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市第89中 欒佳悅
?
不亂于心,不困于情
陜西省西安市第89中 欒佳悅
不爭,乃大爭;不爭,則天下人與人不爭。
——題 記
“不亂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豐子愷先生在《不寵無驚過一生》中如是寫道。然而,現實生活中,如此恬淡安然的境界,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當我們處于人生光輝歲月時,我們可曾想到“月圓則虧,水盈則溢”?當我們遭遇生活磨難時,我們能否不怨天尤人,而是保持一顆向往光明的心?在人生的跌宕起伏中,我們總是難以做到“不亂于心,不困于情”。
弘一大師曾經說過:“物忌全盛,事忌全美,人忌全勝。”當年還是李叔同的他,從紅塵俗世中剎那間了悟,于是毅然決然遁入空門。數十載清修后,他說出的這句話,對我們這些掙扎在欲望苦海的俗世中人來說,如醍醐灌頂。是啊,萬事萬物不可能永遠都處于巔峰狀態,此消彼長,一切都在得得失失,失失得得中不斷輪回。
“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如此灑脫恣肆,快意江湖,好一個蘇東坡!當蘇東坡遭遇烏臺詩案的坎坷后,便開啟他顛沛流離的落拓生涯。他不斷地在各個貶謫地間輾轉,黃州、惠州,無一不是煙瘴荒僻的邊遠之地。從曾經的進士及第高坐廟堂,到后來的波折流離遠赴荒蠻,他的人生真可謂是大起大落。但他有著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深諳“舍與得”的道理。他為官一方,便積極為百姓謀福祉:修蘇堤、建學堂、開荒地。這些事情他都親歷親為,與此同時,他還能瀟灑寫出“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如此閑適愜意的詩句。他泛舟赤壁,飲酒高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如此激越豪邁,氣貫長虹。這就是蘇東坡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在另一方天地中詮釋了存在的價值。
“寵物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當陶淵明看透官場腐敗,不愿與黑暗同流合污時,他毅然選擇了隱逸。于是在“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真我性情中,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逸趣悄然流淌。然而,我們從文字中讀到的只是隱居生活詩情畫意的一面,饑寒交迫的困境才是主題曲。但他最終還是沒有向現實屈服,寧固窮終生也要堅守清節。匱乏的物質生活磨礪出的是一位精神巨人,“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就是偉大的詩人陶淵明。千百年來,他高尚的品格,他清新恬淡的詩歌,他耕作的田園,連同他的那份悠然,成為無數宦海沉浮者不可企及的夢。
不亂于心,不困于情。文革時期,丁玲被打為右派而下鄉時,仍然積極坦然,甚至還總結種田養豬的經驗;當年馬云艱難創業,一路經營風雨飄搖,在不斷地摸索與創新中,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平臺冉冉升起睥睨群雄;鄧小平一生三起三落,虎落平陽時蓄勢待發,才成就了改革開放的輝煌......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過分去強求結果,希望一分耕耘就能帶來一分收獲,但有時往往成為奢求。同樣種田,風調雨順就喜獲豐收,天災人禍可能顆粒無收。有時無論多么爭強,卻終究免不了水中月,鏡中花的結局。盡人事,知天命,做好自己即可。
不亂于心,不困于情。當欲望在城市上空燃燒,當利益把商場變為戰場,當昨日的親朋好友今天已經反目為仇,當我們面對自己驟然下降的成績單......我們能否“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在清風明月修竹中呼喚真正的自我?能否做到世間冷暖,榮辱沉浮,從容以待?又能否做到以退為進,以不爭為爭,從而超越舊日的自我?
《金剛經》中有云:“做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當我們能從容淡然應對一切風云突變時,能夠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時,就能超越得得失失的折磨,就能擺脫欲望的心魔,就能駕馭自己的人生。
雪落長安,我漫步在西安的環城公園,和我一路相伴的是默默不語的古老城墻,它已歷經六百多載風風雨雨,青灰色的城磚斑駁而厚重。它慈悲地望著我,似乎低吟:“憶往昔,六百年盛衰輪回化湮滅;看今朝,萬千年喜悲幻變作雪飛。”是啊,冷眼觀世,天地從容。
積極面對生活,努力前行,但不去刻意爭取搶占那些本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不亂于心,不困于情,如此的人生,便收獲了一切的安好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