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海縣第二實驗小學 施 林
?
小學語文“自主探究”閱讀課教學模式初探
江蘇省濱??h第二實驗小學 施 林
小學語文嘗試探究性閱讀教學立足于“語文”,鼓勵和幫助學生自己積極嘗試,自主探究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尋找答案,并摸索出適合自己獲取新知和發(fā)展能力的途徑,讓學生在探究、實踐的過程中自己獲取知識,增長能力。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以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和學生的學習伙伴的身份來面對學生的探究活動,絕不能簡單地把現(xiàn)成的結論告訴給學生,而要引導學生自己經歷探究學習的全過程,獲得親身的體驗,從而有所感受,有所發(fā)現(xiàn),同時,實現(xiàn)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和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并掌握終身有用的學習方法,提高探究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概括起來,小學語文嘗試探究性閱讀教學模式基本包括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學習興趣是學生有選擇地、積極愉快地進行學習的一種心理傾向。興趣是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的原動力。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依據(jù)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教材內容的不同特點,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的欲望,真正變“接受性學習”為“探究性學習”。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皩W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醒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睂W生的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的,有問題才有思考,有問題才能有學習的動機。在教授新課的時候,可組織學生大膽質疑,教師進行篩選,確立研究的重要問題,讓學生在自讀中探究問題,在探究中感悟語言,提供充分的思維空間,從而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究的欲望。
2.運用生活情景?!墩Z文課程標準》倡導須把語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為此,依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生活實際,注重開發(fā)課程資源,努力體現(xiàn)教學的開放性。一是加強語文教學與學生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將教材這本“小書”與生活這本“大書”有機地融為一體,尋找更適合學生閱讀探究的鮮活的“生活話題”,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加強語文與姊妹學科的橫向聯(lián)系,將語文學習與科學探究、藝術欣賞、動手實踐等學習活動有機結合,以體現(xiàn)探究性閱讀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3.借助媒體情境。教學手段的現(xiàn)代化、多樣化,可以激發(fā)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和探究熱情。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介入,拓寬了語文學習的廣闊領域,學生能得到來自于課堂內外的各種知識信息的共享和互動,使語文課堂富有時代氣息和立體感。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也能迅速地把學生的視聽感覺系統(tǒng)很快地調動起來,使學生進入課文內容的氛圍之中。
自主學習要求學生個體對“學什么”“如何學習”等問題有一定的意識和反應。而學生如何學習,就涉及到一個學習方法的問題,學生探究性閱讀方法的獲得,除了在學習過程中自主習得以外,更多的還是需要教給學生自主閱讀的一些法寶。
所謂的“法寶”是指教師為方便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提示的必要手段和相關的資源。在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之前,提示學生充分利用如下三種“寶典”輔助學習。
1.“寶典”之一——學習工具書。我認為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上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字典》《詞典》等工具是必不可少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不懂的字詞通過自己或同桌相互查《字典》《詞典》去進行自學,這樣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動手、動腦,相互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
2.“寶典”之二——同學。在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忘了“人力資源”的運用——通過學生幫學生、協(xié)作性學習,不僅能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從中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體協(xié)作精神和集體主義觀念。所以,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應提倡小組合作性的學習模式。
3.“寶典”之三——教師。在學生進行“自主探索性”學習的過程,教師不容忽視巡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更應該鼓勵學生對自學不會的問題可以問老師,并給以適當引導,但不能讓學生養(yǎng)成過多的依賴性。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閱讀評價要綜合考慮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理解和價值取向,考慮其閱讀的興趣、方法與習慣以及閱讀材料的選擇和閱讀量。特別要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閱讀的評價?!?/p>
1.使學生學會自評。學會自評有利于學生對自己形成一個正確的認識。例如,學生朗讀、表演或講故事時,讓他們自己對自我的表現(xiàn)作出判斷。開始學生只會說“挺好”或者“不太好”之類不太明確的概括性評價,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就能作出“我讀得沒有感情”“我的聲音太低”“我的動作不好看”等較客觀、具體的評價了,而且知道了為什么不好,提高了學生的自我評價水平。
2.加強學生之間的評價。學生之間的評價,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最為頻繁。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評價時,注意教給學生評價的方法:一是圍繞“三維”目標研究評價的內容;二是創(chuàng)新評價的方法。如如何評價同學的學習,我們要求學生先肯定別人的長處后指出努力方向;同學講了如何補充;同學與自己的意見不同,如何做到求同存異等。這種互評方式也有利于學生互相學習優(yōu)點,改正不足,也可以鍛煉自己判斷是非的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不斷地發(fā)展和完善自己。
3.重視師生之間的互評。語文教學的本質是師生的平等對話。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在無數(shù)次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得到同步發(fā)展,所謂“教學相長”就是這個道理。在評價過程中,尤其重視形成性評價。如建立“課堂表現(xiàn)評價表”,內容包括發(fā)言次數(shù)、有影響精妙的發(fā)言、今日“精彩回放”、本節(jié)課誰沉默了?今日“進步之星”等。每天有語文學習小組長作好記錄,一周公布結果,組織評比“最佳小組”和“最好的發(fā)言”。再如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袋”,記錄學生語文學習的發(fā)展歷程,以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
實踐證明:“自主探究”的語文閱讀課教學模式使學生活躍了,主動了。敢于探究、敢于辯駁,敢于爭論,敢于坦露自己獨特的感受。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放射出智慧的光芒。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只要我們教師能持之以恒地致力于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定會像雨后的彩虹,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