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蘭劍,王 煜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8)
人本化教育視角探析:高職如何培養創業型人才
陳蘭劍,王 煜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8)
創業型人才培養是高職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但從人才培養結果來看,目前國內大部分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面孔相似”,缺乏創業能力。而人本化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為本,非常注重人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醫治目前高職教育創業型人才培養乏力的對癥之藥。
高職;人本化教育理念;創業型人才
當前不利于高職創業型人才培養的因素多且零散。若只針對某個因素來談解決措施,難免會有所偏頗。因此,解決高職創業型人才培養乏力問題,不應該孤立地看待各因素,而是需要站在高職教育整體的高度上,高屋建瓴,系統地予以解決。只有某種教育理論才能滿足這種整體性、高度性要求。
系統解決這些問題的目的是為了高職培養創業型人才,因此,統領問題解決的教育理論必須符合此目標。而人本化教育理論符合這一要求。因為人本化教育的核心理論就是“以人為本”,強調人的潛力的開發以求得人的“自我實現”,實際上就是強調培養“人的創造能力以及與此息息相關的應變能力的形成。”
20世紀50年代,教育界對“主知主義”進行批判,之后,人本化教育理論作為一種教育思潮開始形成并盛行于1970后。其理論根基為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它“試圖通過挖掘人類理智與情感諸方面的整體潛力來確立人的價值。”其代表人物有羅杰斯、馬斯洛、弗羅姆等。
吳式穎主編的《外國教育史教程》在談到人本主義教育時寫道:“教育的目的就是人的自我實現以及潛能的充分發展。”人本主義教育中的培養對象“是形成過程中的動態的人。他們具有強烈的生長需要,不斷產生前所未有的需要,不斷獲取新經驗和探求新事物。”“這種人是具有創造性的人。他們具有創造性地做任何事情的一種傾向、一種特殊的洞察力、一種創造性的人格,并總是處于創造過程之中。”
創業型人才是一種綜合性人才,同時,具備一些其他學生不具備的特殊素質。創業型人才有哪些特殊素質?筆者認為,選擇創業的學生一般在創新性人格、創造性思維、創新性學習習慣三個層面優于其他學生。
由于歷史和文化的原因,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是集體主義價值觀。在該價值觀的影響下,個人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為整個社會所忽視,人的個性得不到張揚。這一點表現在教育上便是培養出來的人才千人一面、共性太多、沒有特長。讓這些個性被“壓抑”、“面孔相似”的“統一產品”去創業顯然是很困難的。
人本化教育以人的自我實現以及潛能的充分發展為目的,主張創造自由的環境讓學生自然成長,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并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創造力作為教學的中心問題。可見,在高職教育中推行人本化教育理論有利于創業型人才的培養,具體表現在:
2.1 人本化教育有利于高職學生創新性人格的培養。
艾森克說:“人格乃是決定個人適應環境的個人性格、氣質、能力和生理特征。”馬斯洛說:“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首先強調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可見,學生人格的養成是人本化教育特別注重強調的。通過研究現實中高職學生中出現的成功創新者、創業者,我們可以發現:完善的人格,對學生創新、創業的萌芽和激發作用明顯;而殘缺的人格,則是抑制和破壞創新、創業潛力展露的重要原因。理論上,人本化教育在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的同時,會使學生潛意識地養成創新意識,創新意識的存在則會讓他們在學習乃至今后的工作中走向創新之路的機率大幅增加。
創業是就業領域的創新。當學生完成學業,面臨就業問題時,這種創新人格將使他們樂于接受創業的挑戰。
2.2 人本化教育有利于高職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塑造
在某種程度上,傳統高職教育氛圍是專制、壓抑和封閉的,使學生的創新思想和創新行為不能夠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在這種環境下,學生的創新積極性就會受到挫傷,或者難以為繼。其實,作為年青人,高職學生思想是非常活躍、非常靈活的,只是在傳統的教育環境中,這些思想被壓抑了。人本化教育主張給學生自由,創造條件讓學生們自然的成長,鼓勵學生講出、實踐自己的想法,即使這些想法很幼稚、不正確。這種教育自然就為學生營造了寬松、激勵創新的氛圍,使學生始終能夠保持良好的創新意識,注意發現別人難以發現的問題并尋找解決的辦法,漸漸地便會形成一種積極創新的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對創業型人才顯然是不可或缺的,他是學生尋找創業項目乃至創業成功的重要武器。
2.3 人本化教育有利于高職學生創新性學習習慣的形成
一般來說,學習大致可以分為兩種:“維持性學習”和“創新性學習”。“維持性學習”是獲得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學習的目的只是繼續理解和接受已知世界,是一種繼承式學習。而“創新性學習”則不拘泥于已有知識,注重獨立思考,大膽思索,提出問題,發現未知世界。可見,相對于“維持性學習”,“創新性學習”自帶自主、探索的特征,并且學習者追求的終極目標并不是現有的知識,創造性的運用他們已解決現實中的問題,這其實就是適應能力和獨創精神的體現。在傳統高職教育模式下,“維持性學習”占統治地位,教師習慣于以“填鴨”的方式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沒有學習的主動性,沒有提問的習慣,更缺乏探究的欲望。而在人本化教育情境中,學校將提倡“創新性學習”,并為這種學習提供保障,最終使之內化為學生的一種習慣。
創業是一項具有開拓性的工作。創業者必須足夠獨立,可以自主學習并吸收與創業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對于涉世未深的高職學生來講,創新性學習習慣是他們不斷提升創業能力的法寶。
人本化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論,并非具體的教育措施,它只能通過影響教學過程,從整體上發揮指導性作用。教師、課程、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三要素,如果要在高職創業型人才培養中全面實踐人本化教育理論,需從這三個維度著手采取措施:
3.1 設計高職人本化教學
在人本化教育里,教師的角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幫助者。這就要求教師設計人本化教學,以促進、幫助大學生學習。那么,高職院校教師應該怎樣設計教學以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呢?具體說來,可以采取如下手段:
第一,在教學手段上,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革新教學內容、教學場地,重新規劃學時安排,為學生自主性學習、研究、實務訓練提供充足、合理的時間和空間;第二,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多利用先進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找出問題,由單調灌輸知識的教學向有趣、實踐性強的教學轉變,調動學生主動性,讓學生樂于分析問題,通過此種教學,最終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在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上,要采取開放的態度,注重“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強調學生自主、獨立、開拓能力的評價,使學生由教師評價走向自我評價,這樣將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獨立性、創造性和自主性。
3.2 設置人本化課程
每個人都具有心理潛能,所謂潛能自是內在潛藏的。潛能的外在表現多是需要,而需要促使人的價值實現。所以,課程的教育價值雖表述繁多,但根本其實就是激發學生的潛能和滿足學生的需要。傳統高職課程是學科型的,過于注重學科的理論性,對高職教育培養目標來說,是一種畸形化的課程,不利于挖掘高職學生技能方面的潛能,更不能提高高職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因此,作為有別于普通高教的高職教育,其課程設置必須改變這種過分注重專業需要和偏重知識傳授的做法,以人本化教育理論為指導,設置人本化課程:第一,課程設計應注重拓寬高職學生基礎知識,加強技能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第二,優化課程結構,精選教學內容,利于“做中學”、“學中做”的進行;第三,提升高職學生選修課程的權利與能力,不僅是在選修課中,而且在核心課程和專業課中也同樣適用,以促進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美國大學生可以在一定的學科范圍內,自主選擇自己需要的課程,這種靈活性選課模式,滿足了大學生的發展需要。實踐證明,美國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
3.3 倡行人本化學習
人本化教育充分肯定了學生的中心地位,提倡學生進行意義學習。所謂“意義學習”相對于“機械學習”而言,不是死記硬背,不是不講方法,不是讓學習者疲憊的喪失學習熱情,而是使個體的行為態度、個性以及價值觀與學生的學習發生聯系,相互促進,事半功倍。“意義學習”要求學習的內容知識與生活現實發生聯系,但在今天我們的高職教學活動中,學生與現實生活碰到的真實問題距離遙遠,這損害了高職學生的意義學習,不利于高職學生聯系實際,進行創新。因此,“意義學習”要求激發高職學生學習動機,引導他們挑戰各種復雜的問題情境,并創造條件讓他們感受社會各行各業人員所面臨的問題,成為真正的自主、創新學習個體。另外,還要保障高職學生學習過程的自由與開放,學習路徑應利于發揚學生個性;學生、教師之間改變單純教與學的關系,雙方互動、協作,這種互動、協作不僅是學習上的,還包括思想、人格的平等交流,促進高職學生獨立意識的覺醒,自我概念的強化,在此基礎上發展他們的創新意識,為創業做好精神準備。
[1]譚志合,劉冬林.大學生創業驅動力問題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129-131.
[2]李潤洲.人本教育的內涵、特征及建構[J].教育學術月刊,2010,(7):7-9.
[3]時丹.創業教育人本化,創業措施多元化——以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藝術系為例[J].黑龍江史志,2011,(19):64-65.
[4]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2.
責任編輯:鄧榮華
G710
A
1672-2094(2016)03-0134-03
2016-04-25
陳蘭劍(1984-),男,山東臨沂人,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王 煜(1984-),女,江蘇南京人,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