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公元960-2030年 (修訂版)》
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 960—2030 AD (Second Edition, Revised and Updated)
[英]安格斯·麥迪森(Angus Maddison)著 伍曉鷹 馬德斌 譯 王小魯 校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有著獨特的視野和深度。它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試圖回答為什么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在過去一千年中發生了如此戲劇性的變化。作者的結論是,中國可能在2015年成長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從而恢復它在1890年之前所享有的世界經濟地位。
本書應用OECD國家所使用的國民經濟核算原則和技術,對過去半個世紀中國經濟的崛起進行了深入分析。
本書作者在比較經濟史方面有著大量的著作,也是OECD發展中心四部暢銷書的作者。對于所有希望了解中國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的讀者,這是一本必讀書。
作者簡介
安格斯·麥迪森(Angus Maddison, 1926-2010),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經濟增長和發展中心榮譽退休教授,世界計量經濟學專家。1926年出生于英格蘭泰恩河畔的紐卡斯爾,早年在劍橋大學、麥吉爾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先后求學。之后短暫執教于蘇格蘭圣安德魯斯大學。1953—1978年間擔任OECD和OEEC(OECD的前身)多個高級職務。曾經擔任巴西、加納、希臘、墨西哥和巴基斯坦等國政府的經濟顧問。他在國際經濟比較和各國經濟長期增長表現的領域發表了20多本專著,并且建立了世界性的研究網絡。
2.《中國經濟:轉型與增長》
The Chinese Economy:Transitions and Growth
[美]巴里·諾頓(Barry Naughton)著 安佳 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對當代中國經濟的發展進行了全面闡述。全書涉及范圍之廣,研究內容之深,在英文著述中罕有其匹。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把中國經濟置于一個比較的背景下,聯系其他轉型或發展中的經濟體以及類似美國和日本這種發達工業國家的情況來進行討論,從寬廣的歷史視角和宏觀視角,重點研究了中國經濟的實際運作以及復雜而又充滿活力的發展。本書是理解和講授下一個經濟強國的標準參考書。
作者簡介
巴里·諾頓(Barry Naughton),美國加州大學圣迭哥分校中國經濟問題教授,中國國際事務中心主任。另著有《計劃外增長:中國經濟改革(1978-1993)》。
3.《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增訂版)》
林毅夫 蔡昉 李周 著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關于中國改革之道路與經驗的讀本,系統地立足于中國國情,從發展戰略選擇與資源稟賦之間的矛盾出發,分析中國傳統經濟體制模式形成的邏輯,建立起了基于中國改革與發展實踐的轉型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與分析框架。
本書初版于1994年,在2014年出版20周年之時,林毅夫為新一版撰寫了近3萬字的長篇序言,系統地總結分析中國經濟增長奇跡、存在的問題、解決的路徑和未來發展的前景。正如序言中特別指出的:“出乎主流經濟學界預料之外的是,中國經濟在此書出版后20年卻基本沿著我們在書中所預測的增長軌跡前進。”
作者簡介
林毅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名譽院長。1994年創立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現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并擔任主任一職。2008 年被任命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成為擔此要職的發展中國家第一人。2012 年在世界銀行的任期屆滿,返回北京大學,繼續教學研究工作。現任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參事室參事,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專職副主席,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
蔡昉,先后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副院長。獲第二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成果獎、第一屆中國軟科學獎、第十四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圖書獎。
李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4年被中國社會科學院批準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同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4. 《中國增長模式抉擇(第四版)》
吳敬璉 著
出版社:上海遠東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歷時數年,潛心研究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和發展經濟學理論的重要成果。選擇適合時代潮流和我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和增長模式,是關乎我國今后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決策。書中詳細討論了諸如為什么要進行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如何改善供給、提高效率,如何通過改革建立實現轉型所需的制度環境等相關問題。
作者認為,只有進一步推進市場化的經濟體制改革和民主化、法治化的政治體制改革,經濟增長模式轉型才有可能實現,舍此絕無它途。
作者簡介
吳敬璉,首屆中國經濟學杰出貢獻獎得主。1954年畢業于復旦大學經濟系。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導師,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寶鋼經濟學教席教授,國際經濟學會(IEA)執行委員會顧問,國際管理學會(IAM)會員。主要研究領域為理論經濟學、比較制度分析、中國社會轉型的理論和政策。
5. 《新供給經濟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持續增長》
肖林 著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內容簡介
這是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的重大開拓性研究成果,首次構建了中國新供給經濟學理論體系。
作者在書中系統研究提出了中國新供給經濟學基本理論框架和邏輯分析方法,并據此理論和方法提出破解中國經濟發展困境的戰略路徑。作者認為,中國新供給經濟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架構應該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是實現高效可持續增長,必須與需求側管理協調運用,改革內生變量是要素新供給,外生變量是制度新供給、結構新供給、政策新供給,均要實現效率最大化,改革要以新發展理念為導向,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作者簡介
肖林,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黨組書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受聘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財經大學、東華大學、上海大學等十多所大學兼職教授、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博士后導師委員會主任、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研究院院長,華東師范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院長,上海市經濟學會副會長等職。
主要研究領域為金融與資產管理、宏觀經濟與公共政策、戰略管理。發表論文500余篇,出版專著20余部。主持研究100余項重大決策咨詢研究課題,獲省部級以上研究成果獎20余項。
6. 《超常增長:1979—2049年的中國經濟》
史正富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以1979—2049年的中國經濟為研究對象,圍繞基于超常投資力與超常購買力之上的超常增長,對中國過去30多年經濟高增長與低波動進行了系統分析,認為中國經濟超常增長的根本原因在于通過改革開放與自主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三維市場體制;本書還研究預測了中國至21世紀中葉的經濟高速增長趨勢,提出了深化體制改革、打造國家發展戰略基金、建立國家理財體系等建議和構想。
作為國內第一部系統分析至2049年中國經濟長期發展前景的原創著作,本書對于解答中國發展的種種疑問,進一步推動改革發展,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簡介
史正富,1977年考入復旦大學經濟學系,1982年與1984年分別獲復旦經濟學學士和碩士學位,后留校任教。1985年赴美求學,獲得美國美利堅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和馬里蘭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候選人。留美期間,曾任美國勞工部國際經濟研究局合同制研究員。1995年回國后,進入企業,后創辦上海同華投資集團,任董事長至今。現任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曾獲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中國圖書獎等多個獎項。
7. 《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美]道格拉斯·諾思(Douglass C. North)著 杭行 譯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內容簡介
諾思通過建立一個完整的分析制度及制度變遷的理論框架,揭示了制度在經濟績效中的作用,指出制度是一個社會的博弈規則,由正式的規則、非正式的約束以及它們的實施特征三個基本部分構成。制度是理解政治與經濟之間的關系以及這種相互關系對經濟成長(或停滯、衰退)影響的關鍵,制度變遷決定了人類歷史中的社會演化方式,因而是理解歷史變遷的關鍵。
作者簡介
道格拉斯·諾思(Douglass C. North),新制度經濟學代表人物,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華盛頓大學教授、劍橋大學和賴斯大學客座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國際新制度經濟學學會會長,曾擔任美國經濟史學會會長和西部經濟學會會長。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的演變,主要著作包括:《西方世界的興起》(1973)、《美國往昔的增長與福利》(1973)、《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1981)和《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1990)。
8. 《比較制度分析》
Towards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日]青木昌彥 著 周黎安 譯
出版社:上海遠東出版社
內容簡介
理解制度的多樣性和當代經濟的復雜性需要研究在經濟、政治、政治和社會諸域的制度之間的相互依存性以及聯結這些域的制度的性質。在本書中,作者不僅在正統經濟學的框架下思考問題,更借鑒了鄰近學科如社會學、政治學和認知科學對制度問題的貢獻。與傳統制度經濟學不同,本書試圖在一個統一的博弈論框架下分析制度多樣性的源泉和影響,而不只是簡單停留在積累豐富的制度類型上,然后對它們進行任意和隨機的分類。
作者簡介
青木昌彥(Aoki Masahiko,1938-2015)原國際經濟學會主席、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1998年獲得國際熊彼特學會熊彼特獎。為“比較制度分析(CIA)”學派代表,在公司治理理論方面有很深的造詣,最早提出了“內部人控制”概念。
青木是中國經濟改革的諫言者,參與了中國90年代中期的經濟體制改革,尤其是對于國企改革提出了建設性意見,推動了中國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
9. 《權力與繁榮》
Power and Prosperity
[美] 曼瑟·奧爾森(Mancur Olson) 著 蘇長和 嵇飛 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內容簡介
作為奧爾森的遺著,《權力與繁榮》觸及了他一生所關注的問題:為什么有些經濟體表現如此搶眼,能夠提供令人矚目的財富與繁榮,而有些經濟體卻不能做到這點?以及,不同類型的政府是如何阻礙或者促進經濟增長的?
在本書中,奧爾森認為政府在市場發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私人契約與個人財產權利的可靠保護,取決于政府要足夠強大以保證這些權利的實施,同時政府又要受到足夠的限制以避免這些權利受到侵蝕。他在本書中提出的“強化市場型政府”概念是分析經濟增長的一個前沿性概念,并且為金融危機后的亞洲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治理演變和經濟政策提供了一個有用的分析框架。
作者簡介
曼瑟·奧爾森( 1932~1998),公共選擇理論的主要奠基者,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其學術貢獻遠遠超越經濟學范圍,對政治學、社會學、管理學以及其他社會科學的發展都產生重大作用。
10. 《現代三大經濟理論體系的比較與綜合》
樊綱 著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以其這一代經濟學家的歷史責任感和緊迫感,選擇了這樣一個研究題目。作者從基礎理論層面全面考察了現代三大經濟流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指出了它們在研究角度和理論結構兩個方面的基本差別,并認為它們之間具有一定的理論“互補性”,可以也應該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對它們進行有機綜合,獲得對經濟運動更加全面的認識。作者還在價值價格理論、分配理論、生產和社會生產理論增長與循環理論等具體問題上進行了分析比較和理論綜合的嘗試。
作者簡介
樊綱,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宏觀經濟學、轉軌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1988年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同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1992-1993年任《經濟研究》編輯部主任,1994-1995年任經濟研究所副所長。1996年起創辦國民經濟研究所;2006年起兼任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2006-2010年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委員會委員。2004年被法國奧弗涅大學、2010年被加拿大皇家大學分別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11. 《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
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
[美]加里·貝克爾(Gary S. Becker)著 王業宇 陳琪 譯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集中體現了1992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貝克爾的學術思想和成就。作者在書中運用經濟分析建立了時間經濟學和新消費者行為理論,并運用經濟分析考察了傳統上由法律學、政治學、人口學、社會學及社會生物學等學科考察的廣泛的人類行為。
貝克爾憑借此書一舉將經濟學的領地大大地拓展了,“經濟學帝國主義”一詞從此誕生,經濟學由此就把原屬于社會學、教育學、法律學、政治學、人口學和倫理學等的研究課題囊括于自己的領域,從而引發了一場思想革命。
作者簡介
加里·貝克爾(Gary S. Becker),芝加哥學派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和社會學教授,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主要著作:《歧視經濟學》(1957)、《生育力的經濟分析》(1960)、《人力資本》(1964)、《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1976)、《家庭論》(1981)和《偏好的經濟分析》(1996)。
12. 《新國富論:撬動隱秘的國家公共財富》
The Public Wealth of Nations:How Management of Public Assets can Boost or Burst Economic Growth
[瑞典]鄧達德(Dag Detter)、斯蒂芬·福斯特(Stefan Folster)著 葉毓蔚 鄭璽 譯
出版社:上海遠東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在國家公共財富的管理方面具有開創性意義,不僅敦促政策制定者和各界重視公共財富問題,更展示了管理公共資產的新思路,為各國政府解決債務問題及經濟發展原動力方面提供指導及案例解讀。
“賣”還是“不賣”?這是在面對國家持有的公司股份、土地和基礎設施時,資金短缺的政府經常問自己的問題。在本書中,作者們主張采用“賣”和“不賣”之外的第三種辦法:撥出特定的資產,成立“國家財富基金”,基金因此可避免政治上的干預。“國家財富基金”作為一種控股公司,由專業經理運作,這些專業經理可自由地處置這些財產,以便獲得更高的收益,從而改善國家的資產負債表。
作者簡介
鄧達德(Dag Detter),曾任瑞典國有企業Stattum董事長、瑞典工業部主任,領導瑞典國有商業資產邁出了轉型第一步,在管理公共資產方面經驗豐富。現作為投資銀行家和顧問,主要服務于亞洲和歐洲的企業、房地產及金融等領域。
斯蒂芬·福斯特(Stefan Folster), 瑞典改革研究所總經理,曾任瑞典企業聯合會首席經濟學家,發表并出版過諸多文章和書籍。
13. 《十年輪回:從亞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機》
From Asian to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馬來西亞]沈聯濤 著 楊宇光 劉敬國 譯
出版社:上海遠東出版社
內容簡介
作為亞洲及全球金融界的監管者,作者親身參與過有關監管政策和國際金融體系設計的重要討論。在本書中他結合自身經歷,從制度及其演進的角度,在歷史、宏觀、微觀三個層面審視了導致20世紀90年代后期和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種種原因:陳舊的思維模式、市場原教旨主義、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及金融工程等。
本書不僅描寫了歷史事件,披露了相當多的重要文獻,涉及了國際金融界許多的重要人物,更從21世紀的亞洲視角進行了深入的理論分析,因為亞洲對世界的影響力巨大。要觀察世界,僅從西方的視角出發遠遠不夠。
作者簡介
沈聯濤(Andrew Sheng) ,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杰出研究員。曾于1998年10月-2005年9月連續三屆擔任香港證監會主席,并在2003-2005年間擔任國際證監會組織技術委員會主席,1993~1998年間擔任香港金融管理局副總裁。2013年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最具影響力100人,是唯一入選的金融家。
14. 《創新魔咒:新經濟能否帶來持續繁榮?》
Sustainable Prosperity in the New Economy? Business Organization and High-Tech Employ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美]威廉·拉讓尼克(William Lazonick)著 黃一義 冀書鵬 譯
出版社:上海遠東出版社
內容簡介
對于中國的讀者來說,這部獲得2010年熊彼特學會獎的著作,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美國工業組織和經濟的變化,而且向我們展示了以微觀視角來把握宏觀結構變化的理論方法,從而有助于我們去思考和分析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本書中,作者以翔實的數據和富有歷史感的案例,深入分析了過去30年間在信息與通信技術產業中興起的新經濟商業模式。他指出,ICT產業中的新經濟商業模式在作為引擎驅動美國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導致了美國經濟發展的不穩定和不公平。同時,他還認為,要以更穩定和公平的經濟增長來實現國家的持續繁榮,政府政策干預的關鍵領域是公司治理制度。
作者簡介
威廉·拉讓尼克,馬塞諸塞大學洛厄爾分校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系教授,同時擔任該校產業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1968年獲得多倫多大學商業學士學位,1969年獲得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學碩士學位,1985年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91年,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因其在經濟理論和歷史方面的成就授予其榮譽博士學位。
15. 《失業經濟學》
袁志剛 著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內容簡介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粗放經營方式向集約經營方式的轉變,農村不斷釋放出大量剩余勞動力,國有企業的隱性失業轉化為公開失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結構調整帶來失業,客觀經濟波動引致失業等等,就業、失業和再就業的壓力日趨嚴重。本書對宏觀經濟中的根本問題之一——失業問題,做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和分析,在概述失業的涵義和計量以及全球失業概況后,著重對失業成因的理論做了深入探討,在此基礎之上,研究了失業治理的理論和對策。
作者簡介
袁志剛,1958年生于上海。法國巴黎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經濟學博士,現任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全國名師。兼任復旦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后流動站站長、上海市經濟學會副會長、福建省政府顧問、教育部高等學校經濟學類學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理論經濟學學科評議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