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先偉 譯
?
種豬群要重點關注的5種疾病
黎先偉 譯

在集約化的養殖生產中,如何才能有效的預防豬的五大豬病?問題的關鍵往往在于母豬群。簡單來說,受感染的母豬會影響其哺乳的仔豬。因此,為了有效清除母豬群的病原菌,疫苗和特定的抗生素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作為一名獸醫,有效的預防傳染病是我們最為關心的話題。妥善處理任何可能受病原菌污染的物品以及如何盡可能減少這些物品都應該作為豬場的一些最基本的準則,因為這可為我們日后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最好的選擇是從健康、狀態好的母豬群開始。在購買母豬前查看母豬的健康報告是很有必要的。讓你豬場的獸醫與他們的獸醫進行交流。此外,購買母豬不僅需要考慮它們的遺傳潛能,而且還要從疫病的角度評估該種豬場的可靠性。如果在引種時將病原引入豬場,那么這將帶走任何你所希望獲得的潛在遺傳潛能。最近,我在超高產的種豬群中也發現這種情況,這些種豬群同時會傳染豬鏈球菌。
一般情況下,不要混養不同豬場的豬群。如果可能的話,我是極力建議豬場能夠做到閉群飼養。這種飼養方式讓豬群獲得穩定的免疫力,同時減少疫病傳入的風險。每次引入新的豬群(主要的后備母豬)對豬場來說都有可能帶來疫病的風險,反過來這些新的豬群還必須要適應豬場內現有的疫病環境。以往認為,輸入精液是限制疫病風險中最為安全的選擇,同時還能夠有效提高豬群的遺傳性能。不過最近的研究發現,公豬精液中也會攜帶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癥病毒(豬藍耳病,PRRSv),所有沒有什么是完全沒有風險的。另外,購買育肥豬引入豬場往往具有很高的潛在風險,這需要額外的重視。
完善的生物安全仍然是預防疫病最為重要的措施。這對于保持豬場無疫病的狀態或保持目前豬群的健康狀況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而且必須作為豬場根除計劃的一部分;否則對保持長期穩定的狀態將會受到嚴重的限制。在拜訪過的眾多養豬場中,我們發現很多豬場對生物安全的重視程度很低,令人驚訝的是,當你問他們“豬場的疫病是怎么進來的呢?”,豬場老板們心里都十分清楚,但并沒有真正做過什么來阻止進一步感染的發生。我經常對他們說“你要把豬場當作是一個城堡,想想你要怎么做才能最好的防御它,并把任何的外來入侵趨之門外。”
目前對于大多數豬疫病的預防,我們已有一系列成熟的疫苗和治療性藥物等生物制品來預防和控制疫病的影響。另外,改善管理、欄舍、保溫和通風等措施都能對疫病的控制起到一定的作用。雖然現代化的養殖水平越來越高,但是不同病原混合感染的嚴重程度也越來越高,這種混合感染的病例會對養殖場的生產性能和盈利能力造成極大的影響。這是豬場需要重點根除的項目之一。例如,豬藍耳病(PRRSv,一種免疫抑制性疾病)、豬流行性肺炎(EP,這也是一種免疫抑制性疾病)和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放線桿菌致病菌株(APP)混合感染會導致豬呼吸道疾病綜合征(PRDC),這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如果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放線桿菌(APP)對一些較便宜的抗生素(如四環素或甲氧芐啶)產生耐藥性,那么這也有必要列入根除計劃之中。豬痢疾也會對豬場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考慮到其對豬群的嚴重性,這也是常見的需要根除的病原。
大多數的根除計劃通常集中于清除種豬群的感染。這些豬群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免疫力,病毒或細菌的排毒水平較低,從根除的角度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不過,要想根除生長豬群的感染則是非常困難的,而且成本昂貴,因此,對生長育肥豬感染程度較嚴重時實施部分減群是非常重要的。
與美洲型毒株相比,歐洲型毒株通常被認為毒力相對較弱,我們對豬藍耳病(PRRSv)所遇到的難題是:這種病毒是否值得根除?是僅僅通過生物安全措施來使病毒與豬群處于動態平衡,亦或是僅僅通過疫苗接種來防控這種病毒。目前,不同的學者對豬藍耳病的防控都有各自的觀點。
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病毒(豬藍耳病病毒,PRRSv)是一種RNA病毒,RNA病毒其中一個主要的特點是極易變異。迄今為止,豬藍耳病病毒(PRRSv)已出現多種不同的基因亞型,而當豬場考慮根除藍耳病時,我們擔心的是目前的疫苗可能并不十分有效或達不到足夠的免疫刺激來清除受感染豬體內的病毒。在最近的研究結果中發現,藍耳病活疫苗和藍耳病滅活疫苗聯合使用可達到不錯的效果。所有的種豬群封閉飼養包括那些額外的后備母豬,對所有種豬群同時接種疫苗,先接種滅活疫苗,間隔一個月后接種活疫苗,這種方法在一些國家已用作母豬群藍耳病的常規防控措施。
母豬接種疫苗3周之后通過PCR方法持續監測仔豬群的病毒流行情況,在2個月內仔豬群一直保持抗原陰性。育肥豬全部轉入過去的18個月里一直保持抗原陰性的育肥舍。此外,生物安全措施也不容忽視,所有的運豬車輛都不能直接進入生產區,必須要建有一個更衣間,以便所有的訪客在進入豬場生產區之前都必須更換工作服和水鞋,消毒和洗手。
自從發現豬肺炎支原體以來,這種病原已被列為豬場必須根除的病原之一。用特定的抗生素對種豬群進行基本的藥物治療已成功發展成商業化的根除計劃,以清除已獲得免疫力的動物的感染。這種方法已被證實是十分有效的,成功率幾乎可達到80%~90%。臨床數據已證明,泰妙菌素無論是單獨使用,還是與四環素類抗生素聯合使用都具有非常好的效果。此外,大環內酯類藥物對豬肺炎支原體也具有很好的效果,同時一定條件下還可清除一些細菌的感染如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和豬鏈球菌等。在飼料中添加泰萬菌素,結合注射泰拉菌素已成功用于控制豬肺炎支原體。
種豬群在治療期間必須隔離飼養,而年輕的種豬則要盡可能遠離感染源,使其沒機會再次感染。最初,可考慮使用了2周藥物,因為病原菌不能在宿主體外存活。不過,為了確保所有的母豬在足夠長的時間獲得足夠的劑量,可適當延長至3~4周。空懷母豬的采食量為其體重的1%(即2.5 kg食物/250 kg體重),而單獨使用泰妙菌素的劑量為10 mg/kg體重,這就是說我們需要在每頭豬的飼料中添加劑量為1 000 ppm泰妙菌素。哺乳母豬能采食更多的飼料,通常是其體重2%~2.5%,因此添加劑量可相應的減少至400~500 ppm,不過這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具體計算。問題是母豬在分娩前5 d會轉入分娩舍,一般情況下會限制它們的采食量,或它們在分娩前后的食欲通常較差。因此,這些母豬大多會錯過一周的治療周期,為了確保治療效果,需要適當延長用藥期。另外,如果同時用泰妙菌素來根除豬痢疾或豬密螺旋體,那么建議高劑量用藥4周之后,再中等劑量用藥4周,以確保有充足的時間去清潔和消毒整個豬場,使得病原菌在環境中徹底消亡。
豬胸膜肺炎放線桿菌(APP)具有多種不同的血清型,對豬具有致病性的血清型大約有15種,其中以1型、2型和7型較為常見。目前對豬胸膜肺炎放線桿菌的根除措施主要是在飼料中使用替米考星。特別是在豬藍耳病病毒(PRRSv)感染早期,加上混合感染豬地方流行性肺炎和豬胸膜肺炎放線桿菌,一般主張使用替米考星來凈化豬群。高劑量(空懷母豬的使用劑量為15 mg/kg體重或1 500 ppm)連續用藥兩周。這種措施可有效地凈化豬地方流行性肺炎的感染(據報道,凈化率可達到80%~90%),但對豬胸膜肺炎放線桿菌的根除效率僅有50%。一般情況下,根除病原之后,豬群的生長性能會在1年左右得到顯著地改善。此外,我們在進行豬胸膜肺炎放線桿菌根除計劃之前,有必要進行藥敏試驗。一些實驗室使用其他大環內酯類藥物,如泰樂菌素或紅霉素,以檢測其對替米考星的耐藥性。替米考星的最小抑菌濃度(MIC)的臨界點為16 μg/ml。
最新的研究發現,在種豬群中使用(注射)長效配方的麻保沙星具有很好的效果,但這種藥物的成本較為昂貴,使用時可能需要慎重考慮。
對于規模化養豬場來說,豬痢疾應該是必須根除的疾病,而不是試圖讓豬群適應這種病原。從目前來看,截短側耳類抗生素、泰妙菌素和沃尼妙林可能仍是控制豬痢疾密螺旋體最為有效的藥物,其次是林可霉素和泰萬菌素,但最近研究發現,泰樂菌素(另一種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由于產生嚴重的耐藥性已不能用于預防和治療豬痢疾密螺旋體的感染。捷克共和國的養豬已受到沉重的打擊(生豬產能下降2/3),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多種耐藥的豬痢疾密螺旋體使其失去競爭力。從傳播風險來看,從感染區域購買育肥豬可能是一個主要的問題,而且風險極高。
病原菌可在泥漿和糞便中存活很長時間,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季;因此我們應該盡量計劃在氣溫較高的夏季執行根除行動。同樣,建議實行根除計劃之前進行藥敏試驗,如果可能的話用泰妙菌素對豬場分離到的豬密螺旋體進行最小抑菌濃度試驗(MICs),依據檢測結果僅考慮清除泰妙菌素的MIC低于0.5~1.0 μg/ml的分離株。
基本的治療措施是用劑量8 mg/kg體重的泰妙菌素對母豬連用4周以清除母豬的病原。具體來說,空懷母豬和妊娠母豬的使用劑量分別為800 ppm和400 ppm。所有仔豬每周定期注射泰妙菌素并隔離飼養,直至仔豬出自那些已完全康復的母豬。經過4周高劑量的藥物治療后,將泰妙菌素的使用劑量降低至5 mg/kg 體重(空懷母豬和妊娠母豬的使用劑量分別為500 ppm和200 ppm)繼續連用4周。這是為了避免環境中的污染源二次感染動物,并使病原菌徹底根除。此外,清潔和消毒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那些以墊料為基礎的地板系統。清潔和消毒淤泥溝也有一定的效果。同時,加強對嚙齒動物和蒼蠅的控制會有很大的幫助。為了不讓豬痢疾密螺旋體在豬場內再次暴發,進一步改善生物安全措施也是必須做到的一部分。如果各種措施實施得當的話,根除成功的機率達到80%~90%。
另外,如果豬場還存在豬地方流行性肺炎困擾的話,我們建議這兩種病原可考慮同時根除,即飼料中泰妙菌素初期的添加劑量可提高至10 mg/kg體重。
豬鏈球菌仍然是困擾豬場的一個主要問題,而且難以徹底根除。病原菌可由母豬傳染給幼齡仔豬(5日齡),并在其上呼吸道和扁桃體內定殖。豬鏈球菌就像是一個定時炸彈,隨時有可能在豬群感染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暴發,造成豬群感染發病。
從目前來看,豬鏈球菌的根除是一個難題,而且不常有這種案例的報道。豬鏈球菌可侵入淋巴細胞內,隨之在體內傳播。而青霉素不能穿透細胞,因此不能殺滅藏于細胞內的細菌。在一項研究中,采用替米考星來根除豬肺炎支原體(EP)和豬胸膜肺炎放線桿菌(APP),同時根除豬鏈球菌。雖然多種菌株對替米考星產生耐藥性,但是其還具有約50%的效果,因此,這種方法還是具有一定的效果。這主要是因為替米考星可滲透至細胞內。
以往已有豬場使用青霉素成功根除豬鏈球菌,但通常只適用于小群體母豬的豬場,并不斷定期的采集扁桃體樣本進行檢測直至豬鏈球菌徹底清除。這種方法對于規模化養殖的大型豬場來說是不現實的。從目前來看,通過子宮切除術所產的仔豬可能是建立無豬鏈球菌母豬群的主要途徑。
藥物治療法是預防豬鏈球菌最常用的方法。青霉素V可能是用于飼料或飲水中最為經濟的選擇,隨后可在斷奶時用阿莫西林進行保健治療。幸運的是,青霉素的耐藥性在大多數國家不是一個主要的問題。其他對豬鏈球菌具有活性的抗生素包括甲氧芐啶和氟苯尼考等。有時候,使用阿莫西林可能會暴發沙門氏菌性腹瀉,這主要是因為腸道菌群紊亂所導致的,不過阿莫西林和克拉維酸聯合使用可避免這個問題,因為克拉維酸可有效殺滅沙門氏菌,同時控制豬鏈球菌。
創建和保持無病原菌的狀態可為養豬場真正帶來競爭力的最好時機。完善的生物安全措施是其中一個關鍵的組成部分,同時需要采購健康水平高的豬群。為了是種豬保持良好的遺傳競爭力,購買優質的豬精和培育后備種豬是必不可少的,這可有效減低通過引進活豬所有可能帶來的疫病風險,還可保持豬群的健康狀態和穩定的免疫力。
不是所有的養豬場都能做到高水平的飼養管理。因此使用疫苗對于有效減少一些傳染病(如豬藍耳病和豬氣喘病)對豬場豬群的感染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還可一定程度的降低豬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和豬鏈球菌的發病率,不過從長遠來考慮,根除病原仍然是一個重要的選擇。對于豬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和豬痢疾密螺旋體來說,實施根除計劃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這可能和其他疾病相關聯,如果豬場多種病原同時存在話,可考慮聯合根除計劃,不過對于一些病原(如豬鏈球菌)可能會較難根除。
在一些國家,養豬業可能面臨著最嚴的獸藥立法,即嚴格限制抗菌藥的使用,特別是在飼料方面。為此,建立健康水平高的豬群是降低潛在影響的其中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