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徐志軍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a.外語系;b.保衛處,四川 遂寧 629000)
大數據背景下高職教師角色重塑研究
黃芳a,徐志軍b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a.外語系;b.保衛處,四川 遂寧 629000)
大數據推動了我國社會諸多方面的變革,也促使高職教育改革向縱深方向深入,以此為背景的高職教師角色重塑亦刻不容緩。高職教師自身必須轉化觀念,更新知識技能;同時,學校也應該通過重構教師評價體系,完善激勵機制等手段營造良好的環境,協助教師順利完成“破繭”之路。
大數據;高職教育;教師;角色;重塑
1996年,全國人大通過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從法律上確定了高職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從此之后,我國高職教育走過了20年風風雨雨的發展歷程。2002年和2005年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針對當時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情況,做出了關于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引導我們職業教育擺脫困境、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2014年再次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作出要加快發展與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以及社會公共服務相適應、產教深度融合的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使高職教育搭乘上了“高鐵”,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歷史新階段。在這20年的歷程中,高職教師的角色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變化,大數據平臺的搭建,加速了變革的步伐,使微不足道的量變轉化為了質變。
角色,亦稱社會角色,它指人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相應的社會身份和社會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會期望,來履行相應社會職責的行為。教師角色是教師在學校教育中,為實現與其身份地位相對應的權利和義務時,所表現出來的符合社會期望的態度與行為模式的綜合[1]。
縱觀中國歷史長河,教師被賦予了“高大上”的完美角色定義,他們肩負著“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塑造著“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典范形象。由此,傳統的教師角色也固化為課堂教學的絕對權威。教師群體衍生出來的高職教師在自身成長的軌跡中,也不由自主地傳承了這一“學霸”角色——以課堂教學為重心,以教師為中心。同時,“學霸”們傳授知識的過程,同樣沿襲了傳統的理念和模式:重學科知識,輕技能培養;重書本理論,輕實踐經驗;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學習結果,輕學習過程;重統一規范,輕個性發展。學校與豐富的社會生活被割裂了,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培養的學生惟書惟上,難以適應學習化社會對人才可持續發展的要求[2]。
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提出:“通過三年建設,高等職業教育整體實力顯著增強,人才培養的結構更加合理、質量持續提高,服務中國制造2025的能力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顯著提升,促使高等教育結構優化成效更加明顯,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日臻完善。”要完成此項宏圖大志,高職教育勢必依托大數據,加快職業教育管理信息化平臺建設,消除信息孤島,從而推動教育大轉變。
2.1 大數據呼喚校園企業合作化
中國傳統意義的校園似“世外桃源”,建有圍墻與外界隔離,將所有的教學活動限制都在“安全”區域內。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終結了“閉門”的歷史,為現代職業教育開啟了一扇嶄新的大門,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以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即高級藍領)為目標,將其教育之重心放在實踐動手能力,成功的寶貴經驗為世界提供了參考,也成為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中國教育部早在80年代初就關注借鑒德國經驗,并開始在這一領域和德國有關機構進行合作(如漢斯塞德爾基金會,德國技術合作公司),實施“雙元制職業教育”試點工作。多年的高職教育體制改革,使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走出了一條獨具中國特色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發展路子,積累了大量創新發展的經驗和能力。《行動計劃》更是鼓勵中央企業和行業龍頭企業、行業部門、高等職業院校等,圍繞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牽頭組建職業教育集團。2015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這也為高職教育得方向提供了指導,其實質主要在于根據企業需求,培養實用型人才,大數據平臺為校園企業共建,培養與就業的無縫對接提供了保障。
2.2 大數據呼喚教育傳播渠道多元化
中國大數據產業的迅猛發展催生了教育體制由內向外的自我革新。由于BAT的進入,智能手機以及4G網絡的普及,在線教育APP成為流行行業的“神器”。2014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下發《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有效機制的實施方案》以來,全國基本實現各級各類學校“互聯網”全覆蓋,其中寬帶接入比例達50%以上;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提出各級政府在教育經費中按不低于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經費[3]。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崛起,許多高職院校留意到教育APP靈活、操作性強、隨時隨地、互動性強等優勢,紛紛著手把傳統教育模式,與在線教育及手機移動端結合,讓未來課堂無限制拓寬,用電子課本、電子書包、信息互動顯示設備、交互學習終端、網絡服務、云資源等要素創設新型課堂教學環境,從而形成一個開放的教育生態系統,使教育傳播渠道真正實現多元化。
2.3 大數據呼喚職業教育終身化
計劃經濟時期,從業的技術含量低,大多數企業員工入職之前通過教育培訓所獲得的一技之長,通常可以在從業領域中受用終身。然而隨著高新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現代產業技術日新月異,大數據平臺下不斷蛻變的產業鏈,新型產業行業瞬間崛起,圍繞信息技術及互聯網興起的新技術技能人才,亦伴隨著大數據進入隨時“充電”的終身學習狀態,也就是說,企事業人員不僅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需要全過程學習的意識及能力。
2.4 大數據呼喚課堂教學個性化
隨著經濟的發展,大數據時代的不期而至為高等職業教育提供了發展機遇,也為培養模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教育視每一位學生為統一的產品在標準生產線上生產,強調共性、統一性為基準的授課模式,這顯然已無法滿足高職學生對彰顯個性和選擇性教育的期盼。同時大數據顯示企業對需求已從單一的專業知識轉向為技術應用能力及持續發展潛力等綜合素質。同時,大數據又為課堂教學模式的轉型提供了資源,信息化課堂教學為未來課堂的個性化提供了各型選擇。總之,大數據改變了教育歷史的發展方向,呼吁實施個性化教育,培養具有不同特點、不同規格的人才,以順應社會和教育發展的趨勢,是落實人的各方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的需要[4]。
2.5 大數據呼喚師生關系平等化
傳統文明倡導的“尊師重道”,老師在課堂上的“威”和“嚴”都不可置疑,無形中拉開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而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師生雙方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融入一定程度的情感交流,達到“共鳴”,進而潛移默化促進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輕松實現多方位發展。大數據激發高職教育改革,信息化意味著學生除課堂講授外還能通過互聯網、各種媒體等多種渠道獲取知識技能信息。信息資源獲取機會的均等顛覆了老師固囿的“霸權”角色,導致師生關系隨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美國威廉姆?多爾(W.DoII)教授對現代教師角色的定位是“平等中的首席”(f i rst amongequals)。
3.1 新型多元課程的設計者
大數據背景下高職教育正在裂變,傳統的課程由專門的教育行政部門、教育專家、學科專家商討制定,教師在固定框架下付諸實施,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禁錮了學生個性的張揚;新型課程的誕生激勵高職教師根據行業需要、市場變化、學生特點等開發設計多元課程。當然,所有的課程理論都不可能涉及包羅萬象的具體教學情境和工作過程,教師對多元課程進行設計,必須建構在師生合作的基礎上,利用互聯網資源,收集信息、分析數據、推理論證、得出結論、分享成果等手段共同完成設計。
3.2 個性化學習的引導者
以大數據為背景的信息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打破了傳統的“填鴨式”灌輸教育模式,改變了傳統教育教學的主體與要素:教學過程的主體由教師變為學生,教師將由教材的釋疑者轉型為個性化教育環境的設計者、個性化學習的引導者;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變為主動的探究者,合作個性化學習的參與者,學生的個性潛能得以充分發揮。而引導遠比釋疑要困難得多,高職教師必須了解學情,兼顧每一位學生的智能特點及特長,整合大數據平臺的資源,利用現代化多元教學媒體,為每一位學生量身定制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案,方可在拓展后的教學空間和教學探索活動中,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的學習歷程中發現自我、提升能力。
3.3 學生知識內化的服務者
大數據平臺瀝青了高職教育的智能,強調了社會服務性。校企合作不斷深化,加快了一線鍛煉的步伐,高職教師利用產學結合提供的平臺,主動地接觸社會、認識社會,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通過在一線鍛煉進行摸爬滾打,將理論與實踐深度結合,并將自身體驗加以提煉,通過分享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內化專業知識和技能,以便更好地回饋社會。
3.4 學生素質提升的促進者
伴隨互聯網的介入,高新技術產業對就業崗位的要求今非昔比,就業崗位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也愈來愈高。為了滿足這一需求,高等職業院校不僅要拓寬學生的專業視域,還必須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增強敬業精神,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的各環節,除了引導學生提高專業知識和技能,還需把素質教育融入于專業課程教學之中,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4.1 轉化教師教育觀念
觀念引導行為,教師的教育行為受教師教育觀念的制約。著名教改專家李元昌曾說過:“教學方法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教育觀念的轉變,因為有怎樣的教育觀念,才會有這種觀念下的教學方法。”教育觀念隨著社會大環境變遷、科技的進步以及教育對象而悄然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傳統意義的教育權威角色,再也無法以“一桶水”的知識含量來滿足學生以大數據資源支持的信息渴求,也無法響應學生對新型師生關系的心理期盼,更是與新形勢下急需深化教育變革的呼聲背道而馳。因此,高職教師要實現其角色重塑,必須學會反思,提高自身素養。這其中既包含了教師通過網絡平臺自我提升,也包含職間尋求本土化及國際交流培訓等渠道相互切磋互相影響,把自己的經驗傳出去,也將外來的思想帶進來,實現互利互惠式的共同轉變,實現高職教育的創新發展。
4.2 更新教師知識技能
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拓寬了獲取信息的渠道,為“一桶水”之“桶”在高度和寬度上無限延伸提供了可能。擺在高職教師面前的是時不待我的空前危機和空前機遇,要么駐足不前,躺在已儲備的陳舊知識上睡大覺,以至于無法滿足社會和學生的需求,而快速被淘汰;要么利用包括互聯網在內的各種手段,抓緊各型各類有效培訓機會,內外兼修,更新知識,掌握行業生存必須具備的各種技能,成為新型的教學能手。教師知識的更新,不僅僅局限于知識的深度,而是知識結構的大換血。高職教育在中國高等教育已占領了較大份額,其教育理念和培養目標異于其他高等教育形式,高職教育的任務是培養一線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也就是“知識+技能”的復合性人才。企業對人才的“技能”要求的升級除了要求教師具有完善的知識結構,更重要的是適應快速升級的產業所需要的實踐動手能力。時代催人奮進,高職教師只有主動更新自我,才能尋求到生存和發展的新機遇。
4.3 重構教師評價體系
評價是對人或事件亦或項目予以價值判斷的過程,科學的評價體系有助于人們正確地認識自己,評估事件或項目,總結存在的優缺點,為之后的激勵提供依據。傳統的教師評價大多通過考評組對代表性課堂教學評估,學生期末成績排序,或將學生反饋意見納入考評,其結果對教師的年終評優,晉職晉級都有相當大的影響。然而,這一評價體系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已不能適應大數據平臺下社會對高職教育的改革朝縱深化發現發展的要求,無法真正評價教師培養的人才在企業中的價值,也無益于教師角色的轉變。所以,重構具有實踐價值的教師評價體系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4.4 完善新型激勵機制科學地開發和利用好人力資源,是發展的關鍵。人才愿意竭盡全能地發揮作用,不能僅期望于人才的服務意識奉獻精神。恰當的激勵能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很多高職院校現有的績效激勵體制尚在嘗試和完善中,呈現給教師的激勵模式還存在許多弊端。教師所期待基于科學的評價體系,合理的激勵機制既包含一定的物質獎懲,更應結合交流、培訓、晉升、項目支持、平臺搭建等方面。總之,激勵機制能起到推動、促進教師角色轉換的作用,它也是一把雙刃劍,不合理的激勵機制也會產生負能量,阻礙高職教育的良性發展。因而,要激發教師重塑自身角色,高職院校需結合自身情況,暢通訴求渠道,傾聽師生建議,完善激勵機制,使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的榜樣作用凸顯出來。
總而言之,大數據時代為我們展開了一幅新畫卷,我們生活的空間因它無限大,我們的生活因它悄然變化,我們的高職教育也因它而“柳暗花明”。大數據帶給我們欣喜,也帶來了更多挑戰,高職教師如何在困惑中找到方面,重塑教師角色,關系自身,也關系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我們肩負著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肩負著華麗轉型的責任。
[1]肖帆.新時期高校教師角色定位與素質發展[J].教育與職業,2009,(3):53-55.
[2]張世華.適應現代課程模式的高職教師角色轉換探究[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31.
[3]毛啟盈.2015在線教育5大趨勢:盈利模式多樣化[EB/OL]. [2015-02-26].ht tp://it.sohu.com/20150226/n409162 039.shtml.
[4]邱蘇林.論信息社會高職教師角色的轉變[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3):12.
Researchon the Roleof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of Huge Data
HUANGFang,XUZhi jun
(Sichuan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 lege,Suining Sichuan629000)
Big data promotes the reform of many aspects of our society,and promotes the depth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It is also urgent to reshape the role of vocational teachers.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must transform their ideas, update their knowledge and skills;at the same time, the school should also rebuild the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 improve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other means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to help teachers successfully complete the“broken cocoon”.
Huge Data;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eacher;Role;Reshape
G718.5
A
1672-2094(2016)06-0109-04
責任編輯:張隆輝
2016-08-24
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一般項目(編號:15SB0259)研究課題之一。
黃芳(1968-),女,四川廣安人,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語言學。
徐志軍(1968-),男,四川遂寧人,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數學教育、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