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柳泉鎮高皇小學 劉 偉
讓學生學會質疑,培養理性閱讀能力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柳泉鎮高皇小學 劉 偉
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2011年頒布的課程標準當中提出,要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尊重學生在課程當中獲得的獨特的內在體驗。但事實上,大部分教師并沒有關注到這個問題。往往忽略學生的真實想法,磨滅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呢?筆者認為,教師要在課堂中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開發學生的質疑能力,讓學生學會懷疑,學會思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能夠發現新的問題,解決新的問題,由此培養學生的靈動思維。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做好文本解讀,在文本當中找到教學的重點和關鍵部分,帶領學生進行品讀和質疑,看看文本當中有沒有富有個性的內在意味,由此展開課程拓展和前移,帶動學生的思維發展。現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體會和思考。
在小學階段,學生上課的時候都會有一些顧慮和畏懼的心理,不敢大膽說話,不敢和老師的目光對視,更不敢對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質疑,更不敢有反對的意見。這個時候,作為語文教師,一定不能因為自己的權威身份,給學生帶來心理負擔,導致學生不敢回答問題,甚至不能夠自主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因此教師要積極創設一個寬松的課堂氛圍,提供給大家一個能夠展示自我的空間和舞臺。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說出自己與眾不同的想法和感受。
因此,在課堂當中,老師要耐心傾聽每一個孩子的聲音,捕捉每一個孩子敏感的情感之弦。比如在教學《草船借箭》的時候,有的學生會提出疑問,說諸葛亮為什么神機妙算呢?難道他是天上的神仙嗎?這樣的問題會引起其他學生的哄笑。實際上這個問題其實非常有意思。如果教師能夠適當的引導和聆聽,帶領學生繼續質疑,比如追問諸葛亮他為什么,能夠有這樣的推算?他的智慧到底在哪里?通過這樣的質疑和追問,就能夠讓學生圍繞這個問題來分析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到底從哪里來,從而一步步得到結論,梳理出文章的脈絡,學生就會琢磨出課文當中諸葛亮的人物性格和周瑜的人物性格。通過對兩個人物進行性格對比,發現這篇課文當中的人物描寫手法,從而深入理解課文文本。
從這里我們可以發現,在高年級教學的時候,因為課堂上有一部分學生非常樂于提問,導致更多的學生只是聽,而不去積極地參與,這樣的情況下,可能導致課堂效率會越來越低,學生也不會打開心扉,對文本也就不可能有更多的理解。基于這一模式,教師就要打破這樣的壁壘,讓每一個學生能夠從中,捕捉有用的信息,及時的提問,化課堂的被動看客為主動的積極探索者,讓整個課堂充滿了學生的追問質疑,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在一篇文章當中,畫龍點睛的就是文章的題,那就是課文的標題,如何讓學生從標題當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質疑追問,這是教師在課堂當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比如,在教學《螳螂捕蟬》的時候,根據課文的題目,學生提出了這樣的質疑,追問為什么螳螂要捕蟬呢?還有的學生根據這一題目,提出質疑:為什么螳螂捕蟬的時候黃雀會在后呢?黃雀到底是想要干什么呢?螳螂是如何捕蟬的呢?通過這樣的追問和質疑,學生能夠快速的找出文章的脈絡,提綱契領,梳理出線索來。在這樣的情況下,筆者再會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和記憶,對故事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復述和理解,從而領會了這個成語所蘊含的一些語義,筆者也會緊接著設計一些追問: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人物角色嗎?你能分析其中的人物關系嗎?學生會結合自己看到的一些小說或者故事來進行分析和解讀,結合現在的生活對其中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和解讀,很快能夠找到螳螂,蟬和黃雀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有效地將書本知識化為自己的內在理解,無論是從表達這個層面,還是從理解的層面,都有了深刻的發展。
以上這個環節,教師從課文的題眼入手,找到一個小小的切入口,帶領學生劃開思想的船槳,用疑問扣開,市委的大門,由淺入深,層層推進,逐步深入文本,對文本的理解更深入了一層,大大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課文里總是有一些非常關鍵的詞句,滲透著豐富的語言情感,是學生感悟文本內涵的重要環節。這個時候,如果教師能夠緊緊抓住關鍵詞語,帶領學生進行深度質疑,就能夠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引入到語言情境當中,體會語言情感所具有的深刻內涵。
比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里有一個片段,是魯迅先生救助車夫這個片段,這是課文的重點段落,也是最能體現魯迅精神的一個關鍵環節。在教學這個部分的時候,筆者會先讓學生認真朗讀,品讀,并動筆圈出來伯父救助車夫的一系列動作詞語。學生抓住其中比較關鍵的一個詞語“半跪”,提出了自己的質疑:為什么魯迅先生還要半跪下來呢?從這里可以看出來什么呢?學生在質疑當中進行討論,透過這一個細節解讀,分析認為這是魯迅先生一個無意識的動作,這代表了他當時對勞苦大眾的一種姿態,也是他“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大愛。他善良的人格和對勞動人民的深切關心,都在這個半跪的詞語當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時候我會讓學生再次進行重點朗讀體會,我追問學生:“你能夠從這些詞語中得到什么樣的感受?”學生發現,這些關鍵詞語,不但點出了魯迅先生的內在精神,同時也是文章畫龍點睛的關鍵所在。
在以上教學環節當中,學生緊扣住一個關鍵字眼進行深入的解讀質疑,由此打開了課堂的思維空間,給學生理解文本,品讀文本拉開了帷幕。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質疑,是學生梳理思路發現文本內涵的一個有效工具,也是教師應該努力培養學生的一種基本學習技能。當然,在教學的進程當中,讓學生從被動接收轉為主動的質疑,是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跟學生有更深的思想對接和融合。深入文本,帶領學生和語言文字進行對話。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的思維,富有層次,充滿張力,帶有更深的是思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