喇昆侖山離開西藏進入新疆葉城;當離開西藏后,就開始了細數傳說中的西域古城,葉城、喀什、庫車、天山大峽谷、巴音布魯克、烏魯木齊、吐魯番。當我們日行900多公里出疆到達敦煌、酒泉、中衛時,沿路的沙漠為我們助興,沙坡頭、騰格里……最后穿越黃土高坡從延川回到出發地西安,然后又從西安開車回上海。
這一路,沿途奇山峻嶺:玉珠峰(6178)、昆侖山口(4767)、唐古拉山口(5231)、格拉丹東峰(6621)、念青唐古拉山主峰(7162)、崗巴拉山口(4700)、卡諾拉冰川(5036)、烏拉山口(5210)、加措拉山口(5200)、珠穆拉瑪峰(8844)、洛子峰(8516)、瑪卡魯峰(8463)、卓奧友峰(8210)、希夏邦馬峰(8012)、納木那尼峰(7694)、岡仁波齊(6638)……轉山我們徒步翻過的卓瑪拉埡口(5680)……
這一路,沿途圣湖神水,一“措”再“措”:青海湖、茶卡鹽湖、納木措、羊卓雍措、龍戳措、佩枯措、瑪旁雍措、拉昂措、班公措……
這一路,沿途寺廟林立:塔爾寺、布達拉宮、大昭寺、哲蚌寺、札什倫布寺、薩迦寺、絨布寺、科迦寺、托林寺……
光聽聽這些神山圣湖和寺廟的名稱,就已經讓人肅然起敬了,這可是我憧憬了多少年、盼望了多少年、也準備了多少年,一直想要前往、參拜和游歷的地方……
近二十來年,一直盼望著有朝一日去藏地游歷,但一直沒能成行。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我自己在1994年38歲那年經歷了一次腦梗塞,并查出來腦部有許多缺血灶。當時中山醫院腦外科的主任說:如果僅僅看這張腦部CT片的話,還以為是一個六七十歲的老人。為此,我在人到中年之前,徹底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并開始學習和練習太極拳。經過十多年的調理和鍛煉,改善了自己退行性病變的進程,治好了自己常年存在的神經衰弱病癥,并在年齡增長的同時保持所有血液指標處在健康狀態。這也給了我上高原的信心和體力。但就是這樣,我還是沒能下決心走進西藏……
這十幾年來有許多機會進藏,我都放棄了。盡管我到過青海湖,到過西寧參拜過塔爾寺;盡管我幾乎走遍了甘南,游歷了尕海、桑科草原、郎木寺;盡管我翻越過寶頂山到過黃龍和九寨溝;盡管我去年沿著318、317和滇藏線轉了一大圈,翻越數座5千米以上山口,到了理塘,但還是在進藏的最后一段轉向稻城亞丁、香格里拉,沒有能夠下決心踏上西藏的圣土。
也許是冥冥中一切都有定數,命運注定要在年滿60歲的當口才讓我踏進西藏圣地,我等待了幾十年,就為了在年滿60歲才得以與她相見,讓我滿滿地把前藏后藏一路走遍,把整個西部六省區自駕全程走完,讓我的生命一下子充滿那么多的感動、感慨和感恩……
整個行程最精彩、也最值得回味的是在西藏的20天,而其中最讓人終身難忘的是珠峰大本營的那一晚和岡仁波齊轉山的那兩天。
由于保障團隊的精心安排,當我們到達拉薩時大多數隊員都已經安然度過了高反的不適期,盡管還沒有在5000米以上停留,但在4000多米高原上行走已經不再頭痛難忍,最多是氣喘吁吁而已。當我們進入珠峰大本營國家公園的地界,沿著已經鋪好柏油的連續發卡彎盤旋進而最后到達主峰大本營時,我們感覺的只有興奮和平和。
因為在雨季,一路上基本無法看到珠峰頂端秀麗的身姿,只有云霧繚繞在半山腰,遮蓋住了6000多米登山營地以上的峰頂。
我們在西藏登山協會楊健老師的協助下,通過當地駐軍扎西上尉,得以越過普通游客止步的大本營留影路口,進入到珠峰測高碑、也就是攀登珠峰的前進營地。就是在這時,珠峰還是不愿露出她的真容。
因為我們要在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住一個晚上,下午大家在世界最高的寺廟——絨布寺白塔邊的草地上搭好帳篷,但沒想到天黑前一陣大雨,剛剛要露出身影的珠峰又云遮霧繞地躲進了夜幕之中,當時氣溫急劇下降,大家只能躲在絨布寺招待所的餐廳里喝茶、吃晚飯、聊天……
沒有想到的是第二天,早上六點,天還蒙蒙亮,醒來一抬頭,發現珠峰竟然一絲云彩都不掛地坦陳在我們的面前。穿上羽絨服,冒著清晨接近零度的氣溫,抓起相機就往珠峰腳下一路快步跑去……什么高反、氣喘、頭痛都沒有了,只聽見相機的快門在不停地閃動,伴隨著我們急促呼吸的是不停地往前、往上行走攀登,尋找更好的角度。所有人都在感慨我們的好福氣,藏族地陪邊次和楊哥不停地說:難得難得,你們有福分,能夠在這樣的雨季這么長時間看到這么清晰的珠峰日照金頂和晨光。
等日光把周圍幾座8000米以上的雪山都照亮以后,我們才醒悟到,昨天一夜,一部分隊員睡帳篷露營,一部分隊員在絨布寺招待所簡陋的室內,我們所有隊員都安然在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度過了我們人生迄今為止留宿的最高高度……
盡管保障團隊搬出了高壓氧倉、氧氣瓶,做了萬全的準備,盡管少部分隊員仍有高反癥狀,但沒有一個隊員吸氧,沒有一個隊員倒下……我們從60來歲老頭老太到20多歲的姑娘小伙,都在這世界、也是人生的制高點,度過了難忘的一夜。
由岡仁波齊、納木那尼、瑪旁雍錯和拉昂錯兩山兩湖組成的地帶,被藏胞稱為“神山圣湖”之地,藏語名為“岡錯”的岡仁波齊峰經常被白云環繞,愈發顯得神秘莫測。當地人認為,如果能看到峰頂是件很有福氣的事情。
任何的信仰,都需要一座豐碑。這座豐碑原本是人類精神的需要,但它一定要外化成一個具體的實物,供人們景仰、膜拜。就像麥加、耶路撒冷和十字軍用以作為號召的耶穌受難的十字架。而屹立在西藏阿里境內岡底斯山脈的主峰岡仁波齊,也許是因為其特有的端莊、高貴和美麗的神態,被印度教、耆那教、藏傳佛教和苯教共同奉為他們信仰之內最偉大的圣跡,每年有各派的信徒前來朝拜。而來這里朝拜與麥加的朝拜和羅馬教庭的朝拜不同,不是簡單地匍匐和叩頭就可以表達全部的意志。除少數身體確實不能適應在這高海拔地區長途跋涉的人之外,來到這里的信徒都要圍繞岡仁波齊的山腳轉上一周。這一圈轉山路的海拔高度從4000 多米到5700 米,而轉山路的長度是52公里。
盡管我們不是任何宗教的信徒,但我們內心里充滿著對神山圣湖的虔誠和崇敬。5700米的卓瑪拉山口是一個普通人不經過任何訓練能到達的極限,也因此吸引著我們前來轉山朝圣,這無關宗教、無關信仰,只是和我們的內心、和我們的心靈相關……
第一天的轉山路相對平緩,保障隊為每個隊員都備了一匹馬,但我們大多數人第一天都沒有騎,最多把背包放在馬上。但是下午快到宿營的希夏邦馬賓館時一場不期而遇的大雨,把我們幾個走在最后的隊員全身淋濕。要知道我們當晚是住在5200米的高原上,如果因為淋濕而患上感冒,那可是致命的。幸好我們淋到雨的幾個都沒大礙,盡管當晚躺在睡袋里,感覺氣喘不過來,一夜都在長吁短喘,但我們還是在早上4點起床,帶著頭燈冒著細雨出發。
當我們向轉山路途的最高點——卓瑪拉山口進發,天已經亮了,我們已經走在前往卓瑪拉山口的一段平路上。保障隊傳來命令,為防止隨時會出現的雨雪給翻越埡口造成困難,大家都上馬快速通過這一段平路,盡快到山前再徒步翻越。部分隊員遵照這個命令執行了,部分隊員仍堅持徒步。當我在接近山口下馬,一步步翻越卓瑪拉山口時,山口下起了一陣陣密密細雨、雪花和小冰粒,十幾米外霧蒙蒙地看不清道路;當我翻過將近5700米的埡口,來到小得不起眼的卓瑪拉措邊時,和關山飛渡相互留下了一張難忘的照片……
那天盡管每個人都用不同的方式行走在轉山路上,但所有隊員都用自己的方式虔誠地轉完了神山,站立著回到了塔爾欽。
這是我們人生的另一個制高點,一個精神的制高點……
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曾寫下這樣的詩句: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這45天的旅程是一次純凈心靈之旅,是一次精神升華之旅,是一次修補自己內心之旅,是一次對神、靈、性、心的感悟之旅、是濃縮的人生修行之旅……
我做夢也沒有想到,會在剛剛年滿60歲之時,以這樣精彩輝煌的方式來開始自己的退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