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靜脈滴注胺碘酮治療高齡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臨床療效
陳娟
(遼寧省鞍山市腫瘤醫院, 遼寧 鞍山, 114033)
關鍵詞:胺碘酮; 高齡; 急性心肌梗死; 快速心律失常
臨床上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高齡患者血液循環會出現明顯改變,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加重患者病情[1-2]。本研究探討靜脈滴注胺碘酮治療高齡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142例,按照隨機分組的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1例。2組中男均為41例,女均為30例,年齡59~87歲,平均(70.1±4.5)歲。患者均以急性心肌梗死入院,均經心電圖、床邊心電監測、癥狀、體征、心肌酶以及24 h動態心電圖、心臟彩色超聲等檢查確診,且合并出現Lawns Ⅲ級以上心律失常。Lawns分級:Ⅲ級101例,Ⅳ級19例,Ⅴ級22例。心功能Killip分級Ⅰ級27例,Ⅱ級71例,Ⅲ級32例,Ⅳ級12例。根據心電圖定位梗死部位,廣泛前壁心肌梗死者34例,前壁+下壁心肌梗死22例,前壁+側壁心肌梗死24例,前壁心肌梗死18例,下壁心肌梗死16例,下壁+右壁心肌梗死17例,下壁+后壁心肌梗死8例,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3例。
1.2治療方法
依據《美國心肌梗死治療指南》[3]中關于心肌梗死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對照組采用靜脈滴注利多卡因治療,首先對患者進行靜脈推注50~100 mg利多卡因,隨后采用靜脈滴注方法進行治療,滴速1~4 mg/min。患者治療30 min后,若病情未發生明顯好轉,則再次靜脈推注50 mg利多卡因;若患者病情已明顯好轉,則將靜脈滴注速度降至1~2 mg/min, 患者持續用藥48~72 h。所有患者1 h內滴注藥物不能超過300 mg, 24 h內滴注量不能超過1 200 mg。觀察組采用靜脈滴注胺碘酮進行治療,將150~300 mg胺碘酮與適量生理鹽水混合為20 mL混合液,將混合液在10 min內靜脈注入,此后進行靜脈點滴,滴速1.0~1.5 mg/min, 滴注一段時間后將滴速降至0.5~0.75 mg/min。患者1 h內滴注量不能超過1 000 mg, 當患者心律失常好轉時,停止靜脈滴注,改用口服進行治療,口服3次/d, 200 mg/次。口服1周后,在每次藥物劑量不變的基礎上,改為2次/d, 治療2周后降至1次/d。比較2組患者用藥后的十二導聯心電圖表現、心功能表現及血壓變化。
2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常規心電圖結果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治療后,觀察組心功能各指標均較治療前顯著提高(P<0.05)。見表2。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壓顯著降低并保持相對穩定(P<0.05), 對照組患者血壓下降不明顯。見表3。

表1 2組治療前后心電圖表現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 *P<0.05;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情況
與治療前比較, *P<0.05。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變化 mmHg
與用藥前比較, *P<0.05。
3討論
高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伴有各種慢性基礎疾病,導致其發病時的臨床表現各不相同,具有發病危急、病情兇險、并發癥多等特點[4-5]。心律失常是高齡心肌梗死患者中最常見的一種并發癥,也是引起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高齡冠心病患者存在的基礎疾病繁多,導致患者的病情復雜,故在臨床上應注意全面地評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個系統的狀況,以便更好地對癥治療,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目前,臨床治療心肌梗死主要依據美國制定的心肌梗死治療指南[6]進行,而治療心律失常的藥物主要有兩種: ① 利多卡因。利多卡因屬于IB類藥物,可以通過抑制細胞膜上鈉通道來穩定膜結構,低劑量時能促進K+外流,從而降低心肌的自律性,對室性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作用。在治療劑量下能有效保證心肌細胞的正常電活動、房室傳導及收縮能力。利多卡因對房室旁路不應期有一定延長作用,因此對于預激綜合征伴發的心律失常也有一定療效。但臨床研究[7]發現,該藥物對中樞神經有一定危害,同時會引起患者低血壓及心動過緩。② 胺碘酮。胺碘酮又稱可達龍,其作為一種苯并呋喃的衍生物,具有阻滯細胞鈉通道的作用,主要對患者心肌細胞電生理作用和不應期進行延長,同時可阻斷失活的鈉通道及內在鈣通道,還能抑制ATP敏感的鉀通道,從而提高患者左心室的射血分數。該藥物對患者心肌沒有負性肌力作用和致心律失常的作用,對心臟功能的副作用較小,因此不會增加患者死亡率,是目前治療各類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常用藥。胺碘酮可以有效阻斷鉀通道并延長復極,引起傳導速度減慢,使得竇房結自律性得到控制。研究[8-10]稱胺碘酮治療心律失常在24~72 h內對速室顫的終止率達70%~80%,對室上性心律失常控制率更高,且無明顯的不良反應。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在用藥后十二導聯心電圖、心功能情況、血壓控制等方面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在規范化治療的基礎上,高齡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給予靜脈胺碘酮治療安全可行。
綜上所述,高齡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宜采用靜脈胺碘酮治療,可有效控制患者血壓、心律,改善心功能狀況及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分會,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 等. 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療應用指南[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04, 32(12): 1065.
[2]羅亮. 高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分析[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2, 20(10): 1694.
[3]朱飛飛, 何慶榮.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危險因素分析[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5, (9): 1286.
[4]肖國霞. 高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特征分析[D]. 中國醫科大學, 2014.
[5]李西軍, 趙春華. 靜脈胺碘酮治療高齡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療效觀察[J]. 河南科技大學學報: 醫學版, 2014, (4): 278.
[6]孫靜. 64例高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特點分析[J]. 山東醫藥, 2005, 45(31): 38.
[7]張軍. 胺碘酮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療效分析[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2, 20(9): 1506.
[8]朱俊, 宋有城, 袁賢奇, 等. 靜脈胺碘酮在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中的應用[J]. 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 2001, 15(5): 298.
[9]潘三蔥, 秦中勝, 張衛玲, 等. 胺碘酮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后快速心律失常的臨床觀察[J]. 疑難病雜志, 2006, 5(6): 436.
[10]吳雅莉. 胺碘酮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研究[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2, 05(23): 1.
中圖分類號:R 54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05-165-02
DOI:10.7619/jcmp.201605059
收稿日期:201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