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少華街小學 張 紅
?
論習作教學成功的關鍵
江蘇省徐州市少華街小學 張 紅
【摘 要】
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教學風格和教學機智等直接決定一堂的課成敗。語文課如此,其中的作文課更是如此。高明的老師用精妙的設計、獨特的風格和機智來主導課堂,不高明的老師以蹩腳的設計和教學語言來主宰課堂,禁錮課堂。高明的老師不僅知道打開思維和情動辭發(fā)是習作課成功的關鍵,還在此二方面有獨到教學方法與藝術。
【關鍵詞】
習作教學 成功 關鍵
習作,是學生語文學習中的一項基本的能力,是語文表達的一種重要方式,引導學生學會良好的習作表達,將有利于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提高,也關系到語文教學的成敗。常常有老師問我是如何教作文的?怎樣的習作課才算是成功的?……要回答這些問題,筆者以為應作以下追問。
高明的教師會教給學生各種預習方法、會留給學生足夠的預習時間、會激發(fā)學生預習的欲望、會養(yǎng)成學生預習的習慣,他們知道不這樣預習就不可能讓學生充分主動地學習,學生就可能應付了事。高明的老師有許多激發(fā)興趣的妙招,高明的老師知道什么時候當講授,什么時候當引導,什么時候當啟發(fā),什么時候當放手,高明的老師會自己設計精妙的導語……高明的老師對文本有獨到的解讀,課堂教學有精巧的設計,加上獨特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機智,使學生上課是一種享受。反之,不高明的老師,也在讓學生預習,也在激發(fā)興趣,也在進行小組合作探究……但卻不自然,很別扭,因為他在骨子里不相信學生,總想控制學生,因此同樣一個絕妙的教學設計,他卻上不出好效果,沒有以生為本的理念,課堂上缺乏靈動與激情,他也總是費力卻不討好,他卻埋怨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不積極,埋怨人家的教學設計不夠好,而自己離開教參教案又不能獨立完成教學設計。
習作課也屬于語文課的范疇,關鍵自然還是“教師”。高明的老師能打開學生的思維,他知道寫作是思維活動,只有思維活躍了,同一個主題、話題卻能有千百個維度,千百個視角來談,絕不會全班學生一根筋一條道往前擠。
高明的老師有很多方法來打開學生的思維。其中設計開放性話題便是最易操作又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張化萬老師的《摔雞蛋的學問》便是這方面的經(jīng)典案例。課前,張老師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把雞蛋從四樓摔下去,有什么辦法能讓雞蛋殼不破?這個話題因為方法的千奇百怪而具有發(fā)散性,也就很能夠打開學生的思維。
高明的老師還善于激發(fā)情感,深諳“情動辭發(fā)”。那么,怎么把情激發(fā)出來呢?高明的老師知道,只有善于觀察學生、熟悉學生生活、研究學生心理,體察學生個性、善于捕捉時機,才能挖掘?qū)W生的情感之源,使他們的寫作自由發(fā)揮。因此,高明的老師在課堂上能嫻熟地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新生活、感受新體驗、領悟新發(fā)現(xiàn),高明的老師還善于巧妙地組織一個有趣的話題,選擇一個能夠引爆學生情感思維的切入點,引發(fā)學生激情澎湃,躍躍欲試。隨著情感的蓄積、情勢的加劇,學生會涌現(xiàn)急于噴發(fā)的情感動機,就可能出現(xiàn)“情滿而溢發(fā)”“胸中有丘壑”“下筆如有神”的現(xiàn)象。
習作課上說的熱鬧,學生各抒己見,你一言我一語,甚至不時思維火花閃現(xiàn),冒出幾句靈氣四溢的奇思妙句、精彩片段,然而這就可以算成功的習作課嗎?未必,因為這些支離破碎的句段并不等于一篇作文。學生獨立成篇時,往往會出現(xiàn)顛三倒四、自相矛盾、重復累贅、前言不搭后語、開頭冗長、結尾畫蛇添足、過渡生硬、主次不分、詞不達意、無病呻吟、情感蒼白等毛病。
可見,習作課上集眾人之智慧閃現(xiàn)的零碎的奇思妙句,只能證明習作課的確熱鬧,甚至可以說精彩,但不能說完全成功。評價習作課成功的唯一標準,學生寫作成功,也即所有學生最后能否文從字順地表情達意,完成本課習作。倘若在此基礎上,大多數(shù)學生的習作還能有那么幾處個性飛揚的奇思妙句、新穎別致的意趣或天真爛漫的情趣,這樣的習作課方才算得上成功的精彩作文課。否則,任你全班幾十張嘴說得天花亂墜,而寫作卻不給力,則算不得成功的作文課。
那么,學生寫作成功的關鍵是什么呢?筆者以為是要有真情實感,有體驗,有方法,還要有內(nèi)功。新課標強調(diào)作文教學要讓學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弊魑慕虒W中,高明的教師善于精心設計活動,無論是課堂活動,還是課外活動,吸引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在活動中“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從而產(chǎn)生體驗。從“體驗”入手,是對學生生活的尊重,對學生作為寫作主體的尊重,“體驗”可以引導學生自覺地“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绑w驗”既有“領悟”“體味”“設身處地”的心理感受,又有“實行”“實踐”“以身體之”外部實踐的含義。因此,體驗不僅重視主體的心理結構,更注重主體與客體合一的動態(tài)建構。學生因為有“體驗”要表達而作文,而不是要完成任務去寫作。這樣作出來的文才不會流于“假、大、空”,才會有個性。反之,沒有生活、情感等方面的體驗,要作文,學生只能“抄”“搬”“編”充數(shù)。所以,高明的教師會常常采用“體驗式作文教學”,就是從學生主體體驗入手,為其創(chuàng)設一個特定的“真”情景(客體),讓學生設身其中,實現(xiàn)“外部刺激力向意志事實的轉(zhuǎn)化”,從而獲取語言運用的直接經(jīng)驗。體驗式作文教學是讓學生作文走向“立誠”的最佳途徑,不僅能讓學生“寫自己的話”,而且“寫自己知道得最親切,感悟得最深切的東西。”
作文的內(nèi)功還需要修煉什么呢?文化底蘊。我們常??淠硞€孩子作文時文思敏捷、文如泉涌、旁征博引、滔滔不絕,可為何只有極個別的孩子能做到,其他大多數(shù)孩子不能?有老師說因前者情動辭發(fā),可分明后者也動了情呀,為何?皆因這孩子書讀得多,積累得多,語感也好,而其他孩子平時閱讀少,或閱讀時走馬觀花,或死記硬背,那么,情雖動了,卻沒“辭”發(fā),或只有干癟癟的“言辭”發(fā),發(fā)出來的“辭”也就顯示蒼白貧乏,或詞不達意。可見學生的“辭”積累得豐富與否,將直接影響其表達效果。難怪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如有神也罷,任翕張也好,均需要長久的知識的積攢,文化的積淀?!爸R既是思維的內(nèi)容,還影響著思維的模式?!薄耙粋€孩子的作文水平與他的知識水平,絕對是一個正比關系?!?除此之外,一個人名垂千古,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個鮮活的學習楷模:如婉約中透出英氣的李清照、意氣豪邁又濃郁冷峭的陸游、身經(jīng)亂世仍關心天下寒士的杜甫……所以要寫出好的文章,必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通過大量長期閱讀來厚積文化知識這內(nèi)功,高明的老師是常抓不懈,久之,功力大增,何愁不會“腹有詩書氣自華”?又何愁作文少一口氣、一股神?內(nèi)外兼修,終助學生自由言說、個性表達、情真意切、酣暢淋漓……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綜上所述,要實現(xiàn)這個“美妙”,關鍵的關鍵,還在于有高明的老師!