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華
(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思政部,廣東廣州510640)
論先秦儒家的道德實踐理性及當代價值
楊衛華
(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思政部,廣東廣州510640)
先秦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實踐理性,它是儒家道德學說的活的靈魂,具有不因時代和地域變化的永恒價值。實踐理性的本質在于主體自覺,即思想和行為自覺,思想自覺以“立德維善”為經緯,德為經,智為緯;行為以“自覺適度”為度量,中庸為度,狂狷為量,躬行君子是根本。
實踐理性;主體自覺;中庸之道
實踐理性是先秦儒家道德學說活的靈魂,它是不因時代和地域變化的永恒價值,與當代社會所倡導的民主、自由、獨立、友善等現代精神具有一致性。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基本路徑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而傳統文化現代化的一定意義上在于儒家道德實踐理性的現代化。實踐理性所體現的根本精神是主體自覺,即思想自覺和實踐自覺。在思想方面,以“立德維善”為修身經緯,德為經,智為緯;在實踐方面,以“自覺適度”為行為度量,中庸為度,狂狷為量。道德主體既遵循了理想主義道德向度,又結合現實道德情境,通過主體自覺做出理智的選擇和恰如其分的行為,內忠于獨立自由之精神,外據生活經驗原則,躬行君子,實現“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目的。
理性是西方近代哲學術語,一般指主體通過概念、判斷、推理來認識世界的能力。康德將理性分為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認知功能屬于理論理性的范疇,而與我們的行為和選擇相關的理性,即意志的內容則屬于實踐理性的范疇。倫理學則從思想和行為自由方面理解理性,即思想和行為不受內心欲望和外力催逼引誘,忠于道德主體的意志活動。梁漱溟先生將理性看作是“無私心的情感”,并將理性和理智作了區分,將兩者看作是心思的兩個方面:“就從這里不期而開出了無所私的情感——這便是理性。理性、理智為心思作用之兩面:知的一面曰理智,情的一面曰理性,二者本密切相連不離。譬如計算,計算之心是理智,而求正確之心便是理性。理性之取舍不一,而要以無私的情感為中心……向上一念,要求生活之合理也。”[1]
可見,梁漱溟先生理解的理性就是向上之心,求合理的生活,在道德方面則表現為尊重主體精神,追求自覺自律,如“不唯書、不唯上”,“不遷怒、不貳過”,“下學上達”,這正是先秦儒家道德學說所蘊含的實踐理性的本質。
(一)實踐理性的前提是主體自覺
“道德本意乃在個人生活上的自覺自律,自覺地向上不必因社會之所尚,從乎自己向上心勉勵行事不必從社會之后循規蹈矩,這才是真道德。”[2]唯有主體自覺才能踐行真道德。主體自覺是指道德主體能夠通過“盡心知性”的功夫,充分發揮內在良知,結合事宜,獨立做出道德價值判斷和行為的心知力量。道德主體首先是一個獨立、自由具有自我反思能力的人,既不受外力的催逼誘惑,又不受內在欲望的驅使,心中充滿無私心的情感。主體自覺是實踐理性的根本,只有無私心的道德主體才能使他所遵循的道德原則和行為結果一致。
從理性主義視角看,先秦儒家追求的善具有康德義務論動機善的性質,但是并不僅僅停留在動機上,而是通過主體自覺的參與,將善貫穿于整個道德過程,通過“忠恕之道”來實現行為的自覺性,化解過程矛盾。“忠恕之道”是實踐理性在現實道德情境中的具體展現,體現了先秦儒家學說對主體精神的尊重和信任。“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3]42“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8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3]72推己及人的主體自覺,在理論上為我們勾畫了一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的道德愿景。可見,先秦儒家道德思想折射出的實踐理性彌補了道德義務論的缺陷,溝通了道德主體、道德規范和善的結果的關系,將客體納入到主體自覺的過程,消解客體的獨立性,實現主客體的統一,化解理想和現實、義務和效果的矛盾,促成主體、道德規范、善的結果的一致。
“忠恕之道”是主體在實踐層面的自覺和體現,主體自覺是思想自覺和實踐自覺的統一,是修身和躬行的統一。思想自覺是實踐理性的先覺者,通過“立德維善”的功夫維系充盈,即挖掘、發揚內在之善,練就一個無偏私的主體精神,即“君子無憂無懼”,“內省無咎”。
(二)思想以“立德維善”為經緯,德為經,智為維,自覺適度為參照
思想自覺是道德實踐理性的主體要求,根本是“立德維善”,德為經,智為緯,基本參照是自覺適度。
“經”是脈絡,是根本,先秦儒家道德修身以立德為經。如孔子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5]修身是德的功夫,德是修身的功用。梁漱溟先生說:“‘生命本性就是莫知其所以然的無止境的向上奮進,不斷翻新’,人在生活中能實踐乎此生命本性便是道德。‘德’者,得也;有得乎道,是謂道德。”[6]203德是道的體現,如果說道是天地之根本,是宇宙萬物存在和運行的根本法則,那么德就是道在人身上的體現,是通過人自身的體察和感悟而形成的內在之性。德所彰顯出的道德價值就是先秦儒家強調的“恭、寬、信、敏、惠,仁、智、禮、義、信,忠、孝、悌”等道德原則,也是禮的目標。如梁漱溟先生所言:“衷心敬重其事,不待見之于行禮;衷心和悅,不待見之于奏樂。”[6]228這是將立德作為修身之根本,德就是先秦儒家強調的主體道德自覺,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概念。
“維”是“立德”考量的維度,是對德的修補和維護,防止主體在彰顯“德”的過程中出現偏差,“過或不及”。如“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力則亂,直而無禮則絞”[3]90。“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3]207“仁、智、信、直、勇、剛”是君子“立德”在現實生活中彰顯的道德價值。但是,如果沒自覺適度的“維善”做考量和補充,“立德”的道德實踐價值便無法彰顯,修身層面的德性很有可能在現實生活中走向自己的反面,即“愚、蕩、賊、絞、亂、狂”。因此,主體思想自覺是“立德”,是根本,是“內得于心”的本性之善;“維善”是補充,是“有聲之樂,有形之禮”的功效,是“躬行君子”的行為要求,即使率性而為,也不越矩,確保德的實踐價值不會偏離自身。如孔子所言:“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3]40
“立德”、“維善”原本一體。“立德”是修身的功夫,其核心是發揚主體無私的道德情感,不強調主體善,結果善就喪失了道德價值的本體意義;“維善”是躬行的功夫,忽略了“維善”的向度,放棄了“義”作為“立德”的靈活原則,很容易導致理想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的脫節,使原本充滿人生智慧和富有生活藝術情調的道德修身思想變成了干巴巴的道德教條。因此,“立德”、“維善”原本一體,彼此補充,相互資證。
還原先秦儒學道德思想的本來面目,就必須注重研究、發揚先秦儒學道德思想的理性自覺和實踐自覺,既要堅持“立德”,啟發道德主體的思想自覺,又要堅持“維善”,發揮理智的作用,在實踐中防止過、不及和偏離善道,從而“躬行君子”。
(三)行為以“自覺適度”為度量,中庸為度,狂狷為量,躬行君子是根本
先秦儒家道德理論的生命活力植根于現實生活,是每一位普通人都能夠而且應該具備的行為自覺。行為自覺和思想自覺相輔相成,是實踐理性的現實要求。行為以“自覺適度”為度量,“中庸”為度,“狂狷”為量,“躬行君子”是根本。
“中庸”既是實踐理性在現實生活中的道德標準,又是道德理想主義的理性要求。就理想主義而言,“中庸”是人們用理智來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感情與行為,使之既無過度,又無不及,始終保持自覺適度、適中,恰到好處的理想狀態,它是儒家推崇的一種美德以及處理事物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如子程子言:“不偏之謂中,不易之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7]恰如其分,恰到好處是“中庸”的體現和要求。因此,“中庸”是理性的原則,是一種和諧、適當、符合事實和客觀規律的處事方法,是一種合乎智慧之美的生活狀態。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言:“無私心的情感——這便是理性”,一個人只有做到無私心,才能真正踐行“中庸”的原則,做到為人處世、接人待物中處處恰當,無過與不及。先秦儒家的道德理性是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的統一,是理想和現實的結合。在理論上,“中庸之道”追求的是理想主義的道德原則,凡事都要求恰到好處,出于內心的絕對的善;現實中,為了達到理想主義的原則,就必須借助現實生活中的智慧,強調以“義”輔“德”的原則,即“中庸”為度,“狂狷”為量。人們在追求“中庸”的理想價值目標過程中,通過運用“義”的參照和理智計算方式,靈活踐行道德原則。這樣,一方面在遵循禮(道德原則)的實踐過程中避免走向形式主義,另一方面將中庸和偽中庸以及頑固不化的道德愚昧主義區別開來。孔子有言:“鄉愿,德之賊也”[3]109,進而提出“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3]138的補充原則。“中庸之道”以“立德”為本,以“務實”為義,既彰顯了主體精神,又遵循了實踐效果的最大化原則。
在修身方面,中庸是主體“立德”功夫的顯現,追求的是無偏私之心、向上之心。這正如孔子所說:“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3]80“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3]65
在實踐效果方面應追求社會效益最大化。“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3]170只有立足于主體原則,立足于目的善和“立德維善”的修身根本,加以“自覺適度”為度量的實踐原則,才能實現道德主體“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實踐效果。
可見,先秦儒家道德實踐理性溝通了道德主體、道德規范和善的結果,將客體納入到主體自覺的過程,消除了主客的對立性,化解了義務和效果的矛盾,促成主體、道德規范、善的結果的一致。
實踐理性是先秦儒家道德思想的根本價值所在,是不因為時代和地域變化的永恒價值,挖掘、分析先秦儒家道德思想,借鑒古人修身躬行的智慧,對當前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參考價值。
第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屬于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基因,是民族認同感的根本來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8]中國傳統文化連接著中華民族的過去,引領著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復興,也是傳統文化的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只能通過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來實現,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根本是儒家文化的現代化。研究、挖掘先秦儒家思想中所蘊含的道德實踐理性,傳承、發揚其價值,對于增強公民的民族認同和自信,促進偉大的中國夢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先秦儒家道德思想強調人的主體精神,具有豐富的人文價值。先秦儒家道德思想堅持性善論的道德起點,注重挖掘、發揚人性的積極因素,強調“為仁由己”的主體自覺,彰顯人的主體價值。當前,市場經濟邏輯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工具理性泛濫成災,無論是處在社會金字塔結構上層的“成功人士”還是底部的弱勢群體,不少人感到浮躁不安,幸福感減弱,體驗不到人之趣味。先秦儒家道德思想包含著豐富的人文價值,注重啟發人的道德理性,關切人的生存狀態和人格尊嚴。挖掘、弘揚先秦儒家的道德實踐理性有利于形成溫潤清和的社會風氣,提升公民的人文素養,促進社會和諧。
第三,先秦儒家道德實踐理性的本質是思想自覺和意志自由,培養人的獨立、自由精神、責任意識、平等觀念,使偏離人生軌跡的主體意向轉向自身,傾聽內心的聲音;遠離低級趣味的物質生活和愚蔽偏執的淺層精神世界,使主體能夠從乎自己向上之心而勉勵行事。
[1]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21.
[2]梁漱溟.人生的三路向[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75.
[3]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4]錢遜.孟子讀本[M].北京:中華書局,2012:12.
[5]王文錦.大學·中庸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2.
[6]梁漱溟.人心與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7]李中.四書集注全譯[M].成都:巴蜀書社,2002:710.
[8]習近平.把培養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1).
(責任編輯:曾耳)
Study on Practical Rational Spirit and Value of Pre-Qin Confucianism
YANG Wei Hua
(Guangdong Teachers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Arts,Guangzhou 510640,,Guangdong,China)
Practical rational spirit is the basic energy of Pre-Qin Confucianism;it’s also the living soul of Confucian morals theory and the eternal value that won’t be changed by time and region.In essence,it focuses on subjective conscious,which is the conscious on thoughts and behaviors.Conscious on thoughts is just like the longitude and latitude,morality is the longitude while wisdom is the latitude.On the other hand,conscious of behaviors is measured by properness which refers to Middle Mean and the spirit of pride and uprightness.Conducting oneself to be a gentleman will be the foundation of it.
practical rational spirit;subjective conscious;Middle Mean
B49
A
1007-5348(2016)07-0080-04
2016-02-25
楊衛華(1982-),男,山東濟寧人,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思政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