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敖瑩
(沈陽師范大學 教師專業發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教師語言模塊訓練的有效性分析
張華,敖瑩
(沈陽師范大學 教師專業發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為解決教師語言訓練內容壓縮、有效訓練時間不足、訓練流程缺乏針對性等問題,有必要開展教師語言訓練有效性研究。針對目前教師語言訓練中存在的問題,設計普通話模塊的微格教學訓練模式、一般交際語言模塊的學生主體教學訓練模式和教育教學語言模塊的網絡個性化輔助訓練模式,可以增強教師語言模塊訓練的有效性。
教師語言;模塊設計;訓練模式
教師語言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專業語言。教師語言課程是培養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語言運用能力的教師職業技能必修課程。長期以來,相關學者對教師語言課程進行著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如馬小琴研究了高等師范院校“教師口語”課教學模式的創新問題[1];楊英借助網絡技術開展了基于視頻案例的師范生教學技能訓練研究[2],等等。研究成果表明,教師語言訓練模式仍然是當前影響學生口語技能的重要因素。
(一)現有教師語言課程內容不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
普通話訓練是教師語言訓練的前提,貫穿課程始終;一般交際語言訓練是普通話訓練的繼續和深化,是教育教學語言訓練的基礎;教育教學語言訓練是一般交際語言訓練的提高和擴展[3]。三者循序漸進,缺一不可。然而,目前隨著高等師范院校課程結構改革的不斷深入,各高等師范院校開設的課程門類增多,一些高師院校隨意壓縮教師語言課程內容,有的將教師語言教學內容直接變成了普通話訓練內容;有的則在普通話內容基礎上加上少之又少的交際語言訓練內容等,致使最能體現教師職業特點的交際語言訓練和教育教學語言訓練內容缺失,從而導致教師教育專業學生教師語言能力整體下滑。新課程改革強調課程內容的五性特征,即科學性、社會性、生活性、實踐性、整體性。很顯然,現有的教師語言課程內容已經不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因此,教師語言課程應豐富一般交際語言訓練內容,增加教育教學語言訓練內容,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使教師語言課程真正成為提升學生語言能力、體現教師專業特點的課程。
(二)傳統教學模式不適應有效訓練的要求
新課程改革要求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變灌輸式課堂為引導式課堂,變被動式課堂為主動式課堂,變一言式課堂為互動式課堂。
雖然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已深入人心,但以往的教師語言慣性依然存在,部分教師語言中仍充斥著單向傳送、強制灌輸的語言習慣。特別是高校實行學分制后,一些高等師范院校教師語言課時被壓縮,部分教師因擔心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不會,大量地講授,導致理論講授占用了大部分學時,而口語技能訓練無法達到應有的強度,有效訓練時間不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程改革的實際效果。這種“一言堂”“滿堂灌”教學模式培養的學生只會
拿筆考試,一旦在眾人面前口語表達時就會出現語無倫次、詞不達意的現象。因此,為學生營造適合教師語言訓練的環境,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中互動對話的主人,教師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通過情境教學,加強學生語言訓練的強度,顯得尤為重要。
(三)訓練過程個性化體現不足,難點訓練不夠
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的學生,語言素養參差不齊。有的方音濃重,說話讓人難以理解;有的發音比較標準,只是表達內容不盡如人意等。對于前者需要加強普通話訓練,而對于后者教學難點則應從普通話轉移到交際語言及教育教學語言訓練上。而目前的教學現狀是: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統一集中在上百人的課堂上,教師很難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對于不同差異的學生,如果不能根據學生的具體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很難達到最優教學效果。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尊重并保護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重視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和生活體驗,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新課程改革也要求在師生交往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實現師生之間平等交流,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夠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大膽地展示自我。因此,有必要構建不同教學內容、不同層次的個性化教師語言訓練模式,從而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
(一)普通話模塊的微格教學訓練模式
Spatial-temporal analysis on the imbalance growth of cities and counties
微格教學是一個有控制的實踐系統,它使教師教育專業學生有可能集中解決某一特定的教學行為的矯正或強化問題,它是在教學理論、視聽理論和技術基礎上,系統培訓學生發音技能的高效方法。利用微格教學理論,將普通話內容分解成科學發聲、聲母、韻母、聲調、音變、朗讀、說話等進行講解與訓練。
1.確立目標。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靈魂,按照布魯姆的目標分類學理論,上課時要明確教學目標,使學生知道課程的要求是什么,對照檢查自己的差距,找到自己短板。如“普通話聲母”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普通話聲母的發音部位與發音方法。掌握了上述方法,聲母存在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學生通過這個目標研究自己哪個聲母的發音存在問題,就可以有重點地進行發音學習,避免空泛講解。
2.微格教學。教師通過“音素訓練—單音節訓練—雙音節訓練—綜合應用訓練”的微格訓練流程,使學生能夠分層級地得到訓練[4]。例如,普通話聲母教學中,第一步驟是通過對普通話22聲母的詳細講解,使學生掌握每個聲母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通過聲母訓練,讓學生把普通話聲母的發音部位與發音方法綜合起來加以運用,達到準確發出普通話聲母的目標。第二步驟是在第一步驟聲母訓練的基礎上,依次進行單音節訓練、雙音節訓練,糾正學生發音位置、發音方法等缺欠。第三步驟是結合具體情境進行發音訓練,如通過讀句、讀文等練習,提高學生普通話訓練的有效性。
3.表象分析。通過歸納學生發音特點和典型問題,對學生發音時存在的具體問題及時進行分析,找出解決的辦法。例如,遼寧長??h的學生很難發準平翹舌音,原因在于長海縣的大、小長山等主要島嶼的方音習慣。一種情況是將zh、ch、sh與z、c、s領屬的字,一部分讀成了齒間音或接近于齒間音(將舌尖夾在上下齒之間或用舌尖接近上下齒之間發音),如紙、子等;還有一部分讀成了舌尖中音d、t,如窗、祖等。另一種情況是zh、ch、sh領屬的字有一部分被讀成了舌葉音(用舌葉抵住或接近上齒齦發音),如知、池、商等。教師只有根據不同地區的方音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與訓練,才能達到高效訓練的教學效果。
4.微格訓練。將學生按照方音特點進行分組,每組明確不同的訓練目標和內容,讓學生針對自己的發音問題,利用多媒體網絡課堂進行個性化的微格訓練。通過學生互相檢查和教師個別輔導,實現矯正方音、攻克難點的目的。
5.綜合提升。通過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朗誦、講故事、普通話及辯論大賽等豐富多彩的語言實踐活動,在校園里營造說普通話的氛圍,調動學生說普通話的積極性,將課內、課外訓練緊密結合,達到綜合提升普通話的水平。
普通話訓練是教師語言基本發音訓練,是教師語言訓練的基礎訓練。所設計的訓練方法對矯正地方方言起到了促進作用。經過訓練的學生普通話測試通過率明顯提升。
(二)一般交際語言模塊的學生主體教學訓練模式
想說不敢說到敢說、愛說,逐步建立起自信心。
1.自擬話題。最初學生進行交際語言練習時,不知道說什么、怎么說。教師可結合一些真實的視頻資料,通過精講為學生提供示范。然后,教師確定主題,要求學生在大的主題下,根據模擬場合的交際內容,自己擬出具體題目。這個環節鼓勵學生獵奇,題目在主題范圍內不設限,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學生選擇的題目各具特色,體現了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和社會熱點問題,如“我在網絡上學習”“手機是我的朋友”等。
2.自主準備。要求學生圍繞主題撰寫發言稿,完成自我演練過程。發言要以身邊人、身邊事為主要對象,以講述自身經歷、感受及模范人物的先進事跡為主要內容。(1)主題突出、新穎。無論是敘事、說明,還是議論、抒情,都力求圍繞中心講深講透,講出新意。(2)結構嚴謹、完整。開頭引人入勝,中間條理清晰、層次分明,結尾簡潔有力。(3)選材真實、生動。選擇的材料應是生活中真實、典型、新穎、生動的材料,應能反映事物的本質。(4)語言簡潔、易懂。多用生動形象、簡短精練、通俗的語言,避免過于深奧、晦澀的語言。(5)時間為3分鐘。另外,還要體現藝術性、鼓動性和可接受性等要求。通過這些要求保證表達訓練的重點和基本要求。學生通過寫稿、自我演練,充分錘煉了自己的觀點,強化了各個詞匯的用法及每個字的正確發音,體現了個性化的訓練目標。
3.表達指導。教師針對學生的發言,給出完整的修改意見,再指導修改,直至達到要求為準。然后進行表達指導,具體針對普通話、感染力、態勢語等方面進行指導,并確定練習目標。通過個別指導,達到了因材施教,對個別發音困難、表達能力差的學生有極大的訓練成效。
4.小組演練。小組演練是通過在小組同學面前進行現場表達,提升學生的交流意識,培養其自信心。通過錄像真實記錄下學生口語表達的全過程,然后觀看視頻,在同學的幫助下,找出存在的問題,明確訓練目標,在同學的監督下,對問題進行強化訓練。這個環節重點解決學生自己檢查不出來的發音等方面的問題,以提高口語表達的質量。
5.互評提高。每個小組選擇一名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進行展示,教師給出評價標準,同學針對表達主題、結構、選材、語言以及普通話、感染力、態勢語等方面進行點評,其他小組同學可以提問,現場回答、交流,辯論。然后重放錄像,請全班同學認真尋找每位發言的學生自然交流中的口語問題,特別是要挖掘每位學生口語表達的優點,供大家學習借鑒。最后教師進行系統歸納、總結,給出下一循環的訓練目標。這個環節給學生提供了真實的交流環境,實現了真實場景的交流。
一般交際語言是帶有語義的發音訓練,是通過選擇學生熟悉的情景和詞匯幫助學生在特定情境下進行的單項訓練。這種訓練對于克服學生怯場等心理問題具有明顯的效果,學生在參加面試和人際交往中表現出了語言運用自如和清晰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
(三)教育教學語言模塊的網絡個性化教學訓練模式
網絡個性化教學訓練模式是在網絡學習環境中的個性化學習與訓練流程。使學習者在與教師、同伴、資源等學習要素的交互中更好地完成學習活動,最終實現訓練目標。該模式突破了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解決了教師語言課時壓縮、學生有效訓練時間不足、訓練針對性不夠等問題,可有效滿足課堂教學的多樣化需求,實現個性化教學[6],有效提高學生教育教學語言自主學習能力,形成專業特點的表達習慣和能力。
1.案例學習。視頻案例可以降低學生教師語言技能訓練的成本,具有簡便易學的特點。為學生提供教育一線優秀教師的教育教學案例(案例是按照學科、年級等劃分的),在線觀摩視頻案例,感受教師如何運用教育教學語言解決各種教育教學難題。教師可提出引導性的問題,逐漸變成學生自己形成問題,最后學生寫出評論報告,準備上課時做口頭發言。此環節主要幫助學生感受教師語言的表達特點,優秀教師的口語表達技巧,感受師生互動的基本表達方法和教態。這個環節不分學科和學段,讓學生感受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特點,全面理解交流中師生角色的特點和定位。
2.案例診斷。案例診斷可以幫助學生克服理論學習與實踐脫節的問題,實現理論指導下的實踐訓練。課堂上教師選擇典型案例,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闡明自己觀點,具體分析教育教學過程中各環節語言表達的特點和學科術語的使用情況等,體會教育教學語言的啟發性、科學性、系統性、有效性和及時性等特點。啟發性是要能夠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科學性是要實現表述正確,用詞規范;系統性是要體現表述的層次、順序,具有嚴謹的邏輯脈絡;有效性是要解決學生有效接受信息的能力,使學生能夠接受和樂于接受;及時性是要注意學生聽的過程中的表現,適時適度,給學生留出思考空間,避免滿堂灌,又能及時點撥。通過討論,解決學生疑惑,最終掌握教育教學語言的特點、要求、表達技巧等。要求學生將學習體會上傳交流平臺,供大家點
評和學習。
3.實戰演練。讓學生根據所學專業的教育教學目標、要求及內容,自主設計一個教育教學過程,假想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寫出具體的講課教案或班級活動方案。教師系統分析后給出修改意見,經反復修改后,學生將最終的設計成果在課堂上進行實戰演練并錄像。
4.評價提升。利用錄像回放再現學生演練的過程,采用“生—生”和“師—生”等互動方式,對演練過程進行字斟句酌地評價。教師利用教育教學理論給出教育教學語言評價的指標,讓學生學會評價,并對學生案例進行點評。這種評價方法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能夠提升對教育教學各環節語言表達的理解能力及分析能力。學生也可以在練習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價,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明確自身優勢和不足。學生綜合評價的結果可以作為本課的平時綜合成績。教師將優秀學生的教育教學視頻上傳網上,供學生討論與學習,通過范例評價不斷提高學生駕馭教育教學語言的能力。
教育教學語言是在特定教育理念下,按照教育規律,恰當表述或傳遞教育教學信息的過程。通過學生試講,使學生對學科術語表達、與學生溝通交流和啟發誘導思維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明顯的提升。
總之,教師語言分模塊個性化訓練模式的應用,體現了教學能力提升的層次性和網絡技術在技能個性化訓練中的作用。在整個教師語言訓練過程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在教師的合理分組和適時引導下,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通過自我觀察、思考和分析找到自身學習的重難點,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口語訓練實踐活動,不斷提高學習及訓練興趣,自覺檢驗學習及訓練效果,最終達到訓練的目的。實踐表明,由于學生能力基礎差異明顯,突出個性化訓練的路還很長;部分地區的學生受方言發音影響,普通話發音訓練難度增大;個別學生因為對教師職業價值認識不足,導致教師語言訓練效果不夠明顯,等等??梢?,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手段培養教師教育專業學生與未來所從事的教師職業相適應的能力,依然是我們需要長期研究下去的課題。
[1]馬小琴.論高等師范院校“教師口語”課教學模式的創新[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12(6):80-83.
[2]楊英.基于視頻案例的師范生教學技能訓練在線支持平臺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3]國家教育委員會師范教育司.教師口語[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3.
[4]賴小慧.微格教學法在中小學英語教師教學技能培養中的運用與探討[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4.
[5]劉娟.初中英語課堂口語互動教學模式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
[6]王保令,張晴.嵌入式多任務型口語教學模式的探索[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97-103.
An Analysi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Language Modular Training Patterns for Teachers
Zhang Hua,Ao Ying
(College of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034)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for teachers'language training,such as the teaching content compression, the lack of effective training time and the lack of specific training process,formulate and analysis the effectiveness training method of teachers'language training.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teaching problems for the teachers'language,design the microteaching training mode of the mandarin module,the module with the principal position of students of the general communicative language and the auxiliary personalized training mode by network of education teaching language.The experiment and correction of the teaching practice has obtained the good effect of training.
teachers’language;module design;training mode
H 030
A
1674-5450(2016)06-0098-04
【責任編輯:趙 偉 責任校對:趙 踐】
2016-04-20
2013年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W2013155);2015年沈陽師范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教師教育專項課題(JGJSJY201512)
張華,女,遼寧丹東人,沈陽師范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應用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